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习惯培养防治手足口病论文

时间:2022-06-29 11:35:00

导语:洗手习惯培养防治手足口病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洗手习惯培养防治手足口病论文

摘要:目的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以便有效缩短病程。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住院患儿病例资料,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使用利巴韦林和双黄连抗病毒。包括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结果56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方法有效。

关键词:手足口病皮疹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4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病人在发病1-2周内自咽部排除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大约3-5周。主要通过消化道(吃饭、饮水等)传播,呼吸道(咳嗽、喷嚏、谈话等)途径传播。卫生部于2008年将其纳入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

1临床资料

本院于2008年1月到2009年8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留院观察病例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小于4岁的35例,大于等于4岁的21例。在幼儿园入托的49例,居家照看的患儿3例,小学生4例。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发热、体温38℃-40℃。29例体温超过38.5℃持续1-3天,31例口腔黏膜疱疹形成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个别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惊厥。呼吸系统:个别患儿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肺部可听到湿罗音。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快、脉搏浅速。

实验室检查

56例患儿均做了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49例,血小板升高者24例。生化检查,26例患儿ALT、AST、CK-MB、LDH升高,仅有1例患儿肌钙蛋白升高,胸片异常。有一例患儿表现为肺纹理争强,斑片状阴影。心电图异常17例:其中窦性心律过速5例,T波变化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

治疗

一般治疗为: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嘱托患儿多饮水,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药物治疗以抗病毒为主,采用利巴韦林15-20mg/kg.d和双黄连60mg/kg.d静脉注射,疗程3-5天。同时加用抗生素,一般选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物化吸入利巴韦林和的塞米松,每日2次。对手、足、臀部等部位的皮疹给予阿昔洛韦膏外用。经过4-8天的治疗56例患儿血常规全部正常,生化检查54例恢复正常,52例患儿心电图正常,2例患儿心率略有不齐。56例患儿先后全部出院,平均住院6天。

2讨论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1]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但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类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组5、10、16、19及肠道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但最常见的为CA16和EV71型[2].1981年国内首次报告了手足口病疫情。天津市在1983年和1986年的5-10月间发生两次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流行。1998年台湾地区在6月和10月两次流行中报道有近13万手足口病患儿。病原学证实CA16和EV71是主要病原体。上海地区2002年4月-6月儿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间67患儿病原学调查表明CA16与EV71比例为6.4:1[3]。2007年山东省临沂市出现手足口病流行和2008年3月底安徽省阜阳市出现的手足口病流行,经病原检测主要为EV71型病毒所致[4]。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经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证实也是EV71感染所致。

手足口病一般患儿症状较轻,只要发现和治疗及时多可痊。手足口病的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双黄连为纯中药制剂,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具有抗菌和抗病毒双重作用,同时也可以加速病情缓解,加速退热过程,缩短病程。本院收治的56例患儿中无1例出现并发症。由于本院采用了中西医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法,使56例患儿全部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笔者体会

对每一个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危重病例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医生在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的同时更要仔细观察每一个患儿的病情。本病的潜伏期为2-7天,通常3-4天患者突然发病约半数出现发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一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手指、足趾、掌面、指甲周围。婴幼儿多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疱疹呈卵圆形,直径多为2-5mm,最大可达10mm,内含微混浆液。一般不破溃无继发感染。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呈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疤痕。手足口病好发年龄1-5岁儿童,易在幼儿园和学前班等集体中传播。传染源为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患儿咽喉部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染。病毒还可以通过唾液、毛巾、玩具、食品以及床上用品等间接感染。医源性感染也是导致本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本组5岁以下发病率为91.3%,证实了1-5岁为高发人群。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幼儿园、学前班、小学的管理。要求室内通风良好,玩具餐具消毒,培养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6]。

参考文献

[1]霍淑芳,严起英,王菊芬.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65.

[2]吴晓波.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9-560.

[3]杨智宏等.2002年上海手足口病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4]赵顺英.李兴国等.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01-403.

[5]照日格图.近年来出现的重症病毒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356-359.

[6]王旭艺等.鸡西地区46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