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探析
时间:2022-08-02 09:47:38
导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建筑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需要建筑企业不断优化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效率;提升路径
1引言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建筑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了确保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突显出来,建筑企业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根据相关标准执行,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1]。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研究了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路径。
2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2.1施工技术与建筑施工的全过程息息相关。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建筑企业应该注重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这是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技术与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联系十分紧密,而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既要确保施工图纸、图样会审、施工设计方案编制、施工过程管理满足相关要求,又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规范和技术设备的应用。因此,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加强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2.2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建筑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欠缺技术条件和相关设备的情况下,无法实现预期的建设效果,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施工企业加大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的资金投入,提升建筑施工现场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技术管理[2]。
3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路径
某工程由N1和N2两块地构成,地上部分被市政道路分割,地下二层整个基坑是一体的,该项目采用基础桩筏形式,桩基是直径800mm的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围护应用灌桩挡土、搅拌桩止水结合的围护体系,地下结构采用裙楼逆作,主楼使用半逆作法施工。3.1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为了有效地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完善的施工技术优化制度,针对施工技术水平不到位的问题,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合理地控制工程建设施工进度,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全面管理,及时地排除各种不利因素,为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保障。3.2有效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施工企业需要针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工程设计方案,合理地总结施工经验,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以此为基础合理地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推动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例如,在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施工人员,针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减少施工能源的消耗,提升施工的整体效率,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应该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引进更多先进的机械设备,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率。3.3施工技术管理。3.3.1框架梁与格构柱交接位置的钢筋绑扎技术。在水平结构梁板逆作施工过程中,框架梁钢筋会穿越一柱一桩的钢格构立柱,而在逆作法的应用过程中,逆作区域框架梁会比正常区域的框架梁大,这就使得在梁钢筋直径加大的情况下,布置比较密集,为梁柱节点位置的钢筋绑扎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应确保框架梁钢筋根据按设计要求通长布置或锚入支座,不能在钢格构柱处无故截断。同时,将框架梁钢筋从格构柱侧面或中心绕过,在相交节点处可适当对框架梁作加腋处理。3.3.2墙柱混凝土浇捣方法。施工技术人员在各层板逆作法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在柱四周楼板的位置留设准59钢管作为浇捣孔,在柱子模板中央留设300mm×300mm的观察孔,这样就能够观察柱下半部分的混凝土浇捣情况,又可插入振捣器振捣混凝土,确保柱混凝土浇捣的密实性,地下室框架柱混凝土浇捣如图1所示。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并加强对施工人员培训,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既能够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又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率,为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3]。
【参考文献】
【1】王兆辉.如何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J].建材与装饰,2018(25):189.
【2】王慧海.如何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J].山西建筑,2018,44(14):237-238.
【3】吴旭昆.浅析如何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J].居舍,2017(21):129.
作者:张龙 单位:贵州紫江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上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论文
- 下一篇: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节能减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