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31 11:18:22

导语:巴林特小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巴林特小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对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并将之运用于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使护理人员在处理护患关系时形成新的视角和更具分析性的思考方式,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对于患者的影响,提高换位思考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同时还能促进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减少其工作中存在的护患矛盾。

关键词:巴林特小组;儿科护理;护患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院护理部联合医院医患矛盾管理委员会及院精神科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国际知名的培训方法,即巴林特小组。巴林特小组活动的核心意义是处理医患关系,而护患关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尝试着将巴林特小组活动应用到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巴林特小组简介

巴林特小组是欧美国家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最初是一种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1],由巴林特医师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世界各地都有巴林特联盟。巴林特小组的建立体现了“医师本身就是治疗药物”这一特点,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是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2应用实践

2.1人员组成、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由10~12人参加,1名内训师(在医院选拔一批优秀护理管理人才,有多年管理经验,对她们进行系统培训,掌握了巴林特小组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具体流程,并自学心理学课程,经考核具备了主持巴林特小组活动的能力),担任组长,2名医生,邀请案例科室的科主任及管床医生参加,案例报告者为当班护士,其余均为知晓相应案例的临床N3级以上专科护士。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60~90分钟。活动地点选择在安静、不会被打扰的会议室等。

2.2活动过程

2.2.1活动步骤首先,小组成员围坐一圈,组长阐述保密、安全的原则。提供案例的护士描述与该患者的见面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该护士提出的问题。

2.2.2案例举例

2.2.2.1组长:感谢大家来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我院一名护士这两天情绪低落,工作没有激情,并有辞职的想法。活动约定:离开这里不能讨论,有人发言时其他人都是旁观者。

2.2.2.2介绍案例:一名6个月中度肥胖患儿,因“肺炎”收入院,患儿起初为感冒后咳嗽,在门诊已经过2周的治疗,从口服药物到输液,但治疗效果却不理想,曾要求住院,却没有床位。入院后医嘱给予输液治疗。

2.2.2.3小组成员讨论并给出建议:①患儿年幼,治疗时间长,家属紧张、敏感,焦虑不安,无助,难免情绪暴躁,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患儿,急家属之所急。②患儿入院后我们应该给予全面的沟通,了解患儿的治疗经过,家属的情绪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宣教,以期获得家属的支持、信任和配合。③患儿年龄小,中度肥胖,在门诊已反复穿刺,血管条件不是很好,护士在穿刺前应充分评估患儿的血管条件,并向家属告知,如感觉没有很大把握,就应该请求高年资护士的帮助。④护士不仅要做好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还要做好与其他医护人员的沟通,相互理解、沟通和互补不足,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⑤为了减轻患儿痛苦,护士应通过不同方式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提高一针见血率。

2.2.2.4报告者感受:听了小组成员的讨论与建议,报告者由气愤、郁闷转为平静、理智,对整个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明白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2.3活动效果

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提高了报告者识别自身和患者情绪反应的能力,情绪得到调整,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对整个事件有了新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护理工作中,与此同时,该活动也为所有其他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分享经验、拓展视野的机会。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注重护理的作用。特别在儿科,由于患儿的特殊性,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小结

在目前的儿科护理队伍中,仍以年轻护士居多,对于她们在理论教育、临床技能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其职业素养的提高仍需不断强化。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以培养良好的临床护理意识及护理态度为主导,与护理技能紧密结合,不仅获得了高水平临床培养模式,而且对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红娟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华.巴林特小组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