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环境保护发展探讨

时间:2022-11-09 10:06:36

导语:煤炭工业环境保护发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煤炭工业环境保护发展探讨

煤炭工业环境保护工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保工作从无到有,并逐步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国家政策上,从党的“”开始,生态文明建设冲锋号再次吹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的序幕逐步拉开。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对环境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手段强硬,史无前例。环保大督查、回头看、责任下放、放管服等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使企业从被动变为主动,压力加大,人们逐步重视与环境相关的规划、环评、验收、污染治理等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在煤炭行业产能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加剧、环境容量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已把加强环境保护,拓展污染物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途径等环境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煤炭行业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煤炭的开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北山经》云:“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所谓“涅石”,其实就是古代对煤炭的称呼。其中的“孟门之山”,据考为今山西省吉县西部的河东煤田南段,“贲门之山”泛指太行山地区,这几乎是最早的有关煤炭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到汉代,煤炭已经被用于冶铁,隋唐时期,煤炭广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宋代时,煤炭开始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到了明清时期,晋煤外运,并且已积累了很多与煤炭开采相关的瓦斯排出、防止塌陷等知识,此时,煤炭开采开始步入正轨。建国前,煤炭开采都是从安全方面考虑排放瓦斯和矿井水,未提及环境保护。建国后,1949年到1978年我国煤炭产量从0.324亿t增加到6.18亿t,煤炭生产初具规模,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在原来空白的基础上逐步把综合治理作为重要方面,由点到面开展。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提出了“三同时”制度。20世纪90年代是国家“八五”、“九五”发展时期,环保工作逐步落实,通过10多年环保建设,“九五”时期,全国煤矿废水处理能力由5.45亿t/a提高到8.35亿t/a;煤矸石利用量达到5250万t,瓦斯利用量4.05万m3,实现利用率15%。2002—2012年期间,煤炭工业步入10年辉煌期,煤炭环境保护工作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等生态文明理念,也带来了环保大变革,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改革开放40a来,我国和国际环境政策不断接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规范。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施行,作为最早有效地解决了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弥补了地方政府在环境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能缺位。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税法等环境保护法律、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以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与此同时,我国颁布了千余项环境保护标准,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了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将环境法制建设推向了决策、规划和综合管理的源头,贯穿于设计、施工、生产、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

2环保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煤炭开采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而我国煤炭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仅有30多年的短暂时段,煤炭产能从1949年0.32亿t剧增至35亿t以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要适应煤炭行业急剧发展的形势,不能按部就班,墨守常规。近几年来,环保政策不断加压,许多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相继出台,有时上一个政策尚未完全落实,下一个政策又开始下发,瞬间席卷全国,堪称史上最严酷环保,致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保政策中还没有适应、没有消化,仓促应对。这些政策的制定初衷是为了完善环保制度,改善环境质量,但在某些地方政府或企业的执行过程中却偏离了方向。部分地方政府对此要么不作为,要么滥作为,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利用政策圈化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甚至粗暴的关闭污染厂家、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形式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还有一些企业运营多年,在环保政策的重压下才开始投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据调查,个别煤炭企业长达几十年矿井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农田或地表水系,对土壤及接纳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影响。矿井水处理技术发展至今已经非常成熟,常规基本的处理设施成本并不高,这种无视环境污染的企业应当反思。个别地方政府为了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实施污染“零排放”的政策措施。据调研,由于某些煤炭企业煤矸石、矿井水产生量大,综合利用途径有限,当地却是严重缺水地区,部分河流干涸,地表植被缺水,即使矿井水处理深度达到三类水体排放标准以上,企业面对“零排放”的政策要求也束手无策,找不到可接纳的水体。另一方面,一些环评设计单位也为了更快的通过环评审查,报告书也按照“零排放”进行编制,不顾实际情况,导致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苦不堪言。国家抓环保,关系国计民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大搞形式主义,不从源头治理,幻想环保事业的“”的作风要不得。

3建议

3.1宏观把控,仔细落实,避免。“一刀切”国家政策制定要谨慎,最好不要频繁替换,从宏观上把控好,一旦颁布实施,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各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配合,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落实措施,避免政策“一刀切”。3.2技术培育,政策鼓励,营造创新新环境。要培育与煤炭开发及综合利用息息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利用政策及经济手段加以鼓励,并关注由此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以矿井水处理为例,常规的矿井水处理技术成熟,但是多年来尚未有新的技术突破,井下矿井水处理空间有限,浓盐水处置技术及处理成本有待于创新。矿井水治理药剂投入应当规范化,不能因滥加药剂,影响区域水环境,甚至影响鱼类生存和居民饮用水健康卫生。煤矸石、粉煤灰作为大宗固废,如何按照国家要求实现安全、合理化处置,如何突破井下充填成本问题,实施绿色开采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科技创新是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面前,谁拥有清洁、高效的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谁就拥有主动权,获得生存权和发展权,获得强大生命力。因此,未来环保科技水平在逐步完善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3.3事前引导,事中指导,指引企业走上环境治理新方向。新形势下,国家实施环保督查、回头看,划定生态红线,开展企业自验等措施严格,责任下放,企业一时还未适应。这种情况下,要关注事前引导,事中指导,做好事后监管。在环境保护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协助企业走向环境治理新方向。3.4完善机构,配备人才,助力环保更上新台阶。人才储备既是国家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煤炭行业做好环境保护,首先需要完善的环保机构,专业的人才。目前很多煤炭企业都未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环保仅仅只是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并入其他部门中,人员配备更是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环保工作力度和效果。因此,做好环保工作,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机构和人员都不设立,大谈环保规划、生态蓝图、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一纸空文。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未来的环境保护发展道路上,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有位伟人说过“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煤炭行业也将在国家的引领下,与时俱进,实现清洁高效发展,展现矿区优美面貌,还天空一片蔚蓝。

作者:谭杰 单位: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