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亲情护理模式价值分析
时间:2022-08-08 10:39:54
导语:手术室亲情护理模式价值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观察亲情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随机将110例围术期患者分为观察组(n=55,实施亲情护理模式)及对照组(n=55,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抑郁评分,舒适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较比对照组明显偏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围术期患者实施亲情护理模式的效果十分理想,有效稳定了患者生理指标及心理状况,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围术期;手术室护理管理;亲情护理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围术期患者,总计110例。其中男女患者人数比例为63:47,最低年龄为21岁,最高年龄为68岁,年龄均值为(34.53±3.74)岁。采用计算机法将110例围术期患者分为两组,经SPSS21.0计算后组间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1.2方法。55例观察组围术期患者予以亲情护理干预服务。①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人员需要组织简洁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掌握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并适时予以干预和调整,指导和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1]。术前1d,进行术前宣教,帮助患者提前了解手术治疗的基本步骤及相关内容,稳定患者情绪。②术中护理。术中,护理人员全程陪伴在患者身边,适时通过肢体接触和语言交流予以患者支持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严格监测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高效的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治疗。③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送回病房接受观察,并做好交接工作,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予以监测和记录,一旦发现异常,需要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告知患者其家属术后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针对55例对照组围术期患者,护理人员根据常规护理要求对患者进行基础性护理干预服务即可。1.3观察指标。监测和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并采用贝克抑郁量表[2]对患者不同时间的抑郁情绪予以评估。调查和对比两组患者的舒适程度及护理满意程度。1.4统计学处理。将本次实验研究中形成的全部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进行研究和处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依据以P<0.05为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生理指标及抑郁情绪对比。观察组55例围术期患者实施亲情护理干预服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抑郁评分较比55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围术期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更趋近于正常范围,见表1,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对比。55例观察组患者围术期接受亲情护理服务后,疼痛舒适、睡眠舒适、心理舒适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55例围术期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后的各项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见表2,组间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讨论手术作为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治愈方式[3],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据调查[4],部分围手术期患者往往由于对手术认知的不足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甚至引发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而属于护理干预则是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本次研究内容,我们选择了110例围手术期患者,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护理干预。所得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亲情护理干预的55例观察组围术期患者,无论是血压、平均动脉压,抑郁评分,还是舒适度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55例对照组围术期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检验后均符合统计学的判定标准,P<0.05。由此,足以证明,亲情护理干预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调节和稳定患者的生理指标及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胡华荣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中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杨静.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70-71.
[2]陈普艳.围手术期亲情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2(z1):178-179.
[3]杨丽琼.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877-4877,4880.
[4]王婧.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亲情护理模式的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4):64-65.
- 上一篇:护理组长对儿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