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及对策

时间:2022-03-14 10:52:16

导语: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及对策

1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较重的原因

1.1性别因素

儿科护理人员常为女性,郭健[1]研究显示,女性自身具有高度焦虑倾向性,因此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对较高。心理学研究证明[2],普通人遭受挫折后常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若不善于排除干扰因素来减轻心理压力,可影响机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另外,根据女性生理特点,在月经期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退、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3],故女性护理人员在经期容易失去自控能力而与患儿及其家属发生冲突。

1.2患者特殊性

儿科护理工作的对象为不能或不完全能表达自身疾苦患儿及过度疼爱患儿家属,故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极大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如儿童天性好动,配合度差,常造成液体渗漏,另外儿科用药有单次液体量少、输液频率高等特点,加大了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易产生厌倦、不满情绪。另外,很多期望值过高心态偏激的患儿家属,配合性较差,导致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增高,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下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易出现情感脆弱、焦虑等表现。

1.3缺乏适应职业压力的心理准备

对护理工作期待值较高,针对儿科患者特殊性工作内容琐碎、繁重,采用“倒班”的轮换工作制度,针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儿科护理人员一时难以适应。

1.4缺乏专业心理卫生知识

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心理健康专项教育和训练,当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很难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长期焦虑紧张非常容易引起人际关系障碍。包括医患之间、医护之间、上下级之间和护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也是影响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1.5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首先部分社会人士因为对疾病知识的缺乏,难以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效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对正常的治疗护理措施往往产生误解,形成挑剔、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对护理工作持有偏见,使护理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得不到社会公平认可,导致护士对其职业产生厌倦感。其次社会商品经济的冲击均易使护理人员心理失衡,产生“落差感”。

2减轻儿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较重的对策

2.1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使儿科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在护理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断的在工作中积累应对困难、挫折的经验,利用“角色置换”方式针对患儿及其家属表现出的不配合甚至不礼貌行为,采取换位思考方式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冲突发生。

2.2提高业务素质,拓展知识领域

护士应树立不断学习的信念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可利用媒体、网络等媒介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培养和提高自身评价事物能力和增加知识贮备,通过学习培训、经验交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在面对挫折时保持清醒头脑并进行灵活应对,摆脱心理困扰。

2.3充分体现护理管理者的作用

采取弹性排班方式,合理安排工作量与休息时间,能够临时调整人员加班,以便减轻护理人员的体力消耗,促进心理压力的缓解。

2.4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

儿科护理人员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素质提高,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培养理性待人处事的能力,加强针对困难时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有利于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客观的自我期望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

2.5保持积极健康心态

首先应建立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客观、合理进行自我评价,明确社会定位,使心理保持平和状态。培养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而自觉积极努力工作,即使在受挫或“心理失落”时,也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和周围事物,获得心理层面的自我平衡。其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纾解方式及技巧,来减轻心理压力,如和亲朋友倾诉、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树立正确的护理工作态度,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避免焦虑情况恶化,进行自我压力调整。最后,儿科护理人员应力争做情绪的主人,保持健康向上的工作态度,用积极情绪感染患儿及其家属,提高护理质量。

2.6创造良好的环境

给予护理人员充分的关怀,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品质,如及时护理、舒适护理、安全护理、舒适治疗、温馨护理;及五心工作法,如热心接待、精心评估、细心计划、耐心治疗、暖心沟通等等。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医疗体制不断改革,有关管理部门应是够重视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实施规范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促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临床服务品质。

作者:寻桂梅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