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应用
时间:2022-09-17 03:00:31
导语: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护理对儿科患儿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38例儿科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风险防范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病房管理(94.16±4.03分)、基础护理(94.70±4.26分)、病历书写(95.71±3.56分)、健康教育(94.18±4.73分)和心理护理(93.79±4.69分)等护理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2.63±0.27分)高于对照组(2.10±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例,1.43%)低于对照组(7例,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护理可规范儿科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护理质量;应用
儿科疾病一般病种较多,且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加之患儿自我控制意识差,往往无法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因此儿科医疗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儿科护理的要求也很高[1]。风险防范护理是在有效评估医疗风险事件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可以减少儿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均具有积极作用[2-3]。本研究通过了解风险防范护理在我院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而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一、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7月—2017年9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13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危重疾病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6.07±1.33)岁,疾病种类包括呼吸系统疾病29例,消化系统疾病25例以及神经系统疾病14例;观察组患儿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5.95±1.30)岁,疾病种类包括呼吸系统疾病30例,消化系统疾病25例以及神经系统疾病1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风险防范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遵医嘱进行用药治疗,并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师进行处理。观察组患儿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具体方法如下[4-5]:(1)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在病房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作为组长,根据以往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共同讨论下制定出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以及护理质量改进计划,主要包括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内容,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均参与到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制定的过程中。(2)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计划方案,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静脉穿刺、留置针、头皮针以及插管等操作,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增强其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严格执行配药、输液、换药、病情监测等护理工作,查房时加强风险监控,避免患儿出现药液渗出、导管滑脱、跌倒、坠床等护理风险事件。例如骨折患儿首次下床应告知助行器的使用方法,练习走路时应有专人陪护。(3)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尽快使患儿及家长熟悉医院和科室环境,并通过健康宣教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安全教育意识,禁止在病房内尤其是床上打闹,不要攀爬窗台,避免住院期间发生碰撞、跌倒、摔伤等,同时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床栏是否完好,如有问题应及时与后勤处沟通;护理人员也要向家长介绍疾病、饮食、睡眠等相关知识,并耐心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交流,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消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3.评价指标:(1)护士长根据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评价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内容包括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指标,满分均为100分。(2)记录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0分~3分依次代表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3)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情况,包括药液渗出、导管滑脱、跌倒、坠床等。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1.两组患儿护理质量的比较:观察组患儿病房管理(94.16±4.03)分、基础护理(94.70±4.26)分、病历书写(95.71±3.56)分、健康教育(94.18±4.73)分和心理护理(93.79±4.69)分等护理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2.63±0.27)分高于对照组(2.10±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16,P<0.05)。3.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的比较:观察组患儿出现药液渗出1例,对照组患儿出现药液渗出2例、导管滑脱3例、跌倒2例,观察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例,1.43%)低于对照组(7例,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4,P<0.05)。讨论护理风险事件是指由于护理工作不当,而发生的对患者损害的事件,儿科患儿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危险意识和自我控制力均较弱,故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威胁其身心健康,还很容易造成护患冲突,因此对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6]。风险防范护理是根据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地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以及护理质量改进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多方面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提高护理质量[7],同时风险防范护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进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改善临床护理效果[8]。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病房管理(94.16±4.03)分、基础护理(94.70±4.26)分、病历书写(95.71±3.56)分、健康教育(94.18±4.73)分和心理护理(93.79±4.69)分等护理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9-10],说明儿科护理人员给予患儿风险防范护理后,业务素质得到提高,规范护理操作技能,并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性改善,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2.63±0.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0±0.29)分,观察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例,1.43%)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10.29%),提示儿科护理质量改善后,能够为患儿及家长提供更好地护理服务,并加强风险监控和管理措施,减少了患儿发生药液渗出、导管滑脱、跌倒、坠床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因此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对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起到一定作用。总之,风险防范护理可规范儿科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红,娄小丽,刘琼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36-137.
[2]蔡小芬,童智洪.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7):90-93.
[3]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4]黄爱娣,范圳南,刘晓芬.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25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3):116,118.
[5]孙书萍.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5):770-771.
[6]罗晓琳,陈思雅.儿科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9):126-127.
[7]王慧.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5):174-176.
[8]杨春菊.儿科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2):234-235.
[9]刘婷婷.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42):114,116.
[10]曾倩,刘经飘,曾秋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7):3471-3473.
作者:赵曌 单位: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 上一篇:集群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探析
- 下一篇:儿科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