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关系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03 02:49:00
导语:早产儿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关系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对我科住院的123名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进行回顾性分组分析,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小板数(PBC)及头颅CT,分析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以及胎龄与颅内出血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早产儿均不同程度存在凝血功能低下情况,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胎龄大小分组分析进行统计检验,发现胎龄越低凝血功能低下程度越严重,发生颅内出血比率越高,早产儿中颅内出血发生57例,占早产儿总数的46.3%,胎龄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呈显著负相关(γ=-0.338,P<0.01)。讨论:凝血功能低下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是发生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胎龄越低凝血功能低下越严重,颅内出血发生率越高。
关键词:早产儿;凝血功能;颅内出血
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ICH)的比例远比足月儿高,有研究表明,在孕龄不足32周或体重小于1500g的低出生儿中,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可达40%~50%,死亡率约50%[1],是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及生长发育的常见危险因素,以往多见体重因素、血管及血压因素等致颅内出血方面的研究,本文拟观察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与颅内出血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及分组
我科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本科住院195例早产儿,其中剔除有窒息史的72例,对其他123例(男66例,女57例)按胎龄孕周大小进行分组。第一组:孕周30~32周35例,男20例,女15例;第二组:孕周~34周46例,男22例,女24例;第三组:~37周42例,男24例,女18例;第四组(对照组):大于37周47例(无窒息缺氧史),男27例,女20例。所有早产儿均为出生当天从妇产科转入,各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当天均取股静脉血2mL离心分离血浆,测定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血小板计数(BPC),各组患儿分别在产后2~5d做头颅CT。正常值:APTT<37s,PT<13.4s,FIB2~4g/L,BPC100×109~300×109,各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F检验。
2结果
检测123名的新生早产儿PT、APTT、FIB与BPC,并与4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BPC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产儿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比例为87.7%,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与足月对照组比较,PT、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组各项指标异常最为严重,第二组次之,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凝血功能低下程度与胎龄相关,胎龄越低凝血功能障碍越严重(见表2)。三组早产儿中颅内出血发生57例,占早产儿总数的46.3%,30~32周早产儿71.1%发生ICH(27/35),~34周早产儿41.3%发生ICH(19/46),~37周早产儿26.2%发生ICH(11/42)(见表3),胎龄与颅内出血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γ=-0.338,P<0.01),胎龄越小颅内出血发生率越高。颅内出血的类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7例,脑室出血5例,脑实质出血4例,小脑出血3例。表1各组一般资料比较表2早产儿与足月儿凝血功能对照表注:*与第二组比较P<0.01;#与第三组比较P<0.01;△与第四组比较P<0.01表3早产儿胎龄与颅内出血发生率
3讨论
目前认为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发生与室管膜下的生发基层血供丰富,血管壁有单层细胞排列组成,在发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时,容易破裂而发生出血有关。新生儿维生素K代谢特点为基础浓度低,吸收量少,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出生时凝血因子活性很低[2],这也是易发生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早产儿刚出生2~3d内进食少,而人奶中维生素K含量亦少,出生前肠道中无细菌,刚开奶时肠道中细菌少,所以合成维生素K量也少,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生成减少,导致早产儿凝血功能低下,最终发生出血,如颅内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脐部出血等,其中以颅内出血和肺出血最为严重。
本文检测早产儿及足月儿PT、APTT、BPC等凝血功能指标,对及时纠正凝血功能低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观察123例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并与足月儿进行比较,发现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总的发生率为87.7%,各组PT、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与足月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纤维蛋白原含较多碳水化合物,对凝血酶的敏感度下降,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减慢,因此表现为PT、APTT、TT延长[3],孕28~32周早产儿各项指标异常最为严重,孕周~34周组次之,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凝血功能低下程度与胎龄相关,胎龄越低凝血功能障碍越严重,发生颅内出血比例越高,胎龄30~32周颅内出血达到71.1%,胎龄~34周组41.3%,胎龄~37周组26.2%,在胎龄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中呈负相关。本组早产儿血小板变化不明显,提示早产儿容易出现出血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的关系不大,而与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水平的下降有关,因维生素K缺乏时不能产生有活力的凝血因子,故造成PT、APTT延长。早产儿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将有利于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指导我们正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纤维蛋白原制剂、维生素K、苯巴比妥等,对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及提高救治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新生儿出血症可用维生素K1肌内注射或静脉滴入,1次/d,连续3~4d,严重患儿需输血。难产或早产儿于出生后肌内注射维生素K1,1次/d,5~10 mg/次,连续使用l~3d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2773.
[2]林超琼,梁友玲,王勇,等.婴儿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2):8586.
[3]张金莲,高革,司予比.早产儿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2):155156.
- 上一篇:派出所基础副所述职报告
- 下一篇:街道党工委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