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2-03-16 10:03:39

导语: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手段作为依托,从而有效的强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保证高职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工作特点,从而构建与之相符合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计划。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有效的提高“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被称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学生与生产岗位进行交替培训的一种教学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两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掌握生产岗位的实际操作技巧,这样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存在断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是根据课纲来进行编排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授课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或者局限于课本知识结构之中,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研究,缺乏或者忽视了对于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却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形成“纸上谈兵”的效果[1]。但是从目前社会发展来看,企业更加重视的就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根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对于实际的操作不熟练,企业耗费大量的时间来针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往往得不偿失。因为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培训之后,“工学交替”的培训时间也差不多到期了,所以岗位还是会处于空缺的情况,导致企业白白浪费力气。(二)“工”与“学”之间联系不密切。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之前并没有针对实际的教学和实习信息进行交换,导致双方的信息部队称,所以企业的用人需要和学校的教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或者当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将学生派遣到企业进行实习时企业却不需要工人;或者企业急需用工时学生却正在上课,无法实习,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双方的合作陷入困局。而且,由于教学实习安排与企业用工安排之间存在矛盾,造成学校无法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学校却希望学生能够进行轮岗实习,这样也会造成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三)教学安排与生产安排存在较大冲突。由于高校的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无法随意的进行更改,但是很多需要大量用工的企业都属于季节性的用工,一旦旺季过去,企业对于岗位的需求没有那么突出,所以企业就会让学生返校,但是这一事件往往已是期末,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很难跟上课程进度,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样的情况严重的损害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也无法保证学生的实习权利。所以很容易造成“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不理想,导致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而打乱教学安排。(四)学生缺乏对于自身的准确定位。很多的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所以对于就业前景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缺乏正确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调工作、跳槽、辞职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实习计划很难顺利实现,并且很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对于单调枯燥的工作不相干、对于复杂难度的工作不会干的情况[2]。此外,还有的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实现轮岗体验的实习效果,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导致对于岗位的提供选择机会较少,或者让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研究

为了快速的提高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让学生的学习符合工厂、企业的需要,所以通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实施教育,从而有效的增进校企合作,工作交替的方式,完善了学生学习存在的不足。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一)完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的联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合教学内容,从而保证课堂结构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进一步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进行实践理论的相结合,保证学生能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动手操作的经验。还要根据岗位的发展积极进行教材革新,对于传统的、陈旧的、腐朽的知识及时剔除,对于新知识、新技能要及时的吸纳,从而不断完善教材的编写与创新。在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方面,能够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即机械技术与艺术、电气控制以及典型设备。(二)密切“工学”之间的联系。在第一阶段,即学生入学一年的时间内,通过基础课程教学、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两个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能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实习基础,帮助学生具备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初级水平和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阶段就是学生入学一年半之后,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开始“工学交替”预习模式,通过学生观察其他工人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为学生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第三阶段就是第二学年。在第三阶段之内,学生需要认真学技能模块的联系,并且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掌握深层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操作和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形成“工学交替”的良好循环。第四阶段就是第二学年之后,学生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始进行顶岗实习[3]。(三)完善课程安排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就业意愿和专业方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进行实现使用,并且根据企业专项开展的各种实习活动来进行带薪工作,从而实现顶岗就业一体化的练习。例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中远航务以及大连集发港口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为学生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一模式下,不仅能够有效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更好的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课堂搬到了施工现场,这样,学生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更好的进行边学边练,有效的为企业的岗位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有效的减少了企业要求与学校培训相脱节的问题。而且,通过这一模式,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提供符合岗位能力的专业人才,增进了校企合作,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习能力,实现了毕业就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积极性,更好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避免单纯的让学生打工,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学校也应该负起重要的管理责任,增强对于实习内容的管理与安排,从而将实习内容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更好的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实习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从而更好的激励学生参加实习。(四)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更好的实现训练。“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更应该强调的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这样的原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不能够单纯的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劳动机会,而是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并且为学生积极的参加社会工作提供有利的平台。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将学生的薪酬待遇进行事先协商,争取既保障学生的利益也符合企业的利益,从而更好的让学生投入到实习的工作之中[4]。通过对于学生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完善,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了解到自我定位,更好的完成各项实习操作,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实习的能力。通过这种工作方式,也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和锻炼,更好的投身到岗位中。

四、结论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并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属于动手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必须采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兴趣,更好的提高实习训练的效果,并且在学生尚未完成专业学习之前,不应该强制学生参与高难度的岗位实习。

参考文献

[1]刘学芹.校企合作培养电气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14):252-254.

[2]邢娅莉,杨连根.高职“PLC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6(18):20-23.

[3]宗海焕,李鹏,贺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6(30):7+85.

[4]朱毅,茹反反,郭红梅,王乃聪,付心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研究——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2):121-127.

作者:曹春宜 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