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2 08:57:00

导语: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研究论文

关键词:职业危害;预防;分级控制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诊大量开放性损伤患者,进行终末处理及病人的生活护理等操作。时刻面临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职业暴露危险,而锐器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近年来,艾滋病等传染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职业安全不容忽视。锐器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与刺伤的深度、接触血量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患者血液中病毒浓度和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接触频率有关。如果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可大大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

1职业危害因素

1.1病原微生物污染目前,艾滋病(HIV)、乙肝及病原携带者、梅毒等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和健康,论文经常接触血液或经常被锐器刺伤的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比一般医务人员约高2倍[1],感染乙肝的发生率为2%~4%,感染丙肝的发生率为3%~10%,感染HIV的发生率为0·2%~0·5%[2],护理人员所使用的医疗用品几乎都接触病人,而且有的频繁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在处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医务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HIV病毒,其中护士24人,由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48人。我国护理人员同样面临着职业暴露的危险,产科护士由于接触产妇的恶露、羊水和血液而被感染;急诊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进行抢救,在时间上不允许护士先进行自我保护;手术室护士接触血液机会多,经常接触手术刀片、缝合针和各种利器,加上术前刷手造成皮肤保护层的破坏,易形成皲裂,为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供应室护士接触污染物品的机会最多,也最容易发生损伤和感染。

1.2化学危害大部分化学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易挥发等特点。如甲醛、戊二醛、臭氧、过氧乙酸等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及上呼吸道均有刺激作用。消毒剂污染空气后可引起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哮喘等。如环氧乙烷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损害作用;甲醛在高达20mg/m3时,接触者可有食欲不振、头痛、心悸等不适[3];另外,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异味气体,它们与消毒剂一起形成混合气味产生综合作用,长期慢性接触后会产生致癌、致敏、致畸作用;病人为了治疗疾病不得已才使用的药物,而护理人员必须接触,从而造成对护理人员的伤害。硫酸镁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较好药物,但正常人在经常接触后则导致局部肿胀、头痛、心悸等;抗肿瘤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护士直接接触化疗药,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可进入人体,护士出现血细胞下降、头晕、咽痛、月经不调、脱发等。护士职业接触的抗肿瘤药对自身淋巴细胞DNA有损伤作用,DNA断裂增多、免疫力下降、造成怀孕护士胎儿致畸作用。

1.3物理性危害频繁接触紫外线,易引起皮肤瘙痒、红斑、过敏、眼炎、角膜炎,甚至可诱发皮肤癌。在医院中因为地板湿滑,尤其在紧急情况下抢救病人导致护理人员滑倒;医院内发生的针刺和锐器损伤;医院用氧,包括高压氧治疗,安全如没有得到必要的养护和重视,也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严重的伤害。

1.4职业性劳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另外,目前患者有病种、文化层次、家庭经济状况及社会关系的差异,他们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及护理过程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加之人们自身利益保护观念的加强,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投诉,产生护患矛盾和纠纷,给护理人员造成精神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

2分级控制

2.1个人防护控制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如可通过讲座、培训、知识测验、印发资料等途径进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学习,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措施落实到位,还应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如加强对眼睛、面部、呼吸道及手部卫生的防护,个人防护用品大小适中,穿戴舒适,不妨碍治疗和护理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合理调整,灵活安排护理人员工作,缓解因工作带来的身心疲劳。正确指导护理人员调节情绪,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保持旺盛精力,心情愉快,使工作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工作中避免徒手进行注射器毁形,如不慎发生锐器伤、刺伤,应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排出血液,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0·5%碘伏、2%碘酊或75%酒精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严格报告登记制度,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率。如HIV感染后2周~3个月为窗口期,因此,暴露后当时、暴露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感染,并依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推出的时间,4h内服用高效抗爱滋病毒二联疗法,严重暴露用三联疗法,可使HIV感染危险性降低79%;HBV暴露后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尽早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4]。

2.2管理控制护理院校等教育机构应将医院内感染、职业性损伤防护和健康维护的有关知识和技巧纳入教学大纲,设立公共安全卫生等课程。医院管理者应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险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2000年美国采用分级控制对一些器械进行了改进,使意外针刺损伤从88%降到62%[5]。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有效预防,如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停止使用可回收针头,使用尖锐器械专门存放盒。医院管理层在职业伤害的预防方面责任重大,包括:向职工发放劳动保护品、支持并参与职业安全计划、监控职业危害事件、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医疗器械。建立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对全体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和各项操作规程,严格制度完善的工作流程,避免微生物的感染。另外,还应加强工作服管理,护理人员工作服应每周更换2~3次,必要时可增加换洗次数。口罩每4~5h更换1次,清洗后置阳光下暴晒或通风处晾干,必要时用微波炉进行消毒。

2.3代替控制尽可能通过口服、吸入、贴敷、舌下、直肠等侵入途径给药代替各种注射,以减少各种不必要或不安全锐利医疗器械的使用。使用其他的替代用品,如利用自动套帽的静脉导管、针头自动回缩空针代替现有注射器;利用二氧化氯制剂以喷雾方式代替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利用二氧化氯消毒剂代替现有的消毒剂。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职业危害应采取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相结合,采用分级控制的方法进行。我们通过不断改革、综合预防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认为只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消除血液病原体引起的不必要感染和意外损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