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工作的心理学研究

时间:2022-03-17 05:33:00

导语:儿科护理工作的心理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儿科护理工作的心理学研究

患儿到医院就医,往往是由家长陪同。据观察和文献报道,家长与患儿的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是相互影响的,如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他们的心理表现不完全一致。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使其配合治疗以及医生及护士的工作,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我们将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分类叙述:

1患儿就诊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1】患儿由于年龄的特殊,来院就诊时表现往往与成人不相同,而患儿的心理问题也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主要的几种概括为:

1.1悲观失望感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长的慢性病患儿有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1.2孤独焦虑感患儿患病住院,离开家庭会感到孤独、不安和无助。

1.3恐惧感大多数患儿对医院怀有恐惧心理,对环境和医务人员感到陌生。

1.4激怒愤怒心理由于病痛,心里烦躁、愤怒。

2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作为患儿家长,家长在治疗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病史的采集和陈述,治疗的依从性等必须依靠家长来完成,家长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造成沟通的难度加大,治疗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具体的家长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2.1焦虑和紧张

2.1.1人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2.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甚至要求转院。

2.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2.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2.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2.2.2由于心疼患儿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2.3怀疑和不信任

2.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2.3.2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2.3.3对医院治疗环境和治疗能力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2.4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4.1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他们认为患儿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患儿有欠疚感,对患儿过份迁就,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4.2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患儿。

2.4.3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人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心理护理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状态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的最佳状态。对于护理人员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问题,给预后带来较为乐观的预期。那么,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为:

3绘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印象

患儿人院对住院环境产生恐惧心理,病房需要清新、整洁,设施符合患儿心理,可以在病房或楼道的墙壁上画一些卡通人物,贴些别致的动画片及图片。护理站或病房墙面涂成鲜艳的颜色,患儿的用物及生活用品可选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对待患儿要像大姐姐一样处处关心爱护他们,主动地多亲近他们,耐心地和患儿沟通。在给患儿做第一次操作时要动作轻柔,并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给患儿留下很好的印象,否则易使患儿产生反感的心理。

4根据患儿年龄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4.1婴幼儿的心理护理:此期的患儿由于年龄小,心理反应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于住院的情绪反应相对较小,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抚。所以,要尽量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经常给予爱抚、搂抱、触摸,使其感受到护士对于他来说不恐怖,获得安全感、舒适感。最好实施母婴同室,使患儿和母亲正在建立信任感的过程不被中断,住院期间保证母乳喂养,通过母婴肌肤接触、目光对视、爱抚照顾,增进感情交流。如果患儿哭闹时,除疼痛及一些不良刺激所致的哭闹外,可用优美的乐曲使患儿安静下来,注意动作轻柔、稳、准、快,以减少患儿痛苦。

4.2学龄前期患儿的心理护理:由于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表现突出任性、顽皮等不良习惯,再加上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不同,表现的情绪很大。来自县市的患儿多数正在上幼儿园,适应和理解能力均较强,而来自农村的孩子胆子小,适应能力差。对于这期患儿应做到:①和患儿及家长多接触交谈,及时消除患儿的陌生、孤独、寂寞感,向家长进一步了解患儿的兴趣、性格、特征、日常爱好及生活习惯等,以便于在治疗护理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护理。②采用非语言方式与患儿沟通,如通过亲切的表情、和蔼的态度、温柔的抚摸安慰患儿,轻松缓解因疾病、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调动其积极的情绪。③采用一些简短的称赞、鼓励性语言,如“宝贝你真勇敢,真棒”等,注意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等,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对于一些性格懦弱、胆小的患儿在做治疗时,应注意与其亲切交谈,以分散注意力,消除恐惧感。同时,要提高穿刺技术,力争一针见血,减少痛苦。也可以让勇敢接受治疗的患儿为他们做榜样,消除其紧张,惧怕的心理,积极接受治疗。

4.3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学龄期患儿思维逐渐向成熟发展,对事物已有一定的理解、识别能力,能根据自己情况估计其轻重,从而产生一定的思想情绪。应针对患儿表露出来的思想情绪,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身心护理。学龄期患儿一般情绪稳定,对医务人员的讲解可以听懂。一般性格开朗的患儿喜欢表现自己,爱听一些表扬的话,利用患儿这种心理来鼓励他,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平时与患儿多沟通。主动接近、关心他们,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教育他们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对待疾病及今后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与不幸。

5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治疗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5.1对由于担心疾病预后引起的恐惧,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患儿在治疗期同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5.2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而引起的恐惧,应将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步骤、方法、目的,在检查前详细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医护人员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可减少家长恐惧感。5-3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家长解释个体差异,治疗要因人而异,分析治疗方案因患儿具体情况而定,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5.4对不信任医务人员的家长,应主动与其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5.5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诊疗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5.6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5.6.1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5.6.2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5.6.3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避免家长之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陛循环。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既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又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掌握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因素,让心理学的应用建立在良好的治疗护理基础上,为患儿的康复更好的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