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论文
时间:2022-07-02 08:54:00
导语: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护士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护士具有职业接触而被感染的潜在危险,职业性危害对护士的身心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1]。现就护士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使护士全面认识护理职业中的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因素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如果保护措施不完善,经血液及接触传播疾病的感染率就增加。1.1.1传染性肝炎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2]。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以外科医生和护士居多,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有创操作中经皮肤暴露造成的血液感染。1.1.2艾滋病(AIDS)据报道,美国1981年~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人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3]。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论文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则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4]。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系统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可以致癌。
1.2.2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雾,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护士体内,可造成护士白细胞下降,月经不调,脱发等症状。
1.3物理性危害因素①特殊科室护士(如放射科、手术室)少量多次接触X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致畸。②紫外线用于空气消毒对视网膜产生损害。
1.4心理性危害因素医护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流值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护士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可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致胃肠道疾病发生等。
2自我防护对策2.1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2.1.1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①护士要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视为可感染性操作。②配备隔离防护用品,如:一次性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③在接触每名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当预料到手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④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预防。
2.1.2艾滋病的防护①采用预防HBV感染的标准措施足以防止HIV的感染[5]。②预计血液、体液有喷溅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应戴护目镜和防渗透性口罩。③护理人员自身带有皮肤伤口、皮炎或黏膜完整性受损(如口腔溃疡)等,不应参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疗、护理、检查工作。④操作时不慎被污染的锐器损伤时,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冲洗;0.5%碘伏消毒后包扎伤口。按职业暴露后预防(PEP)的程序进行处理[4]。
2.2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①护士接触挥发性消毒剂,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如不小心溅到眼睛里、皮肤上应反复用水冲洗干净。②护士在配制抗肿瘤药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药液时防止药物溢出。操作完毕后用清水冲洗双手、前臂、洗脸。2.3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①手术室护士需要行X线透视的手术,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对于人员的安排合理适当,避免短期内大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②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时,尽量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开关设在门外。2.4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各级领导应关心和重视临床护理人员工作,根据工作量适当增加护士比例,合理排班减轻护理工作负荷。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注意合理健康的饮食。
综上所述,在医学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的防护问题,制订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明确有害因素是存在的,又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规范操作,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 上一篇: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培训讲话
- 下一篇:干部科学发展观轮训班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