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诱发脑梗死护理思考

时间:2022-05-28 11:28:00

导语:糖尿病诱发脑梗死护理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糖尿病诱发脑梗死护理思考

糖尿病可引起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并发症总患病率达12.2%,而且以缺血性病变为主。通过对128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病情、用药观察及护理的详细分析总结,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88.5%,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29~76岁,入院时出现低血糖或高渗性酮症酸中毒8例,糖尿病史2~18年,以5年以上居多;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经CT证实有脑梗死。临床表现头痛20例;昏迷10例;眩晕、恶心、呕吐28例;不同程度瘫痪和(或)痛温感觉异常36例;运动和(或)感觉性失语10例;构音障碍、饮水反呛、延髓麻痹10例;褥疮5例;糖尿病足12例;中枢或肺炎引起的发热8例,尿路感染8例。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评价疗效:治愈29例,显效9例,进步7例,无效3例,恶化4例(其中3例死亡)。

2.一般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首先做好心理护理;其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的标准,评估意识障碍程度,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调节治疗方案。交接班时要认真观察记录瞳孔是否等大同圆及对光反射的灵敏度,同时认真做好记录。其他方面应注意皮肤是否完整、有无褥疮录。梗死部位不同可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及时给予导尿,还应该注意尽量不在患肢进行静脉输液,嘱患者家属慎用热水袋热敷,防治烫伤发生。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脱水剂应用及护理: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大部分有脑水肿。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脱水剂。对于急性期血压增高患者,严密观察血压波动。如血压180/90mmHg以下可不予处置,超出此范围可采用降压治疗,但过程要缓慢平稳。因为血压降的过低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减少,使缺血半暗带的恢复受到影响,加重脑梗死。此外,还应该预防皮下注射部位渗液,甘露醇为高渗性溶液易引起局部皮肤坏死。血糖检测及护理:①有合并症者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7.8~11.0mmol/L的患者3次/日监测血糖;血糖11.1~16.7mmoL/L的患者每4小时测血糖1次:血糖≥16.8mmoL/L的患者每2小时监测血糖1次。建立血糖定期监测登记记录,准确遵医嘱使用胰岛素,脑梗死后应激引起血糖增高,合并有糖尿病加大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又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脑组织对血糖浓度的改变又非常敏感,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形成恶性循环,增加脑梗死病灶的再发。所以护士要及时巡视,警惕低血糖症状发生。体温的观察: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有肢体瘫痪,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对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检查身体受压部位皮肤血运情况,定时指导患者健肢支床,抬起臀部,定时局部皮肤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高度警惕褥疮的发生。尿量观察:尿量是观察患者肾功能及全身代谢最好的指标,急性脑梗死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肾脏缺血严重,易发生肾坏死,脑梗死患者需要应用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而甘露醇属于高渗液,能够损伤肾脏,同时甘露醇结晶易阻塞肾小管,引起血尿或无尿等肾损害。所以要严密观察尿量、颜色、性状成分,当尿液中出现絮状沉淀常为肾功不全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的蛋白尿或真菌感染引起的上皮细胞脱落物,出现此情况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置;脱水过多时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根据尿量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维持体内稳态平衡。

昏迷患者一般护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遵医嘱雾化吸入,并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对于球麻痹易发生呛咳的患者饮食中避免误吸,加强口腔护理应。双眼闭合困难患者,涂抹0.5%的金霉素眼膏,防止角膜溃疡,双侧球结膜水肿的患者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以预防感染。病房紫外线消毒1次/日,1小时/次,注意覆盖身体,尤其是眼部。

3.康复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只要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治疗,指导并且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重视患肢刺激;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在肘、膝部放置海绵垫,进行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协助患者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床上运动训练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功能训练,选择Bobath握手、桥式运动(选择性伸髋)、关节被动运动、起坐训练,2次/日、30分/次。恢复期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有效促进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