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11 08:28:24
导语: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效果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改善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及其实施效果。方法2018年7月~2019年2月,开展了以“改善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主要步骤包括:成立品管圈、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和真因验证、对策与实施。选取2018年7月1日~14日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调查评价,设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5月1日~14日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调查评价,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洗手依从性,计算品管圈的目标达成率、改善幅度,分析由此产生的无形成果。结果观察组洗手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84.38%vs41.93%,x2=261.35,P<0.01)。目标达成率为141.17%,改善幅度为101.24%。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显著提升。结论品管圈在改善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显著提高了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具有较高的目标达成率和改善幅度,而且获得了较多可喜的无形成果,这对于儿科乃至其他学科手卫生的改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儿科;手卫生;品管圈;护理管理
临床实践表明,手卫生依从性差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1]。尽管一直以来,各级医院都在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但是截至目前的实施效果仍然不够理想。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较低[2],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感染性疾病是儿科主要的构成病种,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提高洗手依从性和正确性,对于提高儿科诊疗效果和效率、保障诊疗安全,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儿科将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应用于改善儿科护理人员洗手的依从性,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2018年7月~2019年6月底,期间选取两个时间阶段对本院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纳入各时点儿科的所有护理人员,共16名。年龄20~52岁,平均(35.3±8.9)岁;工作年限1~20年,平均(9.5±3.1)年;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3名;本科学历12名,大专学历4名。2018年7月之前儿科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是根据医嘱开展相应的护理活动,选取2018年7月1日~14日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调查评价,设为对照组。2018年7月~2019年2月,开展了以“改善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在对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待品管圈活动成熟后,选取2019年5月1日~14日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调查评价,设为观察组。研究期间,儿科护理人员数量、职称等未发现显著性变化。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QCC干预改进后的护理措施。QCC主要步骤包括:1.2.1成立品管圈:建立以护士长担任圈长,辅导员、责任护士等共7人的品管圈团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征集圈名,并最终选定“守护圈”,取“手护”谐音。1.2.2主题选定:组织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3],寻找亟须解决的护理主要问题,从效益性、重要性、时效性和圈能力四个维度进行权重赋分,选出分数最高的“改善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作为活动主题。1.2.3计划拟定:运用5W1H分析法制订活动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精确编排活动进度。活动周期为2018年7月~2019年2月。1.2.4现况把握:2018年7月1日~14日,每天指定圈员,采取现场隐蔽观察法,针对采血穿刺、静脉用药、吸痰操作前后的护理人员洗手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期间共计操作316次,应洗手次数632次,实际洗手265次,洗手率为41.93%。1.2.5目标设定:根据圈能力,计算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比例×圈员能力),设定改善后的洗手依从率为72%。1.2.6要因分析和真因验证:运用特性要因图(鱼骨图),从人员、设施、管理及环境等方面,分析“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差”的可能原因,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和验证。所有圈员独立完成真因的圈选,最终确认的原因包括:①监管机制不全;②从众心理;③洗手目的不明确;④认为戴手套可以不洗手;⑤培训参与率低;⑥缺少院感相应监测数据的反馈;⑦擦手纸和手消剂等供应不足;⑧温馨提醒标识不醒目。1.2.7对策与实施:根据验证的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主要包括:①完善科室院感质控小组:建立由护士长、院感质控小组专员和责任护士组成的三级院感质控组织。小组内各成员各司其职,做到手卫生工作有监测、有反馈、有整改、有落实;②每月评选手卫生之星,营造积极洗手的氛围,改变护士的从众心理而忽略洗手;③强化手卫生培训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通过集中授课、示范操作、微信APP等多种形式,开展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监测,注重培训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使得每一个护士都掌握洗手技术、洗手指征;④建立洗手提醒机制:“要洗手,先洗脑”,开展多种形式的手卫生提醒,如在治疗车上、患者床旁、治疗台等醒目处张贴关于手卫生的温馨提醒标识;设置关于手卫生提醒的电脑屏保,借此营造积极的手卫生氛围,强化洗手意识;⑤完善洗手设施:水龙头改装为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池上方张贴洗手六步法图解,安装擦手纸盒;床单位、治疗车上配备免洗手消毒剂;由专人负责及时补充擦手纸、手消剂和洗手液。1.3评价指标。①洗手依从性:两组均选取相同时间阶段,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②目标达成率:计算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达成率,公式为:目标达成率=(品管圈后-品管圈前)/(目标值-品管圈前)×100%;③改善幅度:计算品管圈活动的改善幅度,公式为:改善幅度=(品管圈后-品管圈前)/品管圈前×100%;④无形成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效果确认。2019年5月1日~14日,以与对照组相同的方式,针对采血穿刺、静脉用药、吸痰操作前后的护理人员洗手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期间共计操作352次,应洗手次数704次,实际洗手594次,洗手率为84.38%。与对照组洗手率41.93%比较,观察组洗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61.35,P<0.01)。2.2目标达成率。QCC实施后,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目标达成率=(84.38%-41.93%)/(72%-41.93%)×100%=141.17%。2.3改善幅度。QCC实施后,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率从41.93%提高到84.38%,改善幅度=(84.38%-41.93%)/41.93%×100%=101.24%。2.4无形成果。开展QCC后,充分调动了低年资护士理论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圈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信心、责任心、凝聚力及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均有明显提升。
3讨论
QCC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团队管理模式和品管形式,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的的一群基层人员自发组成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最早起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4],以及1954年Juran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5]。QCC需要全体圈员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改进作用[6],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项医院管理之中。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手卫生管理中开展QCC活动,能够发挥圈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与学习的团队精神,积极寻找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并制定可行的改进措施,建立多种洗手提醒机制,增强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意识[7]。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QCC活动,不仅显著提高了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具有较高的目标达成率和改善幅度,而且获得了较多可喜的无形成果,提高了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经过开展QCC活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需要做好如下的几项工作,以保障QCC的顺利开展和获得切实的效果:①加强宣传、培训是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前提;②领导重视是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关键;③完善的手卫生设施是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基础;④建设制度是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基本保障;⑤管理严格是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手段。在对QCC活动的效果评价指标方面,除本文所纳入的各项指标以外,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发生率也是客观和重要的评价指标[8-11],但是由于两组评价指标的观察时间仅为两周,由此导致观察期间的医院感染可能很少,甚至没有医院感染,因此未选用医院感染的评价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展研究时间,分析医院感染率有无差异。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在改善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显著提高了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具有较高的目标达成率和改善幅度,而且获得了较多可喜的无形成果,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这对于儿科乃至其他学科手卫生的改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朱红 单位: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
- 上一篇:视觉传达城市景观信息设计研究
- 下一篇: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