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时间:2022-12-24 11:13:49

导语: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7月本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和经期,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原发病及退热剂对体温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8.0±6.1)岁;病程3~42h,平均病程(18.0±8.0)h。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5.0±4.2)岁;病程5~48h,平均病程(22.0±8.7)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定时测量体温,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洗汗液、酒精擦拭退热等,告知患者应多饮水,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对于持续高温患者加强观察,遵医嘱做退热处理。中医护理措施:刮痧、拔罐、耳穴压豆、放血疗法等。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行护理措施1h后测量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护理后1h体温下降>1.5℃为显效,0.5~1.5℃为有效,<0.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持续退热效果通过护理后的1、2h患者下降的腋温评价,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退热效果比较

护理后1h观察组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持续退热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1h后的体温下降了(0.21±0.01)℃,2h后下降了(0.32±0.30)℃;观察组患者1h后的体温下降了(0..62±0.36)℃,2h后下降了(1.16±0.75)℃,观察组的持续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目前,中医治疗和护理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中医刮痧和拔罐的应用,对治疗和护理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再加上放血疗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其中刮痧措施如下:刮头部:嘱患者取端坐位,护理人员一只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只手从患者头顶正中督脉循行,由百会穴向前额,从头后部到颈项通过风府穴;再从足少阳胆循行,由太阳穴绕耳上,最后到达头后部乳突和风池穴进行刮痧。刮颈肩部:采用弧线刮法,主要刮大椎穴,从风池穴和乳突根部开始,过肩井、肩端,最后在按风池穴和肩井穴。刮背部:嘱患者取坐位,按肺俞穴和风门穴,主要刮背部膀胱经。为患者进行刮痧操作时,要先轻刮,然后再逐渐调整患者适用的力度,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每个穴位以3~5次为宜,以2s/次速度刮,每次刮痧操作时间不得超过20min。刮痧完成后,要告知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清洁患者刮痧部位。本研究中,实行护理措施后,对照组1h后的的退热总有效率为76.67%,低于观察组的96.67%(P<0.01),表明实行中医护理措施后退热速度较快。从退热的持续效果看,不同时间段观察组的退热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治疗外感发热患者。综上所述,为外感发热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操作,能够有效的退热,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起到疏通经脉、清热解毒的作用,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张洪青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