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窒息临床护理
时间:2022-05-27 03:21:00
导语:婴儿窒息临床护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急重病之一,是指胎儿在娩出后一分钟内,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1]。这是导致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3亿左右的新生儿出生,大约有400万新生儿在出生后4周内出现死亡,其中大约25%的死亡是由于新生儿窒息所引起的[2]。新生儿窒息主要与子宫内的环境及分娩过程有关,多数是由于出生后呼吸道阻塞等原因造成的[3]。因此,积极准确地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为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方法和综合护理措施,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新生儿窒息患者26例,对其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新生儿窒息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其中,胎龄小于37周的有5例,37~42周的有15例,大于42周的有6例。正常分娩的新生儿有10例,剖宫产的新生儿有12例,产钳助产的新生儿有4例。按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的有15例,重度窒息(Apgar评分0~3分)的有11例。窒息原因主要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低下、头盆不称、胎位不正、产程延长、羊水过多或过少。
1.2方法
对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如胎盘功能低下、羊水过少、产程延长、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等均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产时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如羊水胎粪污染、脐带绕颈、分娩前使用麻醉剂、脐带过长或过短。对复苏过程中的呼吸、心率等指标可以作为快速判断是否做出抢救的重要指标[4]。在抢救前,应做好吸氧设备、面罩、气管插管以及准备好纳洛酮等急救药物。在进行抢救时注意保温,控制室温在24℃~26℃,控制新生儿啼哭,保证新生儿第一口呼吸。不应过早刺激新生儿啼哭,以免羊水胎粪污染或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可刺激新生儿足底使其啼哭,使肺泡扩张,保证呼吸畅通,如无呼吸应进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治疗。监测新生儿心率,每次听诊时间不少于6秒,每隔30秒钟检查心率一次[5]。对于心率过慢的新生儿可直接进行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或使用肾上腺素进行静脉注射或气管内滴注治疗。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可建立双通路。保证血容量扩容,纠正酸碱平衡,解除肺部和脑部的循环障碍,应用酚妥拉明、多巴胺保持血管活性,选用纳洛酮及能量合剂防止脑部缺氧,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选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清除自由基[6]。
2结果
通过积极的抢救和综合护理,26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中,有20例在5min时间内Apgar评分达8分以上,占总例数的76.92%,有6例重度窒息患儿进行一系列抢救措施,5min时间内Apgar评分达7分以上者有3例,占总例数的11.54%;5min时间内Apgar评分小于7分的患儿有1例,占3.85%,并转入新生儿科继续进行治疗;2例患儿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占7.69%。
3护理措施
3.1加强保暖
窒息的新生儿保暖过程贯穿整个复苏过程,可采用辐射保温台(31℃~32℃),维持肛门的温度在37℃左右,维持最低的耗氧量,有利于新生儿复苏,在保温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婴儿的体温、环境温度以及保温箱的湿度和温度,防止出现脱水等情况[7]。
3.2加强吸氧
对于窒息的新生儿复苏后应积极进行吸氧,给氧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到新生儿面色红润为止。在吸氧时注意吸氧的速度和流量。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时压力不应过大,防止肺泡出现破裂[8]。
3.3加强喂养
新生儿复苏后应加强喂养,主要依靠母乳喂养,可少量多次进行[9]。对于复苏后出现呕吐等胃肠道紊乱等症状,应加强护理,减少羊水污染刺激引起的呕吐,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喂奶的时间,每次喂奶保持婴儿头部处于高位,并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肺中再次引起窒息。
3.4观察和护理并发症
对于窒息后复苏的新生儿,应保持安静,合并出现颅内出血并发生的患儿,为防止出血等进一步加重,应保持头肩部稍微抬高,必要时可遵照医嘱使用镇静剂。对出现颅内高压的新生儿应积极使用速尿和甘露醇,对于合并吸入性肺炎的患者,应积极吸氧,进行抗感染治疗并保持气道通畅。
3.5做好宣传和解释
鉴于新生儿窒息,往往会导致患儿家长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应积极进行宣传解释,及时告知家长患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种种后果,让家长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此外,还可通过介绍相关治疗措施,让患儿家长树立信心,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诊疗活动[10]。综上所述,正确合理地对新生儿窒息患者进行积极的抢救和治疗,可提高其复苏的成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上一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综述
- 下一篇:企业物流管理实施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