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病患监护认识

时间:2022-06-13 06:37:00

导语:心肌梗死病患监护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肌梗死病患监护认识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锁,使病人心肌骤然丧失血氧供应,引起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生化代谢及心肌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得不到及时求治,将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自2011年以来共收治3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过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1年1~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4例,符合中华心血管学会颁布的AMI诊断与治疗指南[1]。其中男18例,女16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57岁。其中并发心律失常7例,并发心功能衰竭者2例,并发休克1例,死亡2例。

1.2方法

1.2.1急救护理方法一般早期给予高流量吸氧(4~6L/min),持续72h后改为低流量吸氧,持续一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心肌急性缺血、缺氧而致坏死,所以吸氧十分关键,根据有关资料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时,在减少心肌耗氧量的同时必须增加心肌的供氧。如出现并发症,特别是急性左心衰,应延长吸氧时间,提高吸氧流量,症状缓解后改为间断低流量吸氧。急性期需绝对卧床1~3周,适当的休息可缓解疲劳,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也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卧床休息时间。有报道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律失常[2],尤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见,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立即进入监护病房,持续进行心电监护最少72h,同时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体温等,并予以记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尿量。一旦出现病情变化,特别是心率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1.2.2溶栓治疗护理方法溶栓治疗是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措施之一,它是将纤溶酶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使转变为纤溶酶,然后再降解纤维蛋白成为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PD),而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使闭死的血管再通[3],在起病3~6h内,采用溶解血栓法溶解冠脉内血栓,使阻死的血管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组织。但溶解后可发生再灌注后的一过性低血压和心律失常,以溶栓治疗后4h内发生率最高。因此溶栓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各种心律失常及生命体征变化,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除颤器。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用药期间要注意脑部、胃肠道和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倾向。同时应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观察胸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意识、语言状态等,来判断溶栓效果,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处理。

1.2.3生活护理方法患者一旦被确诊便会有恐惧、焦虑感,护理人员应及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安慰鼓励病人,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患者在发病后一周内应谢绝探视人员,床上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病员的洗脸、喂饭、翻身、大小便等由医护人员协助进行。护理操作和治疗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避免影响病员休息,第2周可下床在床边活动,第3~5周,如病情稳定,可离病室活动及散步,对有并发症者,卧床休息应适当延长。急性期进食流质饮食,病情稳定3d后,逐渐改半流质饮食,低脂饮食,少量多餐,不易过饱,因饱餐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避免使用辛辣或发酵食物,减少便秘和腹胀发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用通便药物,甚至灌肠,防止大便过程中,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1.2.4康复期护理在康复期鼓励病人树立乐观向上的思想,安心休养,避免诱发因素,减少病人情绪激动,保持精神愉快,就可以减少再发。此外,还应鼓励患者早日离床活动。心肌梗死病人应解除思想顾虑,不易长期卧床。康复期的病人,总担心心梗的复发,害怕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照顾。我们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治疗以及诱发因素和自我救护等相关知识,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让病人意识到心梗是可以预防的。护理中应根据病情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指导,使病人有合理的运动量,且勿操之过急。

2结果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的治疗机密切观察,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为病人早日康复创造了良好的必要条件,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3心得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是内科急症之一,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密切观察,争分夺秒,全力抢救至关重要,良好的护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康复期的病人,他们出院后的顾虑是担心心肌梗死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治疗以及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并介绍成功的病例让患者意识到心肌梗死是可以预防的。让他们始终处于医护人员的关怀之下,增进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