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监护认识

时间:2022-05-15 03:15:00

导语:高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监护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监护认识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足,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缺血性肠道损害[1]。过去对本病认识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年化,该病有增多趋势[2]。一般情况下,IC是自限性的,少数病例预后较差。本病常在一些疾病基础上发生,最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我科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缺血性结肠炎患者18例,经补充血容量、抗感染、扩血管治疗以及积极有效的护理,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8例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72~89岁,平均81.6岁。均合并有基础疾病,伴有下列情况中的一项或几项:冠心病16例,房颤3例,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5例,脑梗死7例,便秘3例,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2例。18例患者均在发病24~48小时内行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其中病变部位在降结肠11例,横结肠2例,乙状结肠5例。

1.2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大多有突然发生的腹痛,为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程度轻重不等,进食后加重,疼痛多位于左侧腹,大多伴有便意,并在24小时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红色或暗红色血便,每次量不等,约20~100ml,每日3~10余次;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症状。有2例患者腹痛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腹胀不适,随后解血便。体格检查发现左上或下腹轻中度压痛、肠鸣音活跃,随肠缺血时间的延长,则可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电子结肠镜下所见:病变肠道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多发点状或片状出血斑,有1例可见散在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溃疡。黏膜血管网消失,部分出现暗紫色淤斑,组织质脆易出血,病变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楚。

1.3治疗与结果

18例患者均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是予以罂粟碱、丹参、前列地尔等扩血管治疗,同时予以抗感染,补液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治疗1个月后复查肠镜者12例,病变肠段已完全恢复正常。仅1例仍可见散在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溃疡,但溃疡较前缩小,黏膜充血、水肿消失。

2护理

2.1腹痛的护理

(1)勤巡视病房,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腹痛的性质、范围、部位、程度、时间、频率有无变化,有无放射痛和恶心呕吐,腹痛与排便的关系,密切注意腹部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腹膜炎、肠穿孔、肠梗阻等发生。

(2)观察非药物性和(或)药物止痛治疗的效果,非药物性止痛方法可用指导式想象、分散注意力等,药物止痛治疗则在确诊后按医嘱执行。

2.2排便异常的护理

(1)密切观察排便的性状、颜色、次数、量的变化,出血量增多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密切观察神志、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尿量、皮肤的变化,有无口渴、疲乏无力等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2.3肛周护理

患者的大便、碱性肠液及血液的反复刺激使肛周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蚀的状态,加上皮肤间的摩擦,因此要保护肛周皮肤的清洁和完整,及时处理排泄物,用温水清洗肛周并涂抹鞣酸软膏保护皮肤。

2.4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和医嘱,给予禁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多纤维、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

2.5预防感染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

2.6心理护理

因疼痛和便血的发生,患者非常痛苦、紧张、恐惧,应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鼓励患者释放情绪,讲解疾病知识,与家属、病友共同进行暗示性语言支持和帮助。

2.7健康教育

缺血性结肠炎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引起供血不足有关,因此,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的人应按医嘱坚持服药,定期门诊复诊和健康体检,戒烟戒酒,改变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注意饮食卫生,从而减少诱发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的因素。

3讨论

近年来,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呈增加趋势,90%的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3]。一般认为,缺血性结肠炎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急慢性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的疾病。由于支配结肠的动脉或其分支发生阻塞使局部肠壁血供减少或缺如,而发生的肠道损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左半结肠,这是由于左半结肠常易受低血流量的影响。结肠血液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分支供给,肠系膜上动脉分出的中结肠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分出的左结肠动脉在脾曲处吻合,此处的血管常发育不全或缺如,为缺血好发部位。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是直肠上动脉的分支和中痔动脉的连接部,边缘动脉在该处较少,血供不足[4]。本组18例中16例位于左半结肠,占88.9%,与文献报道的一致[5]。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动脉硬化狭窄是基本病理改变。顽固性便秘、腹盆腔手术等肠管因素也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6]。2/3以上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有腹痛,因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腹痛多位于左侧腹,腹痛多伴有便意,并在24小时内排出与粪便相混的红色或暗红色血便,故对于年龄大、突发急性腹痛伴血便者,尤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者,诊断不清的急腹症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7]。急诊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8],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并有助于与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对于入院前未作结肠镜检查者,应及时作好肠道准备,以便患者及早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肠镜检查应动作轻柔,避免结肠过度扩张,加重缺血性损伤。护理的重点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视饮食护理及防止感染,加强基础疾病护理。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因常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在护理中除了观察有无并发心肌梗死、肺水肿、休克外,还要注意有无腹膜炎、肠穿孔、肠梗阻,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同时给予有效心理护理,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