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协同模式在骨科护理人员的运用

时间:2022-04-09 04:39:31

导语:科室协同模式在骨科护理人员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室协同模式在骨科护理人员的运用

科室协同模式是以医护统一流程、全方位衔接下,充分调节各科室主动能力性,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的工作管理模式[1-3]。手术室是一个流动性大、配合多、时限性强的部门,难以形成完整的管理模式,不同的主刀医生有不同的操作习惯,配合难度高,不仅降低了手术配合的水平,更易因配合的误差影响手术床的周转,从而降低手术室整体工作效率[4-6]。多科室协同模式以骨科专业特征为基础,建立了关节组、创作组、脊柱组与运动医学组4个专业小组,充分配合骨科医师,开展多科室协调合作模式,采用手术室护理人员三级责任制,以体现专科、专人的高业务水平护理配合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骨科手术室多科室协同模式在骨科护理人员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62名骨科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骨科手术室多科室协同模式分为应用前组和应用后组,每组各31名。应用前组中,男3名,女28名;年龄22~48岁,平均(29.68±3.65)岁;研究生1名,本科11名,大专18名,中专1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5名,护士22名;职务:护士长1名,教学组长1名,组长4名,器械护理人员4名,巡回护理人员6名。患者共348例,其中男201例,女147例;年龄18~76岁,平均(46.21±9.61)岁。骨科手术医师: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任医师1名,主任医师、教授1名;麻醉医师4名。应用后组中,男4名,女27名;年龄22~49岁,平均(29.71±3.69)岁;研究生2名,本科11名,大专17名,中专1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护士21名;职务:护士长1名,教学组长1名,组长4名,器械护理人员4名,巡回护理人员6名。应用后组患者共351例,其中男213例,女138例;年龄18~79岁,平均(47.02±9.92)岁。骨科手术医师: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任医师1名,主任医师、教授1名;麻醉医师4名。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1.2方法。应用前组的工作模式采取早班、白班、一线24h轮值,二线辅助的三班制。早班为8∶00~15∶00,白班为8∶00~12∶00,14∶30~17∶30。急诊为24h轮值,二线白班主要为早班,晚间为急诊的备班。由护士长安排手术及配合人员,以工作年限>5年的器械护士为主,搭配青年护理人员,工作年限≥5年的护理人员主要以巡回护士为主,护士长于12∶00、17∶00前完成两次巡房,依据手术情况调整手术室配合护理人员。应用后组的工作模式采取多科室协同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专业小组:依据骨科手术特点建立创伤组、关节组、脊柱组及运动医学组4个专业小组,与骨科手术治疗专业范畴对应,各专业小组分别设置组长1名,组员5名,组长由主管护师、护师或高年资护士担任;由组长负责相关工作流程、岗位责任等的制定与落实,组织组内专业技能、知识培训与考核,监督手术配合,根据日常工作需要管理相关仪器、设备、耗材等并及时购进补充;负责本组手术配合等课件、视频的制作;根据本组专科特点、医师操作习惯、要求等建立本组医师的配合档案;制定本小组的工作计划,并进行月工作总结汇报。护师及以上资历的护理人员不参与轮转,主要负责配合各专业小组工作。工作年限<5年的护士每6个轮转1次。②手术室配置:1间为急诊专业,其他为平诊手术室,根据本院以往手术频率情况,运动医学组、关节组分别占用1.5间,创伤组、脊柱组分别占用2间;由护士长负责应急手术室的临时调配。③工作班次,将应用前的班次时间调整为:A班8∶00~15∶00,B班15∶00~22∶00,急诊24h轮值;按医院信息系统(HIS)安排手术,手术科住院总医师于12∶00前在HIS中进行手术申请,安排手术台序、手术室;各专业小组长据此安排本组护理人员;护士长对上述手术安排进行监控、调整;护理人员根据手术安排做好相关器材、设备、耗材的术前准备,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可实现交叉审核。④相关培训与配合:各专业小组长制定本组的培训计划,于每周五的18∶00~20∶00由小组长组织相关医师、麻醉师及护师等进行培训;术前由主刀医师根据本台手术特点,明确参与科室,由专业小组长组织各相关科室,如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多科室相关医师参与协作。⑤问题反馈:各专业小组长于每月争取各协作科室意见与建议,完善小组工作内容、制定等。1.3观察指及标评价标准。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总满意度;比较两组专业小组护理人员的考核合格率;比较两组器械护理人员和巡回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①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每季度开展1次满意度调查。医师调查内容: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准备情况,各项操作的规范程度,与医师的配合情况,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急诊手术准备效率,术中器械传递效率,体位架、主动摆位配合等情况,相关设备、仪器等参数的设置操作熟练程度,台上、麻醉配合等。每组每季度分别抽查3名主刀医师、2名麻醉医师,每年共调查80人次。每项调查内容均以非常满意计5分、满意计4分、基本满意计3分、不满意计0分。医师、麻醉医师满意度调查总分25分,23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20~<23分为满意;10~<20分为基本满意;<1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护理人员调查内容:相关设备、仪器的操作指导,手术医师的配合态度,麻醉医师的配合态度,协作科室的配合度,搭班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工作环境等。参与调查的4组组长及组员共计24人次,每季度调查1次,全年共96人次。计分标准与医师满意度相同。患者调查内容:对于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态度,护理人员核对信息,术前访视,入室护理等;患者每季度随机调查30人次,每年共120人次。计分标准与医师满意度相同。②护理人员考核各专业小组每月开展1次专业技术、知识考核,参与考核的共计27名护理人员,全年共考核324人次;满分100分,≥90分为合格。③器械、巡回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主要统计器械护理人员物品准备齐全率、器械传递及时准确率,巡回护理人员物品准备齐全率、仪器操作熟练准确率;每月抽查器械、巡回护理人员各3名,全年共统计72人次[(3名巡回+3器械)×12个月=72人次)]。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护人员、患者满意度的比较。应用后组的医师、麻醉师、手术室护理人员及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应用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两组专业小组护理人员考核结果的比较。应用后组的专业小组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为89.51%,高于应用前组的7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3两组器械与巡回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比较。应用后组的器械护理人员和巡回护理人员的物品准备齐全、器械传递及时准确和仪器操作熟练准确发生率高于应用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骨科手术易受到合并神经损伤、皮肤损伤、血管损伤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多科室协同合作[7-8]。传统手术室配合模式的效率较低,难以满足骨科手术的要求[9]。多科室协同模式根据骨科手术特征建立不同专业小组,组内成员相对固定,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配合水平[10-12]。目前,多科室协同模式在医院管理、设备器材管理及诸多疾病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均取得良好效果[13-15]。建立医师配合档案能够极大提高术中医护人员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能有效提高手术效率,而且可以辅助提高手术操作水准。器械与巡回护理人员的交互式检查,能有效提高手术准备的准确率、降低错漏率,从而有效减少了巡回护理人员术中的往返次数,使护理人员之间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使护理人员的情绪得到改善,从而使医护人员间的和谐度上升[16-18]。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后组的医师、麻醉师、手术室护理人员及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应用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骨科手术室中应用多科室协同模式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对于维持医患和谐度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后组的专业小组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为89.51%,高于应用前组的7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后组的器械护理人员和巡回护理人员的物品准备齐全、器械传递及时准和仪器操作熟练准确确发生率高于应用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科室协同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术及工作质量。综上所述,骨科手术室多科室协同模式可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全面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各方的满意度。

作者:孙月琴 单位: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吸虫病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