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探讨
时间:2022-12-04 09:16:06
导语: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发展特征与趋势
(1)缺乏空间引导与控制导致城市空间低效扩张。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来看,呈现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城市发展呈现多中心扩散模式,造成大小组团串联式发展,在交通系统并不发达的情况,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占用耕地,破坏环境;另一种模式是圈层式发展,注重城市规模扩张而较少关注“土地与交通一体化建设”,因而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运行效率低下等严重问题。从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来看,城市扩张的总体趋势有所减缓,但由于缺乏城市空间引导和城市增长边界的有效控制措施,城市仍然在无序扩张。(2)注重城市物质空间扩展而忽视城市空间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城市是一个复杂有机体,组织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的要素构成了整个城市高效运行的重要要素。高效运行的城市和会呼吸的城市都是一种“内生型”城市,城市整体发展与自然环境处于一种平衡的“新陈代谢”过程。而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城市规划要素间的协同,也较少采用低冲击建设模式。具体表现在各规划层面间物质空间规划要素缺乏协同,导致土地利用与空间建设呈现“两张皮”的不协调局面,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上下级规划间难以协调,导致规划调控的指标阀值难以控制、保护性开发建设难以执行,出现城市发展方向不明确,城市空间分散、建设时序混乱等现象,影响到城市功能片区联系弱化,城市空间要素运行效率低。
1.2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效应关系
城市整体运行是通过城市能源输入系统和废物输出排放系统构成。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增多,绿化空间减少,高污染能源的利用,导致城市生产空间碳排放增多,交通和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大,因而在整个城市碳排放系统里,能源循环利用低,废物和废气排放量大,出现高碳排放模式。Glaeser和Kahn两位学者通过紧凑城市和蔓延城市案例对比发现,城市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有密切的关系。土地与交通一体化的开发和利用模式,更能促进城市低碳高效运行。通过北欧等国家的低碳生态城镇案例经验表明,随着城镇密度的提高,土地经济价值更加凸显,与之配套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网络要健全,形成高效运行的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同时从城市整体空间层面要构建城市整体的绿化和开放空间网络,形成贯通城市内外的通风廊道和生态格局。
2低碳城市空间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判定空间绩效优劣的直接依据和量化指标。由于研究层面和方法不同,其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绩效标准。从城市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构建低碳城市的空间绩效指标体系,对于城市低碳减排至关重要。
2.1基于城市层面的空间绩效指标体系
城市层面的低碳指标体系分别从生态绩效、社会经济绩效、空间形态、交通绩效等4个层面,采用综合评价、模糊评价等方法构建了城市空间绩效的评价模型。该评价体系更关注从城市环境建设、经济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及交通发展等层面,力图从城市整体层面控制城市碳排放的路径,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发展。
2.2基于街区层面的城市空间绩效指标体系
城市街区层面的城市空间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从经济、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主要指标,直接反应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城市经济是城市整体运行的关键,物质空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平台。城市交通是城市的骨架,关系到城市物质流、信息流、经济流和人流的运行速度和效率。通过这些主要指标能反映城市空间发展是否协同、高效、有序发展。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化配置直接关系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应具有良好的空间服务绩效。在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的大环境下,城市生态环境的绩效成为当前热点议题之一。
3结语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至关重要,缺乏空间引导与控制导致城市空间发展无序,蔓延发展。城市空间区位、规模、形态和布局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对城市空间绩效影响很大,这些内在机理互为基础,逻辑清晰,彼此密不可分。本文从首先分析了城市空间与碳排放效应关系,并从城市层面和街区层面,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效应关系,力图从城市空间利用、土地与生态环境要等方面,有效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城市高碳排放的源头。
作者:张洪波 姜云 王宝君 夏宏嘉 庞博 陶春晖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上一篇:大芯径多模石英光纤生产工艺探讨
- 下一篇:自动化技术在水文监测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