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中外渗原因探讨论文

时间:2022-07-04 09:37:00

导语:小儿静脉输液中外渗原因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儿静脉输液中外渗原因探讨论文

静脉输液是住院小儿达到治疗目的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小儿年龄、生理解剖及心理等特点,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外渗。不同年龄组患儿外渗原因及护理措施也有所不同,排除穿刺技术的因素,下面谈谈外渗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各年龄组患儿的特点及外渗原因

1.1新生儿组患儿幼小体弱,反应能力差,睡眠时间长,自主动作少。头皮静脉丰富,交织成网,无瓣膜,血管内压力低,管腔细嫩,血管表浅,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易受周围组织活动的牵拉。年轻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护理知识,过多的搂抱、摇动患儿,头部蒙盖衣物,无意中触碰头皮针或牵拉输液管,是造成针头活动穿破血管壁外渗的主要原因。

1.21个月~2岁组患儿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痛觉灵敏,对医护人员本能的恐惧、反抗,哭闹而不合作。此组患儿头皮静脉丰富,皮下脂肪厚,血管不易活动,但易造成血液反流。患儿活动量大易出汗,致胶布粘贴松动,使针头脱出。另外,家长看护不当,小儿用手搔抓,造成针头移位外渗。

1.33~6岁组患儿启蒙教育时期,在家长和护士的说服和指导下,他们基本能配合。该年龄组患儿血管腔相对粗大,血流速度快,血管壁弹性好,针头漂浮在血管腔内,不易造成血管壁损伤,往往因患儿在床上玩耍、写画或大小便等活动而引起针头滑脱使液体外渗。

1.47岁以上组患儿已上学,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对护士的解释和要求能积极配合。该年龄组患儿血管腔粗大,血管壁韧性强,血流速度快,针头浮在血管内,很少引起血管壁损伤而外渗。

2相应的护理措施

2.1新生儿组患儿输液首选额正中静脉及颞浅静脉,仔细刮去血管周围头发及汗毛,充分暴露血管,以利进针和固定。穿刺成功后采用蝶形固定,头皮针反折环应小,并用胶布将环压平,这样避免外力的碰撞。另外,对家长做好宣教也很重要,嘱家长不要搂抱摇动患儿,尽量平卧于婴儿床上,不要在头部加盖衣物,防止摇头时触及头皮针,并看护好孩子的手以防去抓头皮针或输液管。嘱咐家长一旦抓碰头皮针后孩子出现异常哭闹时,及时通知护士处理。

2.21个月~2岁组患儿输液首选头皮静脉,刮去血管周围头发、擦干汗液,以利胶布粘贴,穿刺成功后蝶形固定,头皮针反折环小些,避开前额及眉毛以免影响患儿面部活动,将输液管固定于一侧耳朵上,置于脑后,避免患儿看到。如果头皮静脉不易找到,则选用踝静脉或足背静脉,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和足背,下肢置于功能位。此年龄组患儿多反抗、哭闹、不合作,给输液造成困难,可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如10%水合氯醛口服或肌注冬非注射液。

2.33~6岁组患儿输液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扎针前耐心解释,讲道理,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夸奖孩子乖、听话、勇敢、聪明,让其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取得他们的配合。由于此年龄组患儿活动量大,应用硬板固定手足于功能位。家长可给孩子讲故事,转移其注意力,嘱患儿在床上玩耍活动或大小便时手足保持平行、放低,防止血液反流,堵塞针头。

2.47岁以上患儿输液根据患儿要求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护士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并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

3讨论

儿科静脉穿刺与成人相比有相当的难度,而且在输液过程中极易发生外渗,因此,要求护士要有高度责任感、娴熟的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在实施输液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有效、合理的方法,就能尽量避免液体外渗,做到合理使用血管,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增加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和信赖,同时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