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2-11 10:11:03
导语:危险因素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科护理管理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评价开展危险因素管理的价值。方法:以2015年于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6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危险因素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投诉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实施危险因素管理,既可有效避免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治疗质量,又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危险因素;儿科;护理管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模式也有了转变,患者的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逐渐增强[1],也越来越重视护理质量的好坏。护理质量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状况,临床护理过程中任何细微的差错都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护理已成为一种“高危职业”。护理危险因素是指在护理患者时,其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事件[2]。当前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感情更加深厚与复杂,一旦孩子出现病证后其精神更会处于紧张状态;加之,儿科患者多处于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发展阶段,尚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与不舒适之处,其适应能力及治疗依从性都较低,无疑增加了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与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起医疗纠纷[3]。广大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了儿科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加强危险因素管理是儿科护理的关键,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必要途径。为进一步研究与强化儿科护理管理中危险因素管理,探索其在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效果,2015年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展开危险因素护理管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5年在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32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为3~9岁,平均(4.95±1.23)岁。同时随机选取3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为3~9岁,平均(4.54±1.47)岁。纳入标准:所有患儿都是在家长的允许与陪同下自愿参与调查,患儿所患疾病多为儿科常见、多发病种,并无特异性选择。经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包括定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脉搏),保持病房清净、舒适,进行常规病房消毒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危险因素管理。
1.2.1危险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当前阶段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疗行业的风险性与复杂性逐渐增大,患者及家属缺少相应的医学知识储备却要求极高的护理质量,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经常带着质疑的态度[4],护患间缺少应有的信任。(2)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不同于其他之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儿科患者为患儿,其对家长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患儿、医护人员、家属间的三角医患关系,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任务更为繁重,同时部分家长没有医学基础却又爱子心切,由此导致其对护理人员态度恶劣、要求苛刻,矛盾频频发生[5]。(3)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受思想意识与个人性格习惯的影响,一部分护理人员在思想上未予以相应的重视,导致大部分护理风险皆因疏忽大意与工作不细致导致的失误而引发的。另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护理风险的一大隐患,护理工作是以护理人员熟练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为基础的。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病患时,常由于护理知识的缺乏引起护理事故。儿科护理工作劳动强度过大常常是护理人员抱怨的原因之一,从而导致在护理工作中简化护理程序的现象频频发生,经过简化后的护理操作流程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还会诱发护理风险。(4)缺少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因未能熟知各种护理管理条例,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慎独意识,随着部分家属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增加了护理风险。(5)用药不当:由于患儿体质特殊,剂型与剂量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意外发生,尤其对于利尿剂的使用,更是无法确定其使用剂量[6],另外,患儿好动难以固定,常常会有因护士查对发生错误而导致用药事故发生的情况。(6)意外因素:因患儿尚处于发育阶段,好奇心重,无法识别事件与环境的危险性,常常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1.2.2风险防范措施
(1)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在理解护理人员工作难处的基础上使其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强化其护理安全意识;对于新入职的护理工作人员,在正式进入护理工作前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严格规范其护理操作流程,待培训结束并且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临床病患护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护理安全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护理安全工作习惯。(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培训课程,鼓励其学习儿科心理学与营养学,定期更新护理知识,提高护理水平,并进行定期的护理知识考核,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对于新入职的护理人员,首先做好护理基础知识培训,待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工作。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进一步深造等。(3)风险因素防范与健康指导: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制度与管理流程,定期进行紧急事件演练与培训,由此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避免出现无章可循的窘境。强化医护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规范药物检查与病例记录等工作流程,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保障护理人员与患儿的安全。从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患儿及家属讲解有关注意事项,提高治疗依从性与安全性,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率。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及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对照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仅为3.13%;对照组护理投诉率为9.38%,观察组为3.13%;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讨论护理工作中,无时无刻不隐藏着危险因素,轻者致使患者病情恶化,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这一点在儿科尤为显著,因患儿年龄较小,正处于发育阶段,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无疑更增加了护理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危险因素管理后,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实施危险因素管理,可有效避免护理不安全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祁江伟 杨伟雄 潜慧珍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芮青美,尤霞红,夏月华,等.某县级医院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5(13):368-369.
[2]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271-272.
[3]邱心.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J].中国中医院,2013,11(12):108-109.
[4]陈润.个性化服务在儿科临床护理实践中的运用[J].吉林医学,2014,35(6):1277.
[5]张明霞.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5):97-98.
[6]张群.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2011,8(11):113.
- 上一篇:细节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对比
- 下一篇: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操作前宣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