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监护综述
时间:2022-06-11 10:26:00
导语:儿童手足口病监护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可以是各种病毒,主要有肠道病毒71型,埃克病毒和A组柯萨奇病毒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咽部、臀部等部位皮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和循环衰竭等,可危及生命甚至死亡[1]。在手足口流行期间,我院在手足口病的护理中不断改进和探讨科学的护理疗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门诊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266例,其中轻症患儿180例,重症患儿86例,年龄4个月~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由卫生部制定的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诊断标准。
1.2方法
轻症患儿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时给予对症处理,重症患儿在积极退热,抗病毒等基础上,以大剂量激素和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呼吸循环支持及脱水,降颅压为主综合性处理。
1.3结果
266例手足口病患儿均全愈出院,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5~10s。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儿因手足口疱疹痛刺激及实行隔离措施,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不配合治疗。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信任。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性格各异的患儿,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对婴幼儿要像亲人一样进行爱护,对于学龄前儿童要用温和、可亲的语言与其沟通、交流,分散其在治疗操作中的注意力,对于在读儿童要多鼓励、陪伴,使其尽可能配合治疗、护理,争取早日康复出院。患儿在感染此病期间,家属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因此我们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向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症状体征未好转或出现并发症应立即再次就诊并收住院治疗。避免向重症发展,重点,交待家属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立即就诊。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或呕吐,肢体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高,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可治、防、可控,以期解除心理焦虑。
2.2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及紧密接触等多种方式传播。发热门诊患儿等待进一步明确诊断,要做好患儿之间保护性隔离,设立预检分诊,根据临床表现让患儿分区等待就诊。隔离室内保持清洁卫生,并定时紫外线灯室内消毒,定期通风使室内空气流通,并保持适宜的湿度、温度,避免过多人员走动,将患儿接触过的餐具、玩具、日用品、衣服、床、柜、椅子均要进行煮沸消毒。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或采用日光曝晒。患儿的排泄物也要经过消毒液消毒之后才能倒掉。
2.3发热护理
高热可引起脑组织代谢增加,加重脑缺氧。本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有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低于38.5℃者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多喝温水和冰袋冷敷等,对于高热的患儿在使用物理降温的同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以防小儿高热惊厥,在降温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2.4饮食护理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诊不愿进食,应配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及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鸡蛋羹、牛奶、面汤等,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5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及疫苗预防,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黑板报,印刷宣传册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对托幼机构及中小学重点进行宣教,告知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要求家长和患儿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品,不饮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家里定期消毒,时常通风,玩具、餐具、衣物定期消毒。对于发热,出现皮疹等疑似病例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控制和治愈的,只要我们加大手足口病的宣传力度。
- 上一篇:小儿高热护理认识思索
- 下一篇:市教育局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