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

时间:2022-04-09 04:34:46

导语:骨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骨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骨科围术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血流速度,减少DVT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下肢静脉血管内凝结,阻塞血液循环的一种病症,多发于骨科患者。由于骨科患者术后下肢长时间难以进行运动,使血液流动滞缓,形成DVT[1]。术后的有效护理可以降低DVT的形成,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有效防止并降低DVT产生的护理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其护理效果及对DVT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13±5.87)岁;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68±5.51)岁;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折患者;②未接受过有创治疗;③单侧手术。排除标准:①伴肿瘤及血液疾病史者;②已使用过抗凝制剂者;③伴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者;④不配合研究者。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术后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术前。①对患者进行评估,为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预防方案,做好术前相关知识的指导与宣教,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DVT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症状表现以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使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治疗。②保证患者卧床体位,患肢应抬高于心脏20~30cm,可减轻疼痛、水肿。(2)术中。①手术进行穿刺时尽量一次性成功,降低多次穿刺对患者的伤害。②尽可能缩短止血带的包扎时间。③手术时穿上弹力袜,结束后立即脱掉。(3)术后。①监护患者患侧疼痛的时间、程度,根据患者主诉,进行镇痛、镇静处理,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给药时经腹壁皮下脂肪注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②定时查看伤口有无出血或引流现象,定期检查手术切口,查看伤口变化,并更换敷料。③做好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食用粗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多饮水,杜绝动物内脏等寒腻食物的摄取。④下肢静脉保护。尽可能避免下肢输液,保持血管内壁完整性,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并避免同部位的反复穿刺。⑤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腿部肌肉中的比目鱼肌与腓肠肌有很多静脉窦,静脉中血液只有在肌肉泵的作用下,才能向心回流。术后患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和踝关节活动,术后3d进行髋关节与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进行髋关节内外旋动作练习。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时间、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③比较两组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x軃±s表示,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DVT发生时间、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的DVT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1)。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干预后,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表2)。2.3两组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3)。

3讨论

有研究表示,骨科患者术后形成DVT的发生率高达40%~60%[2],由于肢体损伤或手术切口疼痛,减少下肢活动力度,降低肌肉的活动量,使下肢静脉回流处于滞缓状态,致使DVT形成[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DVT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究其原因,预见性护理在术前根据DVT的危险因素制定护理方案,并对患者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增加患者对DVT的认知度;让患者保持正确且舒适的体位,减少疼痛与水肿。术中尽量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对患者静脉壁的伤害,抬高患肢,降低对血流速度的影响[4]。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下肢静脉进行保护,监护患者病情变化,查看伤口恢复情况并及时更换敷料,根据患者主诉疼痛进行镇痛处理。从饮食、锻炼、心理等全方面进行干预,如指导患者保证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物的摄取,以及日常的饮水量;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早期锻炼;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疏导负性情绪,积极面对康复[5]。本研究通过对比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为预见性护理干预时,指导患者食用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粗纤维食物,减少动物内脏等食物的摄入,强调患者补充水分,指导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均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流速度[6]。

本研究通过比较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在术前评估患者可能会产生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嘱咐家属重点关注患者变化,医护人员也会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并做好相应预防[7]。术后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执行,随时关注病情的发展变化[8]。本研究中,对照组出现伤口感染3例,而观察组并未出现,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中护理人员会加强对患者伤口的检查,定时查看伤口变化,及时更换敷料,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如对照组出现下肢肿痛5例,而观察组无此症状,观察组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时间等因素进行记录,听取患者主诉疼痛,告知医生后,遵医嘱进行止痛,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强调患者出现疼痛要示意护理人员,不能忍住不说,独自强撑。因此,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骨科患者症状,减少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雪萍,姚丽文,吕伟波.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4):4420-4423.

[2]闫娜,安翠红,杨小丰,等.超前镇痛对干预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33-835.

[3]呼芳,孙江艳.间歇充气压力泵联合TED压力袜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2):2768-2771.

[4]谢渊,牟绍玉,张川林,等.3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9):1243-1245.

[5]文燕.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技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55-857.

[6]李叶红.骨科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23):2169-2172.

[7]黄莺,刘长俊,江雪莲,等.骨科特殊护理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64-1065.

[8]杨庆铭,王鸿利.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临床趋势[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11):1121-1128.

作者:张芳 单位:南阳南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