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分析
时间:2022-09-09 09:56:23
导语:山西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应用2013~2018年山西省煤炭行业和企业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前后的产能、库存、财务杠杆、成本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山西省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效应,并揭示其可能原因。研究表明,供给侧改革以来,山西省煤炭行业(或企业)在去产能、去库存和补短板方面效果显著,但财务杠杆依旧处于高位,降成本效果也并不显著。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山西煤炭企业
一、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煤炭行业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行业之一,2016年以来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与补短板等方面成效显著。例如,在去产能上,2016年、2017年与2018年依次化解过剩产能2.9亿吨、2.5亿吨与2.7亿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但是积重难返,当前我国煤炭产能仍然过剩,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之一,原煤产量长期居于全国前两位,煤炭工业也是山西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6年以来山西煤炭行业顺应形势、主动作为,积极深入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涉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三大期间费用率以及总成本率方面对供给侧改革前后的数据进行相关比较。在“去产能、去库存”方面,杨涛等(2018)在研究中运用数据统计与分析对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效应的中期效应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在去产能方面,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基本达到平衡状态,煤炭生产企业主要向晋、陕、蒙地区集中,优质产能比重也在逐年提升。在去库存方面,随着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力度不断加强,落后产能逐步退出,优质产能有序释放,煤炭销量增加,煤炭企业库存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去杠杆方面,武芳芳(2018)通过分析沪深41家上市煤企2014~201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发现,受到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影响,沪深两市相关上市煤炭企业逐渐复苏,大部分煤炭企业已清偿了部分债务,同时也进行了适当的兼并小型煤炭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改革,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走低,已逐渐回归至行业正常水平。在三大期间费用率以及总成本率方面,侯艳良等(2018)在对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营业收入不断增加,营业成本逐年下降,总成本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与总成本率呈相同下降趋,但代表筹资的财务费用率基本没有下降。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全国煤炭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效研究成果较多,而对山西省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分析方面则少有涉足。为此,本文将应用2013~2018年间的相关数据,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方面,逐一开展比较分析,以期全面弄清山西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与不足,为山西煤炭行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去产能成效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技术网的数据得出,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在供给侧改革之前(即2015年之前),煤炭企业盲目采煤,为了追求利益,致使煤炭产能逐年上升,但由于市场严重萎缩,需求减少,煤炭价格逐年下降,煤炭市场低迷。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以后,山西省意识到供求关系的失衡,响应国家政策开始控制煤炭产量,2015~2016年,山西累计完成去产能1.4亿吨,其中2016年去产能力度达到最大,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2亿吨,同比下降11.7%,相比陕西省煤炭企业2016年同比下降2.51%的趋势来说,山西省去产能力度更强。2017年以来山西煤炭企业致力于加强优质产能供给,先进产能增加量达到700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85581万吨,同比增长2.9%,成为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恢复性增长;2018年煤炭产量继续维持增长趋势,同比增长4%,山西煤炭优质供给开始释放,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全国去产能情况,可以发现,山西省煤炭产量变化情况与全国煤炭产量变化步调基本一致。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趋势,文章借鉴了蔡之兵学者提出的“去产能”强度指数。以2018年山西煤炭企业产量与2013年煤炭企业产量的比值作为衡量山西煤炭企业“去产能”强度指数。该指数和“1”进行比较,若指数小于“1”,表示山西煤炭产业的“去产能”达到理想效果,指数越小说明效果越理想,若指数大于“1”,表示山西煤炭企业尚未取得理想效果。根据给出的数据,得出2013~2018年去产能指数为0.93,该指数小于1,虽然该指数接近于1,但是,总体来说山西省煤炭企业经过了去产能的过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综上,在供给侧改革实施三年多的时间,山西经过了较为显著的去产能过程,随后由于产煤技术的进步,新增了优质煤炭产能,山西省加大整改措施,使违规违法煤矿建设得到了遏制,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能源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三、去库存成效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存货,该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存货的流动性以及存货的资金占用是否符合标准比例,是评估存货管理的业绩以及销售能力的综合指标。2013年以来山西省由于煤炭行业萧条,销量减少,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库存增加,导致存货成本上升;煤炭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提高销售收入,不断放松赊销信用政策和增加销售折扣,利息费用上升,煤炭营业成本增加,导致存货周转率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以来,随着山西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山西省煤炭企业有序进行着去库存计划,落后产能计划逐步退出,优质产能得到有序释放,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技术网图1山西省2013~2018年煤炭产量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图2全国和山西省2013~2017年存货周转率改革论坛数据来源:山西煤企财务报表图3山西省2014~2018年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也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库存管理办法,煤炭库存持续减少,全行业产、运、需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同时煤炭价格回暖,煤炭产量也有所回升,相应的煤炭营业成本也不断增加,存货周转率大幅提高。如图2所示,2013~2017年,山西省存货周转率数值变化与全国存货周转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山西省总体存货周转率高于全国平均存货周转率,说明山西省存货的周转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间接反映了去库存取得一定成效。
四、去杠杆成效
去杠杆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之达到合理可控范围之内,去杠杆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体现,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通过计算山西省上市煤炭企业2013~2018年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可以发现(见图3):在供给侧改革之前也即2015年之前(包括2015年),山西省上市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需求下行,库存增加,煤炭价格下降,企业主要通过向银行借款、向社会发行债券融资以及政府补助维持其正常经营,资产负债率在2015年达到最高点。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之后,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最快时期的下降高达6%。主要原因是企业进行改革重组,煤炭价格上升,利润上升,虽然发行债券力度并没有放缓,但发行债券期限进一步趋短。其中潞安集团2015年年底资产负债率高达83%,但随着煤炭行业的逐渐复苏,2018年资产负债率恢复到了行业正常水平。而*ST安泰集团由于被特殊处理,经营不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
五、降成本成效
联系成本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了山西上市煤炭企业为研究样本,对其总成本率、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与财务费率进行分析,以考察山西省煤炭行业降成本效果。总成本率=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如表1所示,山西省上市煤炭企业的总成本率在2015之前逐年提高,徘徊在0.71左右,自2015年年底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企业加大煤炭去产能力度,提高煤炭利用率,研发新技术降低采煤成本,总成本率逐年下降,2018年最为显著,同比2015年下降了10%。其中,大同煤业成本率下降最为明显,但是也要注意煤炭质量的问题。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营业收入,供给侧改革之前,在管理费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煤炭企业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下跌,营业收入质量不佳,导致其管理费用率逐年上升。2016年以来,煤炭企业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加大科研技术的投入,使得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有所上升,而随着煤炭行业的复苏,煤炭销量增加,销售价格上升,营业收入显著提高,而营业收入增加比率较管理费增加率用高,因此表现为管理费用率呈下降趋势。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由表1可以看出,销售费用率基本保持不变,在供给侧改革之前,由于煤炭销售情况不佳,导致运输费用减少,销售费用下降,间接导致营业收入不断下降,由于营业收入下降比率比销售费用下降比率大,所以表现为销售费用率逐年上升,供给侧改革之后,煤炭价格上升,营业收入增加,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财务费用率=财务费用率/营业收入,在供给侧改革前后,山西省上市煤炭企业中代表筹资的财务费用率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明显体现出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影响。综上,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山西省上市煤企总体偿债压力降低;但同时也要看到,供给侧改革实施的三年来,山西省部分煤企由于过去长期亏损导致的高成本率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部分企业的管理费用率还很高,财务风险很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适当的资本结构调整,还需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
六、补短板成效
(一)科技创新成效。供给侧改革之后,山西省大部分煤炭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多个项目研发,积极有效的弥补企业中存在的不足,见表2。山西省一直致力于清洁能源的发展,煤层内可燃气体的开采与利通以及太阳能级氢能源的利用。2018年7月,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焦炉烟脱硝及余热利用的项目,将废弃循环等项目也纳入其中。潞安集团持有光伏发电站项目装机容量超300M,预计“十三五”期间总装机规模达到1GM以上。(二)产业结构成效。山西省作为全国能源大省,煤炭又恰是支柱性产业,对支柱产业进行单一化“去产能”可能会波及到其他风险因素,如采煤增速下降、销售收入减少、员工失业增加。所以需要对煤炭开局进行深度调整,供给侧改革之后,以煤为主、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主要表现为:第一,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山西省煤矿数量由2013年的1053多处减少到2018年的605处左右,退出产能6921万吨,关闭退出危险小型煤矿88座,建成200万t/a及以上大型煤矿17座左右。第二,现代化体系基本形成。在煤炭开采以及后续排污方面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进一步深化了清洁能源的持续发展,实现了煤炭向绿色能源的转化,发展新产业;致力于研发新产品,但是初创时期面临较大的成本问题,需要政府的基金支持,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其中潞安环能最近一直致力于研究“煤改气和煤改电”研究,构建现代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三)安全生产成效。近年来,山西省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任然时有发生,如同煤集团“4.19”事件,为了吸取教训,2016年山西省对上市煤炭企业中重组整合的煤矿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落实煤矿挂牌管理机制,坚决遏制煤矿特重大事件发生。据山西省数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煤炭企业发生事故158起,年平均下降了25.4%;死亡266人,年平均下降了22.07%,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是8.6%、9.3%、7.7%、3.6%,年平均下降24.8%,全省安全形势总体呈现稳定趋势,逐年好转,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顺利实现了“十二五”目标。自供给侧改革以来,山西省大型煤矿的重大事故发生率几乎控制在0.9%以下。2016~2017年,煤矿事故和死亡人数有所上升,同比分别上升52%、45%,治理瓦斯依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松懈的安全管理是事故扩大化的主要原因。2017~2018年以来,山西煤矿严厉打击煤炭企业超能力水平生产、超强度组织生产,煤矿重大事故发生率有所下降。(四)环保节能成效根据山西省2018年工作报告,山西省作为一个以煤炭生产和消费体系为主的能源大省,造成了严峻的大气污染,特别是可吸入颗粒(PM10)等为特征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山西省进行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2014~2018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递减,粉尘和烟尘前三年逐年下降,2017年有所上升,但没有超过排放标准,其主要原因是煤炭企业等大型重工企业的选址不合理,生产技术没有创新,后续收集处理污染物能力差,导致大量烟尘进入大气,造成了环境污染。供给侧改革制度提出之后,工业企业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排放治理措施。具体见表4。
七、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比供给侧改革前后山西省煤炭行业(企业)相关数据,以弄清“三去一降一补”效应。研究发现:山西省在“去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其中,“去库存”效应比较明显,尤其是2017年,去库存率同比下降51主要是供给侧改革之后,山西省煤炭企业产量减少,销量增加,导致库存量明显下降。“去杠杆”效果不明显,但是有过下降的痕迹;“降成本”方面,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都有所下降,但是财务费用率几乎保持不变,主要是近两年山西省煤炭公司中有上市企业发行债券行为,提高了总体财务费用,使得财务费用率维持基本保持不变;“补短板”方面,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起色,正向绿色能源转化;安全生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改革过程中安全责任不消减,安全责任不悬空。而在环境节能方面一直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可见,山西省供给侧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持续推进,以达成“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山西”的目标。同时还需多方助力,持续向着“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煤炭循环经济模式、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有效利用的经济体系”方向迈进。
作者:袁显平 薛媛媛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 上一篇:煤炭企业职工创客体系探索与实践
- 下一篇:如何利用金融市场做化工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