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缺血性疾病护理论文

时间:2022-08-15 04:46:00

导语:动脉缺血性疾病护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动脉缺血性疾病护理论文

【关键词】干细胞动脉缺血移植护理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指征、创伤和局限性。肢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1〕。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04年9月~2005年10月我院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33~71(平均52)岁,分别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广泛动脉闭塞2例;所有患者体验均未触及明显的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皮温低于正常肢体;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9例,脑梗死史2例,冠心病史4例,长期吸烟史22例。

12移植方法①术前骨髓评估:移植前进行骨髓像评估,发现1例骨髓增殖减低,应用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d后复查明显好转。②单个核细胞的获得:局麻下抽取自体骨髓300~400ml,在体外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处理、离心后,提取单个核细胞层,稀释成单个核细胞悬液80~120ml。③干细胞移植:硬膜外麻醉下,根据缺血范围,选取缺血肢体大腿中下段及小腿部前、后、外肌群肌肉注射,每个穿刺点1ml/次,间隔1cm,多点穿刺注射。术后7~10d出院。

13判断标准痊愈:术后动脉搏动良好,疼痛缓解,皮温、肤色恢复正常、间歇性跛行消失;显效:动脉搏动恢复较健侧弱,疼痛明显减轻,皮温、肤色明显改变、间歇性跛行距离超过1000m;有效:动脉仍不能触及,但疼痛减轻、皮温较前升高,肤色由术前的苍白、青紫转为暗红色、间歇性跛行距离超过500m;无效:动脉无触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间歇性跛形距离无明显变化。

14护理方法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足部护理、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对出院患者进行指导。

15结果术后第1天患者均反映患肢不适感好转。出院时,所有患者静息痛消失,麻木感和冷感减轻,跛行距离延长。2例术后1个月症状出现反复,表现为跛行距离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闭塞性血栓血管炎(TAO)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晚间患肢麻木、怕冷。所有患者均无病情加重。所有患者均未恢复正常水平。

2讨论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由于长期的情绪波动,会促使机体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发生变化,外周血管长时期处于收缩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兴奋增强,机体儿茶酚胺增加,一方面促进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降低疼痛阈值,使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减弱。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消除患者的不安,取得配合。

吸烟是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力劝患者戒烟,以减少烟碱和尼古丁对血管的刺激。患者宜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多的食物,改善营养状况,指导患者有规律的下肢功能锻炼,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动脉缺血患者多存在肢体末端血运障碍、缺血营养障碍,进一步发展可造成溃疡和坏疽。护理内容包括:①每日用温水洗脚,用毛巾擦干,不可用力摩擦,揉搓皮肤;②保持皮肤干燥、滋润,穿棉袜及透气性良好松软的鞋子,并及时更换,保持鞋袜干爽,洁净。足部可涂凡士林油保持皮肤滋润;③保护足部免受损伤,注意修剪指甲,注意足部保暖,严禁冷热敷;④有肢端慢性溃疡和坏疽者,湿性坏疽可用消炎液湿敷,分泌物减少后改用生理盐水换药,每日1~2次,干性坏疽应保持干燥,滋润,防止感染〔2〕。

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后,即可行局部按摩,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减轻肢体凉、痛症状。术后1d鼓励患者缓步行走,在预计发生间歇性跛行疼痛之前停步休息,如此每天进行数次。另外,也可采用Buerger运动,即病人平卧,先抬高患肢45°,1~2min后再下垂2min,并作伸屈或旋转运动10次,如此每次重复5次,每天数次,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次数和力度。

由于此手术方法的目的是改善肢体血运,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皮色、感觉、肌力、疼痛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每小时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本组资料发现,自体BMSC移植治疗动脉缺血,所有患者术后7d时疼痛均缓解,冷感减轻,间歇性跛行距离缩短,踝/肱指数升高。在术后1~3月出现症状反复,但与术后7d时无显著差异。

自发性出血是尿激酶及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皮肤、牙龈等处有无出血点,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发生。31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抗凝、溶栓治疗,5例因凝血指标异常而减小抗凝溶栓药物的剂量;1例因有皮肤出血点而减少用药次数和药物剂量。因此,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应每隔2d查凝血指标1次,以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出院时指导病人:①功能锻炼:采用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按摩由小肌群到大肌群,由局部到整体,使用助行器到脱离助行器自己行走为原则〔3〕。②用药指导:出院后仍需服用小剂量抗凝、祛聚药物,指导患者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复查凝血时间,血、尿常规等。③复诊:一旦发现肢体疼痛,皮温降低,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姚燕丹,林少芸,胡以则肢体干外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4;6(6):4201

2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2005;26(9):767

3胡琼华,张红,郭晖介入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8(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