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导管感染危险要素及监护措施
时间:2022-07-05 09:31:23
导语:静脉导管感染危险要素及监护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是抢救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首选输液治疗途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感染的危险,其发生率为3.0%~60.0%,病死率达10.0%~20.0%[1,2]。我院采用自行设计的置管前、后护理表,改进了本区域的导管维护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7月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置入CVC患者64例作为调查对象,男36例,女28例,年龄11~84岁(平均49.34岁)。原发疾病:呼吸衰竭15例,多发伤9例,肾功能衰竭8例,心肺复苏术后7例,急性胰腺炎7例,其他18例。中心静脉导管路经:颈静脉置管2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21例,股静脉置管15例;其中紧急置管14例,择期置管50例;平均置管时间为5.5d,最长时间为25d。所有导管均选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抗菌涂层导管。
1.2监测方法
依据2007年版中华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制定标准监测内容进行记录[3],包括患者在置管前术者手消毒、防护措施、无菌操作、放置部位及置管后留置导管时间、三通数量等相关内容。对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例进行病原学培养及鉴定。
1.3临床诊断标准
(1)静脉穿刺部位有红肿现象并伴有脓性分泌物。(2)临床上有不明原因发热伴(或不伴)寒颤,体温>38℃。(3)外周血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升高,临床上排除其他部位的感染。(4)血培养及导管细菌培养阳性。(5)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或经抗菌药物治疗症状很快消失者。
1.4标本采集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在出现寒颤或高热时采集血标本,拔管前常规消毒局部,分别留取外周血及中心静脉导管前端5cm放入无菌培养瓶中,要求采集标本间隔时间≤30min,采集后立即送检。标本按照微生物学方法进行定性培养。
2结果
64例的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5例,阳性率为7.8%;其中鲍氏不动杆菌感染2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属、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各1例。
3讨论
3.1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包括:(1)患者:EICU作为一个高危临床科室,由于收治的患者需要经常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肠外营养液及血制品等,即破坏了患者体内正常菌群环境,也为细菌的繁殖及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增加了置管患者感染的风险[4]。(2)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置管技术不熟练;手消毒不规范。(3)无菌屏障过小。(4)置管位置:颈静脉置管靠近口咽部,易被呕吐物、口腔分泌物、汗液等污染,敷料易移位或脱落,致使穿刺部位的无菌环境遭破坏;股静脉临近会阴部,皮肤寄生菌多,易受排泄物污染;锁骨下静脉是感染发生率最低的部位,但穿刺技术难度大,易造成局部血肿或气胸的发生。(5)导管辅助材料:导管末端连接过多的三通及输液接头,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在使用时由于材料结构的特殊性不易达到有效消毒目的,易因液体残留而引发感染,操作中增加了导管与外界的接触,增加了感染风险。(6)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延长,使皮肤表面的细菌沿导管侵入到血液的机会增加,在5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导管留置时间为12~25d,平均5.5d。
3.2护理对策
3.2.1插管前准备
3.2.1.1提高置管技术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以减少导管移动的幅度,减少病原菌侵入损伤部位的机会。
3.2.1.2提供标准防护操作者必须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及穿手术衣;改进穿刺包内的治疗单,提供有效的无菌操作环境;在取用无菌操作台上的任何物品时均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3.2.1.3落实手卫生操作前无论何种原因必须严格洗手,不能采用手消液擦拭替代洗手,以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3.2.1.4穿刺点皮肤消毒对于紧急置管的患者局部消毒采用“三步法”,每一步的消毒必须自然待干,确保皮肤准备条件到位。
3.2.2置管后护理
3.2.2.1穿刺点局部的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对于出汗较多、穿刺点有渗液、渗血的患者使用吸收较好的无纺布敷料,如果有渗液渗透或被污染应即刻更换。消毒时无论使用聚维酮碘、碘酊还是乙醇均应自然待干。
3.2.2.2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每天均应评价置管的必要性,对于有疑问、不能解释的不明原因感染、穿刺点有感染迹象等原因应及时中断导管的使用,选择外周静脉治疗的方法。
3.2.2.3严格执行无菌制度尽量减少对导管的频繁操作,规范穿刺点局部的护理操作,使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导管与输液装置的连接端,并做到每天更换;在完成脂肪乳剂、血制品等药物治疗时必须及时冲洗管路,防止残留造成感染。
随着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成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控制越来越受到ICU医护人员的重视。采用表单式的护理方法,可以起到提醒操作者在置管前如何准备、在置管中如何配合、在置管后如何护理的指引作用,明确每个环节的控制方法,才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 上一篇:牙种植修复术后骨生长研讨
- 下一篇:城管局作风建设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