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13 09:46:11

导语:儿科护理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儿科护理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2015年收治的患者3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非语言性通式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医嘱依从性、接受调查度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加强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儿科护理;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满意度;依从性

在儿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有效表达自身疾病状况及需求的患者,他们大多在面对医生的正常行为时,会出现恐惧、不安、焦虑及抵触等情绪[1]。因而在进行儿科的护理时,不能以对待成人的方式护理,应针对儿科患者的具体特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2]。本研究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2015年收治的患者37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5例。观察组男95例,女90例,平均年龄(5.0±1.3)岁;对照组男91例,女94例,平均年龄(5±1.4)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5岁。②患者无其他原发性疾病。③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儿年龄>5岁。②患者家属不知情。③患者患有心、肝、肺等原发性疾病。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的用药、检查,并通过语言与患儿或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在进入病房时应注意将口罩取下,用亲切、自然的表情面对患者,让患者放松心情。在护理工作开始前,与患者进行浅层的交流,在交流期间,应注意使用表扬及夸奖的词句,让患者具有愉悦感,从而拉近医患的距离。在与患者家属交流时也应一心一意,不可一边说话一边做其他工作,避免其产生不良的情绪。②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目光平和,尽量与交流对象进行目光接触,从而缩短相互间的距离。③在为患者换药、注射的过程中,可适当抚触患者额头,加强亲切感,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医嘱依从性和接受调查度,比较2组患者护理效果。向患者家属发放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其中非常满意80~100分;不满意<60分;满意60~8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医嘱依从性和接受调查度比较

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患者是临床护理中的一类特殊群体,通常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和需求,并且在住院过程中自制能力较差,易出现不配合、烦躁、哭闹、好动等症状,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促进了护理程序的革新[3]。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主要是指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来对患者进行护理,其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语言沟通的一种有效补充,可通过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来向患者传递相关信息,从而加强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促进临床治疗的有效进行,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4]。本文为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370例儿科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医嘱依从性、接受调查度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与李永莲等人的报道一致[5]。提示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的满意度。究其原因,笔者考虑可能是因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不适而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会在接受护理时表现出来,儿科患者通常表现为哭闹、不配合、烦躁等,因而在护理过程中需对护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加深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6]。同时,面部表情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行为表现,当患者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若护理人员此时展示的是亲切的笑容,会有效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好感,减少抵触情绪;相反,若此时表现出不耐烦或厌恶的表情,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反感,从而增加护理难度[7]。在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时,若随时保持微笑,可有效消除家属对患者病情的担忧,从而促进治疗的有效进行;若对患者家属不理不睬,不仅会影响家属的情绪,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反感,从而会降低医嘱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在对患者用药、注射时,轻微抚触患者的额头,从而让患者感受到被呵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8,9]。综上所述,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效果,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护理依从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霞 单位: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秦世美.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18(45):155.

[2]李雪娟,徐凤梅,王剑平,等.非语言沟通对小儿患者综合治疗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24-125.

[3]张莉,马礼丹,苟毅,等.康复护理对脑性瘫痪患儿膝反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5):119-122.

[4]顾永珍.全程护理干预在改善重症手足口患儿预后中的随机对照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19(5):751-752.

[5]李永莲,邱燕碧,邱晓敏,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4(14):1922-1923.

[6]刘玉波.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29(29):66-68.

[7]阮淑琴,吕俊英,罗荣眉,等.4例PICC置管致新生儿胸腔积液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4,29(10):62-63.

[8]刘迎春,周丽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南中医,2014,34(11):2282-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