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感染因素与策略
时间:2022-05-13 11:16:00
导语:骨科手术感染因素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骨折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造成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手术失败[1],控制切口感染是临床医护共同的目标。笔者回顾性分析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4月医院骨科手术患者17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910例,女850例;年龄13~68岁,平均(48.9±14.2)岁;开放性骨折630例,闭合性骨折1130例;就诊时间1~21h,平均(6.9±3.2)h。
1.2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判断切口感染,比较切口感染组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相关影响因素的选择包括[3,4]: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营养状态、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
1.3统计处理
数据均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用个体例数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性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感染率
176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0例,感染率为2.8%。2.2感染相关因素感染年龄(55.7±15.1)岁、BMI24.8±1.1、营养不良占34.0%、开放性骨折占74.0%、手术时间(11.6±4.2)h、卧床时间(14.3±3.1)d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导致骨科手术感染的原因复杂,除创伤重、骨组织血液供给较差外,本调查结果还显示,年龄大、BMI高、营养不良、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龄大,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抵抗力差,易发生医院感染。(2)患者手术后全身营养状况与伤口的愈合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血液循环差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伤口愈合比较慢,容易发生细菌感染[5]。(3)BMI高时脂肪组织血供少,影响组织愈合;皮下脂肪过多也影响手术操作和术野的暴露,延长了手术时间,并且缝合时难以完全消灭脂肪层死腔,使术后易发生感染;脂肪组织被手术及缝线异物刺激易引起液化,影响切口愈合[6]。(4)本组病例中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率高,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常是复合性多部位损伤,污染相对严重,虽经经过清创,仍存在感染的高风险。(5)手术时间长,切口长时间暴露、污染创面的细菌数增加、牵拉损伤组织、出血等使感染机会增加,组织损伤程度的增加,不利于伤口愈合而增加术后感染。(6)卧床时间长,伴有神经症状、肌力降低、活动受限、功能恢复慢,发生切口感染机会增加。
3.2护理对策
应针对上述因素采用下列预防护理对策:
3.2.1加强病区管理
将无菌手术患者与感染患者分开,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每次换药前,病房都要进行消毒,保证换药包灭菌质量。
3.2.2做好营养状况评估
护士术前对患者做好营养状况的评估,鼓励患者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同时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必要时输白蛋白以及其他的营养疗法,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的愈合[7]。
3.2.3加强BMI高患者切口管理
护理过程中注意伤口周围的纱布是否干燥,如有伤口渗血、渗液时,应及时更换,保持敷料干燥。
3.2.4做好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伤口观察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师,对有引流管的患者,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造成深部积血引起伤口感染。
3.2.5严格规范化操作
术中与医师密切配合,减少术中切口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
3.2.6加强基础护理管理
对于卧床时间较长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并认真做好切口护理,保证切口清洁,护士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工作,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同时指导其加强功能锻炼,缩短卧床时间。
- 上一篇:骨科护理应用整体护理实效性
- 下一篇:区政办食品安全监管建设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