护理学教学研究论文6篇

时间:2022-08-26 10:47:31

导语:护理学教学研究论文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护理学教学研究论文6篇

第一篇: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探索

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现行医疗系统环境下,人们对儿科护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职业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整体提高竞争力,成为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面很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单纯的传授理论成为了枯燥乏味的过程,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竞争力,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现下教学研究的重点。教学方法多样性: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儿科护理学教学可以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结合,通过提高视觉感受,以新鲜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以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为例,制作多媒体课件,选择佝偻病患儿的图片,补钙食物的图片、常用药物的图片及说明,以板书为基础,规划板书,列出重难点,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佝偻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日常食物中富含维D的食物,了解药物信息,这种方法能更好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2.微课程教学法

微课程教学法在2013年由江苏苏州电教馆金陵馆长正式提出,成为了现阶段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是利用个人信息终端,将数字化的微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儿科护理学可以采取这种方便的教学方法,由老师设计微课程内容,以辅导为主,课内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外学生通过课程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的单一化,丰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

3.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也是近年来一直倍受关注的教育话题。这种方法强调把学习内容容于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以此来学习隐含于其中的学科知识,通过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儿科护理学运用此方法进行教学,由教师确定问题,提供教学资源,并对学习提出要求,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分组练习,由每个小组共同发现、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既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要了解学习对象的基础水平,把握课程的难易程度,还要有一定的扩展性,也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要综合考虑问题,要有自主解决的意识。此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4.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强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通过学生切身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得到综合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情景提供的各种信息去发现、探究及解决问题。儿科护理学可以通过教学内容需要,创建一个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主动完成学习。以佝偻病患儿的护理为例,创建一个情景:小囡囡,1岁半,近来,多烦燥,睡眠不安,多汗,后脑勺半秃环,头型方盒样,确诊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5人,每组有一名充当患者,其余充当护士,共同协作为小囡囡进行护理。从日常饮食、药物护理、日照等方面补充维D、日常预防等基础护理,再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差异性护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指导,解决疑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护士的护理,更直观的感受被护理的心情,产生更多对患者的理解,熟悉护理程序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专科实践性。作为教师,要把握情境的难易度,以适度为主,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5.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结合教学任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老师学生共同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实施任务、并对所达到的目标进行评估的一种教学方法[1]。儿科护理教学运用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自主感,而不是一贯的依赖老师的讲授进行学习。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为例,通过案例,制定教学任务:1.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与去路;2.了解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3.典型的临床表现;4.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人,分为8组,以每组完成的结果进行考核,老师最后点评,进行有目标,有目的的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小结

总之,要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要从细节做起,课堂教学水平是关键,教学方法的使用关系到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要标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作为老师,当然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儿科护理学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4]。

作者:朱艳 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秀芝.王慧玲等.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32):58-59.

[2]施珍妮.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状况分析与思考[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8).

[3]张桂珍.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健康教育,2014,9:245.

[4]王雁,于丽丽等.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学创新性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5(19):70-71.

第二篇:地方高校护理学双语教学模式分析

一、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作为高校教育应对高教国际化进程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近十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目为适应新时期教育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2015年1月,教育部国际司发文对截至2016年底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合格性评估。对构建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办学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内蒙古民族大学为地方性高校,内蒙古民族大学与美国乔治亚州托马斯大学护理学专业展开合作办学始于2013年,并顺利通过了2015年的国家评估。合作办学以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面对学校实际,难免存在现实亟待提高和改进的教学难题。因此,笔者通过对所在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中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分析,剖析如何实现真正意义有成效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现合作双方人才培养的无缝式、阶梯式良性对接。

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必然性

第一,社会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国际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知识和人才的跨国交流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技术能力,而且应该有跨文化、跨国界、跨语言应用专业技能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可以实现双语交流时,第二语言的应用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一项专业技能。在中国用于双语教学的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1]。第二,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双语教学”,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教高[2002]152号”中进一步把双语教学作为重要项目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此,全国各大高校对专业的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了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第三,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学校护理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实行的4+0模式。培养方案由中美双方共同制订,多数课程的授课采用英文教材和双语教学,由中美教师联合执教。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在各类国际化医疗机构、国内涉外各级医疗单位和各级卫生教育单位从事临床护理、管理、教学研究工作的优秀护理人才。因此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关键。第四,高校教学改革的先行之路。中外合作办学已然为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国际间交流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合作办学势必推动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而其贯穿其中的基础和生命线为教学真正意义的双语化。

三、地方高校护理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问题分析

第一,盲目搬照,缺乏区域特征性教学模式与机制。双语教学始于国外,近十几年在中国教育中实行,在学校各方条件还不满足的条件下,仅仅为响应政策、完成任务而开展。直接套用国外和国内其他知名高校双语教学理论和方法,脱离本国国情、学校实际,未形成辩证的、创新的双语教学机制。第二,经费支持与激励机制不足甚是缺失。中外合作办学下的专业课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双语教学,不简单是专业英语的传授,还应深入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跨文化差异等各种多元化的内化和渗透。难度大、任务重,虽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导向,如科研立题、教改项目等,但并无专项的针对性的经费模块。另外,在比起传统教学对教师的高要求下,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难以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第三,护理专业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匮乏。现有护理专业专职教师多为硕士学历,部分为本科学历,一部分为临床医师承担护理专业课程,英语水平多为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而且对双语教学理解不深,对双语教学的开展自信不足。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具备专业学科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还要熟练地使用汉语和外语进行教学。第四,学生影响双语教学高质量进行的诸多因素。学生是双语教学实施的客体,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的因素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护理学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生源为二本C类学生,且为文理兼招,学生入学英语单科成绩无单设分数线,总体英语成绩较低。学生对合作办学项目并无过多了解,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较少,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如上诸多原因都是制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第五,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开展的时机和科目及教材的选择的盲目性。在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护理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涵讲解较具体,学生认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学中开设专业课双语教学多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接着学生讲进行全外教全英文教材专业课授课。之前未有相应的过度,之后未有知识的深度积累,就进入全英文授课,着实没有成效。在课程上,直接从最核心的《基础护理学》课程开始,导致学生陷入专业知识和英文内容轻重混淆的误区,降低教学效果。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手段,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简单的双语教学,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下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应该是从教材到课堂讲授到讨论均采用目的语言。而学校护理学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的教学选用教材和非双语教学的教材一样,无特异性。第六,师生双语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在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外的先进的教学相对接是教师应该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问题。由于地区高校信息接受度相对较慢,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少、教师的层次水平与知名高校相比相对较低,接受新鲜思想和理念的自我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上并未深入研究专业课双语教学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另外,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只觉得学几个专业的单词就可以了,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任务要求学生能接触到专业外语场景时能自然的拥外语进行思维。

四、基于地区高校固有特征护理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进措施探讨

第一,正确认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护理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性、多元化是其主要特征。在此教师首先应具备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主要以第二语言为教学语言,完成非语言教学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双语教学的正确认识不仅仅是授课教师,也包括学校的教学教务部门。实现双语教学的良性运作,质量保证体系必须建立,实现政策导向的有章可循。第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学期和所授科目。建议专业双语教学的授课时期可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专业课的时候就开始,经过一年半的积累,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足够量的积累后,更好的迎接接下来合作办学外方的外教全英授课,对接难度降低。在所授科目数量上建议少而精,课程性质选择上建议先从专业选修课开始,循序渐进,阶梯式过渡到专业必修课程上。第三,加强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师资本来要求就高,不仅专业知识精通,更重要的是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熟练。护理学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又相对较少。建议可以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外方优质的师资资源。在外方来我校讲授全英专业课程时,可选派相关教师以助教的形式进行随堂听课,不仅提高专业英语能力,而且可以学习外方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可通过在职培训或出国培训的形式,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为实现双语教学的短期成效,可聘用外校优秀双语教学人才为其授课。第四,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中外合作办学和普通的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教材的选材上因结合培养目标,鉴于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相对不高的客观实际,不介意直接选用纯英语原版教材,建议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翻译教材,或组织教学团队自编教材。编写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双语教材。第五,学生生源质量的适度把控。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受益,生源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5]。建议在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划线,至少在95以上。必要时可对其英语听说能力做专项考核。对于文理兼招的情况下应文科理科再单独划线,建议文科高于理科至少5分。另外在报考志愿上应对护理学中外合作专业教学模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解释,避免因学生不知下的盲目选择导致入学后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消极影响。

五、结束语

本文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为例,对其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旨在使地方高校能认识到选择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分阶段逐步过渡、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良性目标。

作者:张艳云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护理学院

第三篇: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性健康教育的渗透

1从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谈性生理教育

性生理其实就是男女生殖系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解剖学课程中已学过,所以讲授“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章节时,可以渗透性生理教育。让学生先讨论男女性的差异,接着提出问题: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利用这些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接下来教师再一一给予解答。青春期是性生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进入青春期后性器官开始迅速发育直至成熟,月经初潮是女性性成熟的标志,而遗精则为男性性成熟的标志。所谓性成熟就是指具备生殖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模型直观教学,让学生学会判断生殖器官是否正常,明确只有组织结构正常的生殖器官才能产生正常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女性性腺,能分泌女性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性激素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以及女性第二性征发育,维持女性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激素。月经来潮、乳房发育、妊娠、分娩等都与性激素密切相关。这样,学生便可以理解为什么进入青春期会来月经,为什么乳房会发育。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宣传月经期保健和生殖器官保健,使学生明白做好自我保健可以预防生殖器官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2从青春期的特点谈性心理教育

在讲授青春期特点时,以生动的事例进行性心理教育。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第二性征发育,少男少女自然而然感到男女有别,加上性器官的成熟及性激素的作用,易萌发性冲动和欲望[1],出现性梦、性幻想,有些人还有自慰(手淫)现象。男女生对异性表现出喜欢和爱慕之情等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如果过度沉溺于此,就会导致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要懂得区别友谊与爱情,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不等于爱情,爱情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尽管性生理已成熟,但思想、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因一时冲动而偷吃禁果。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学生已具备生殖能力,一旦发生性行为就有可能导致女生怀孕。一些女生因为怀孕和人工流产,不但毁了前程而且给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带来很大伤害。因此,要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避免交往过密和单独相处,多参加集体活动。

3从处女膜谈性道德教育

性道德是处理两性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是婚姻家庭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性行为的标准。婚姻是两性关系的合法前提。也就是说,任何婚外性行为都违背性道德,如婚前或婚外性行为、、等。在讲到处女膜时,结合贞操观讲性道德。处女膜是处女的标志,处女膜中央有一小孔,处女膜孔大小、厚薄因人而异,可在不经意时弄破。如初次性交、剧烈运动、手淫、妇检等都可以使处女膜破裂。贞操观是旧时代传统性观念,指女性不失身或在婚姻中从一而终的操守。但在当今时代,一些少男少女受西方“性自由”思潮影响,无视性道德,把婚前性行为当作“时髦”。本项目组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同态度,20%的学生有过性行为。这种“性自由”导致少女怀孕、堕胎发生率逐年上升,有些少年因一时冲动犯了强奸罪,一些少女因堕胎而悔恨终身。要让学生明白,现代贞操观是爱的专一,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男女双方共同珍惜和保持各自的贞节。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婚内性行为是合法的、道德的。同时,过早性生活以及性生活混乱不但违背性道德,还会导致性病、妇科疾病,如艾滋病、宫颈癌等。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就可以用理性的力量控制性生理本能的冲动,避免做出不理智的性行为,不造成对他人的骚扰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4从计划生育谈避孕方法和流产的危害

在讲“计划生育”这章内容时,首先指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优生优育,节制生育。《婚姻法》规定男女的结婚年龄是有科学依据的,要让学生明白早婚、早育是违背计划生育原则的。在介绍避孕方法和终止妊娠方法时,通过播放视频与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各种避孕方法及适应证,明白如果避孕失败只能人工流产或引产,而人工流产、引产都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大出血、子宫穿孔、感染、人流综合征等[2],反复人工流产还会损伤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甚至不孕或宫外孕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很多学生观看人工流产的视频后都说害怕手术,知道了做好避孕的重要性。同时,笔者还结合一些临床实例讲解,加深学生印象。如有个女生未婚先孕,3年内做了4次人工流产手术,当她第五次怀孕来医院要求手术时,被医生告知已经过了人工流产的时机只能引产,而这个女生在引产过程中大出血,医生检查是胎盘植入引起,必须切除子宫才能止血保命。最终这个女生虽然保住了生命,却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通过这堂课让学生明白:过早开始性生活对身体是有害的,计划生育是每个人的责任。

5从性传播疾病谈性病防治教育

一些妇科疾病是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因此,在学习“妇科炎症”章节时,可以适当加入性病防治基本知识。有些妇科炎症,如滴虫性阴道炎、假丝酵母菌阴道炎等,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有人称其为性传播疾病,这些病是可以治愈的。但有些危害更大的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不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目前尚无治愈方法。艾滋病虽然无法治愈,却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艾滋病最重要的是洁身自好,拒绝婚前、婚外性行为,不搞同性恋,不参与等活动,尽量避免输血,看病要到正规医院,远离,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牙刷、剃须刀等。

作者:李翠琼 黄珍玲 单位: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

第四篇:一种新型组合教学法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组合教学法,它通过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分组、学生讲课、角色扮演、学生提问、教师点评等多种手段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方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将该组合教学法运用于社区护理学的教学当中,教学效果通过课后小测验和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评估,结果表明这种组合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二年级4个班学生共146名为研究对象(标为A、B、C、D4个班),按随机法整班抽取,A、B班(共73人)为实验组,C、D班(共73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考试成绩和主要相关学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实施课程为社区护理学,教学章节为“慢性病的社区护理”。每周4课时,共36课时。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课为主。实验组采用新型组合教学法,具体方法如下:(1)课前指导:教师在课前布置下次上课内容,例如糖尿病患者的护理。(2)学生分组:每8~9位学生组成一组,实验组共分成8组,每一组在课堂上要给其他学生讲解关于糖尿病患者护理的相关知识。上课前组内学生讨论并分工,根据个人喜好和能力,有的学生负责讲解,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制作PPT,有的学生负责角色扮演,各司其职。(3)课堂教学:讲课前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各组讲课的顺序,每组派一名学生对各组表现进行评分(不参与本组评分)。按照抽签顺序每组派一位学生主讲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本组其他学生可以配合这位主讲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示范,如扮演糖尿病患者,讲课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互动。各组学生讲完之后,每组负责评分的学生进行打分,打分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讲课内容的熟练程度、逻辑性、与台下学生的互动、角色扮演效果、PPT/视频制作效果等。每组的得分作为该组学生一次作业的分数,算作平时成绩的一部分。(4)教师点评:每一组学生讲完之后,教师根据这组学生讲课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点评,补充答疑,肯定每组学生表现精彩的地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指出错误和不当之处,予以纠正。最后强调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和认识。

1.3评价方法

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1)考试:每次课程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小测试,测试内容为本次上课内容,考试成绩满分为10分。由教师完成阅卷评分。(2)学生问卷调查:在学期末让两组学生全部参加教学座谈会,并向其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沟通和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自学能力、自信心、学习兴趣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小测验成绩比较

实验组平均成绩为(7.23±2.547)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6.18±2.1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8,P<0.01),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

共发放146份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各方面的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现代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和实用型的护理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社区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组合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论是查阅资料、角色扮演还是制作PPT,都是学生合作和探索的结果。为了有好的表现并取得一个好的分数,每组学生在上课前会自学书本知识,一些学生还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更多资料,这些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帮助。对于角色扮演的学生,他们需要思考表演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有益。每个小组根据组员的个性及喜好分配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例如:口才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其讲解;善于表演的学生可以安排其进行角色扮演;善于使用电脑及制作PPT的学生可以让其准备PPT。为了使表演精彩,小组成员需要集体讨论并合作,正如表2显示,实验组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增强沟通和应变能力”这两项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美国教育家MaryellenWeimer指出:当“让学生教学生”的教学设计被缜密执行,并且随之进行科学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显著提高。让学生自己讲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次锻炼表达技巧和提高自信心的机会,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参与的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中收获很多,他们会对表演及相关知识印象深刻,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记忆牢固。实验组的社区护理学小测验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组合教学法的确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这种组合教学法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了扮演好患者的角色,课前学生要认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类患者有哪些症状和体征。这能够潜移默化地巩固其专业知识。另外,在锻炼学生判断力及人际交流能力方面,角色扮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9],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这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以下问题:学生想学什么?在学生讲课中哪部分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种问题学生最感兴趣等。由于每位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呈现出的问题也不同,教师能从不同的学生那里获得不少信息,这些对于教师以后不断完善教学设计非常有帮助。需要强调的是,每组学生表演完之后教师的点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充分总结学生的表演,肯定其精彩之处,指出不足,强调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充当的是引导和协调者的角色。尽管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实施前认真考虑。首先,不是所有的课本内容都适合用这种方法教学,特别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部分不宜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其次,每一组学生的人数要控制好,分组规模取决于讲课的主题、学生总数及上课持续时间。如果每组学生人数过多,学生就没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果每组人数过少,那么他们的负担会太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堂时间也可能不够用。再次,教师应充分规划和安排好整个过程,考虑到突发情况和应对措施,否则会导致秩序混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结语

本文介绍了我们在社区护理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组合教学方法,包含课前指导、学生分组、课堂教学、教师点评环节。通过课后小测验和问卷调查,对该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评估,并与传统的讲课型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及能力,包括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独立思考、表达能力以及判断力和创造力等。这些初步研究结果证明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希望本文能为护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关于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深入探索和优化。

作者:周娟 窦争妍 单位: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标准和需求也日益加强,而护士作为社会健康护理的中坚力量,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护理人才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也相应得以提高。高职护理学专业作为护生的主要培养摇篮,也面临着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强烈要求,而《护理学基础》作为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护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提升。所以,《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的重要方面。而以往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是以书本为中心,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老师教学信息量的传递,也束缚了护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如何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护理学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CLEN)是护理行业的准入考试,因此CLEN考试大纲的变化,对于《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重点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通过对CLEN新大纲分析发现,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以临床常见疾病为学习内容,由单学科知识点的应试转为围绕职场背景及典型病人个体结合的临床技能考核。因此,针对CLEN考试新大纲的改革,主讲《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也应对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完善,理论教学知识点应以完成护理任务为中心,把握“必需、够用”的度。在理论讲授时,老师应该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将CLEN考试中的高频考点、考纲重点以及难点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知识点,同时增加相应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以达到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强化。在理论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各自的优势,并结合不同理论知识点的特点采取典型病例分析、小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微课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护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改革

护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职专业护生在大三之前都是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缺乏相应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机会。为有效避免护生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对高职专业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技能操作训练就必不可少,一方面可加强护生对课堂力学知识点的巩固加强,同时,对于护生良好规范的护理习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有效的实验操作是高职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所以,老师在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应增加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课时和比例,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方面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护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保证护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前具有扎实的技能基础。具体实验操作改革时可从下列两个方面开展:老师首先就某一具体护理进行操作示范,包括护理前准备、护理步骤及相应的护理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在模型上进行操作学习;最后,采用小组训练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互为病人和护士进行轮番实验操作学习。

3《护理学基础》临床见习改革

临床护理见习是护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护理知识与临床患者护理相互结合的最佳途径,也是护生以后走向护理岗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大纲修订后就将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作为考点,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满足临床的目标要求。因此,老师在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必须以临床为导向,教学重点应围绕临床护理的需求做出及时调整。所以,老师在教授《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临床同步见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护生通过临床见习更会对护理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护生后续护理知识的学习和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护理学基础》临床见习改革中应加大护生在校期间的医院实际护理见习训练机会,让护生通过护理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护理技能,将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效融合,以为护生日后走向护士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论

为满足高职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本文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大纲的改革要求,从《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操作及临床见习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高颖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第六篇:混合式学习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3级3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228人,均为女性,年龄18~22岁,随机抽取其中的120人为观察组,另108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入学时成绩、已修课程的成绩、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外科护理学》课程在我校是二年级开课,学习时长为1年,本研究选择第3学期即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作为方案的实施时间,共60学时。两组教学任务均由同一名教师和同一名助教完成,观察组增设一名信息技术支持人员。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观察组采用BL模式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2.1.1BL模式的教学设计

依据外科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结合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外科护理学的学习目标及课程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任务来驱动的模式组织设计教学情境。以案例为载体,按外科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书写教案,精心制作课件。根据教学需要购置教学器材。构建外科护理网络资源,包括建立外科护理试题库,录制教学视频等;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分析我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征,结合各知识内容的特点,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

1.2.1.2BL模式的教学实施

(1)课程导入: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介绍该门课程的概况,包括学习目标、授课计划、课程考核、学习活动的安排及该门课程的网络资源等,并将相关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2)活动组织:每次课堂教学前,将案例上传到网络平台,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完成各项任务。课堂教学主要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及技能类的内容,如护理措施是外科护理学的重点,大部分属于技能类的内容,选择在模拟仿真病房围绕病床采用角色扮演法讲解;手术方式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主要采用图示法讲授。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会布置相关拓展知识的作业。如在讲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护理这一章节时,课后我们布置了以下作业:胃大部切除术除了书上介绍的经典的毕罗氏Ⅰ式、Ⅱ式之外,目前临床还有哪些新的、常用的方式,在护理上应注意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采取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的形式上网查阅,并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完成作业。对于课堂学习中需要巩固的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反复学习,然后通过在线测试评价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平台与教师共同探讨。

1.2.2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观察组学生对BL模式教学的评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20份,有效回收率100%。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40空)、名词解释(5题)、选择题(45题)、简答题(2题)和病例分析(1题),题目均从学校试题库中随机抽取,满分100分,考试的考场随机化安排,试卷阅卷采取盲法,教研室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流水阅卷、计算成绩。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开展BL模式教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我国的临床护士数量相对不足,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护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宏观上办学规模的扩大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只能继续传统的集体讲授式课堂教学[3]。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外科护理学》课程中开展BL模式教学,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分组协作、查阅资料、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教师加以讲解,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BL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1.1BL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BL模式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分析案例,课中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需要巩固的知识进行反复学习,并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在线测试,由此一步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93.33%的学生认为BL模式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观察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

2.1.2BL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解决问题、完成课后拓展知识作业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与他人共同协作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创新的意识;课前、课后的资料查阅也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观察组90.83%的学生认为BL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80%以上的学生认为BL模式对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1.3BL模式有利于教学相长

基于网络资源的BL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传统的教师职业能力外,还应当具备现代化教育的技术以及随时掌握行业最新进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以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可以促使教师自身能力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开展BL模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对BL模式教学持中立的学生认为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只要考试能通过就行,对于其他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多的意识。对BL模式教学持反对的学生,各科成绩相对均较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不积极主动参与,对布置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他们认为该种模式学习压力大,课前课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学习本课程内容,他们不愿意自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希望教师直接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告诉他们。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确保学生能真正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理解学习的真正内涵;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对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不合理或重复的部分进行调整,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优化网络资源,使网络资源更具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新世纪较高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开拓创新思维、人际交往与团结协作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作者:吴利平 葛虹 朱丽 王秀邦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