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2-04-20 03:28:11
导语:信息技术下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8年以来,国内外专家相继提出,信息技术(IT)是2.0模式下学科服务平台必备的技术[1]。利用IT建立科学的学科服务体系与平台,有利于解决学科服务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在IT视域下,未来学科服务体系应采用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2],借助互联网,以大数据为背景,加以人工智能修饰,将学科服务发展成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融入信息技术的高校学科服务体系,拥有相对于现有学科服务体系更为全面的服务能力与更为完善的服务理念。因此,更好地将IT应用于学科服务成为新兴学科服务体系构建的焦点。
1信息技术融入高校学科服务现状
1.1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中国IT行业整体规模大、发展迅速、范围广。中国是IT产业大国与IT产业进口大国[3]。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获悉,我国现阶段与IT接轨的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产业影响力极大;其中计算机影响力系数以1.333位居中国现阶段全国影响力产业之首,电子元件影响力系数以1.275暂居第八位次,可见IT在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4]。同时,中国软件服务业收入增长快,效果显著;在软件服务结构上表现出软件产品收入与IT服务收入增长较快,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增长相对前两者收入增长缓慢。总体上,强大的IT推动着各行各业向IT主流社会经济体衔接转型,涌现出一大批以IT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体,较多产业已融合IT简化产业链和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IT在各行各业中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同时释放信号,IT的强大影响力为未来IT视域下的高校学科服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开发环境,为学科服务体系发展创新指明了方向。1.2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的整合建设状况。中国IT融入教学起步较晚,信息基础建设相对落后,且分配不均,表现在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内陆地区推进延缓;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落后[5]。融入教学的形式多为硬件设施、基础设备,在软件技术开发上暂时缺少投入与融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大IT在教育领域的整合融入。美国高校图书馆早已利用Yahoo!PiPes工具在网络中自动抓取学科相关信息[6],将其分析整理后在平台上向用户展示,并在用户交互过程中嵌入可视化技术,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直观便捷地获取信息。1.3信息技术融入高校学科服务情况。国内学科馆员、学科服务蓬勃发展,围绕学科服务的图书馆实践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7]。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以美国LibGuides内容管理与知识共享平台为基础,相继制作出30多个学科服务平台可供访问[8]。哈佛大学图书馆自己研制推出了门户网站,加州大学图书馆通过互动式的指南、播客和博客开展信息素养计划,深受用户欢迎;为了确保学科服务质量的提高,美国高校图书馆会积极寻求校内外多个机构和部门的合作,各个分馆在开展学科服务的时候都会根据具体的服务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合作机构和部门,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都有校内和校外的合作伙伴,这些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以相互之间的联盟、合作与共享,构成学科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的有力保障。将国内诸多学科服务建设前沿的高校与国外高校学科服务建设相比,国内学科服务发展还存在开发能力弱、推进延缓、高校间差距大、发展滞后等问题。
2信息技术视域下高校学科服务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学科服务权责划分不清晰,协同联动缺位。随着“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开展,国内高校图书馆相继完善并推进学科服务建设,但学校层面对于学科服务顶层设计不清晰,缺少契合学校发展水平和学科建设需求的前瞻性发展规划,缺少构建本校、本馆的学科服务发展坐标,也缺少辐射多部门的学科服务协同共建制度。有些高校虽已制定出台学科服务的发展规划,但由于学科服务缺少明确的分管领导、独立的承担部门,组织机制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清晰,缺少学科服务建设督导制度,难以保障学科服务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9]。制度体系不完善、资源保障不到位是导致学科服务无法实现重大突破、甚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作用,仅凭图书馆难以落实学科服务建设[10]。2.2学科服务平台亟待优化,保障高效开展服务。当下国内众多高校多为借助美国“图书馆指南”等相对前沿的平台来开展质量更高的学科服务,没有独立应用于学科服务的自主开发平台。国内高校缺乏针对于学科服务的平台开发能力,表现在没有专项于学科服务的部门,人才缺失,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国家足够重视,但是发展总需要时间,当下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大大压缩了自主开发学科服务平台的可能性[11]。高校与高校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个体,虽说各高校人才济济,但是能够承担起自主研发学科服务平台重任的高校不多。2.3信息资源配置不平衡,难以提供有效服务保障。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学科服务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方便快捷服务用户的客观要求。目前国内高校停留在学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合理分配上,对学科服务人才培养、软件开发、学术研究等重视程度不够,成为学科服务建设与服务平台开发的短板,难以为学科服务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大幅度降低了为用户提供服务保障的能力[12]。2.4缺乏畅通的用户反馈渠道,难以精准定位信息需求。IT视域下高校学科服务模式强调精准服务,但当下多数高校图书馆缺少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渠道,用户需求无法准确地反馈到图书馆管理机制中;表现出反应迟缓,衔接脱位,让用户“无处可诉”,学科服务管理层“无据可依”。其次,大量的反馈信息需要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对于数据的精准挖掘分析加大了学科服务对用户需求的定位难度,使学科服务面对用户需求“有据无理”,让用户“有求难应”。2.5高校间互补发展意识或缺,难以实现成果共享。学科服务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学科服务建设相对独立,综合性与大局考虑不充分,互补发展思路不够明晰,建设重心偏移。各高校对于学科服务建设突出于完善自身,对于协同发展认识不够充分,相互补齐短板意识不足,因此导致诸多普通高校因能力不足,大幅度制约高校学科服务发展。
3信息技术视域下学科服务创新发展路径
3.1强化政策,引领与支持。政策是驱动IT助推学科服务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着眼于国内,建设一批国内知名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国内整体的教育质量,打造更多在国内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提出,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学科服务快速发展。2015年,国家“双一流”战略再次掀起新一轮高校学科服务创新发展与建设的浪潮,将高校学科服务体系推向完备与成熟。高校学科服务高速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政策的驱动。在国家有利政策下,高校要抓住机遇,完善高校学科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在学科服务平台和管理系统的开发投入,以此为契机,将IT充分整合到学科服务之中,优化学科服务体系。3.2理清发展思路,协同与共享。建立高校间协同共享机制,必须实现学科服务体系与服务的共享。由于各高校开设学科种类的不同与学科建设领域探索模式的不同,使得学科信息需求不同;学科服务开展模式大有差异,建设成果截然不同。学科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将建设成果紧闭于各高校内部,无法实现成果共享。因此,建立高校间协同共享机制,可以相互弥补短板,解决高校之间因为发展方向的不同,在某些软硬实力上的差距所导致的学科服务建设受阻问题。3.3优化服务模式,建立顶层架构。学科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同时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IT应用于高校学科服务的最终意义在于优化服务,简化管理流程。学科服务平台开发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需求,建立顶层架构,明确发展方向[13]。由各个高校协同建立高校学科服务平台,高校根据自身能力完成能力范围内的建设任务,完成子模块建设,充分利用软件的可移植性与重用性,最终与顶层高校学科服务平台拼接,以此削减高校独自承担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任务的巨大压力,简化高校内部学科服务建设的复杂度,缩短学科服务建设周期。建成高校学科服务顶层架构,是高校实现学科服务成果共享的前提。3.4分配人才培养任务,落实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在不同领域的人才培养上会有所差异,培养方案的不同往往导致发展力量上的差异悬殊。为解决高校由于人才差异所带来的学科服务建设差距,需要建立高校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新兴学科服务体系的人才,为众多高校在联动开发学科服务平台与学科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未来学科服务持续发展后力不足的严重问题,能为高校学科服务系统性建设提供便利,解决由于人才差异导致的个别高校发展滞后的问题。3.5学科服务平台开发与升级。面对学科服务多元化发展,完备的基础设施、可靠的管理机制、合理的数据处理系统、安全的传输渠道成为学科服务建设完备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用户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学科信息,是否全面、简洁而可靠。因此,未来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应集数据中心、云计算、新型高校管理系统等多个模块于一体,建成模块间科学可靠的协同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学科服务体系[6]。3.5.1构建数据中心。在高校联合机制下,IT视域下的高校学科服务体系,必须有独立于其他服务领域的数据中心。独立的数据中心有利于学科服务资源共享,能为学科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源,可以大幅度弥补各高校间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同时,各高校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数据以单向访问的形式,将数据转存到中央数据中心备份。建设数据仓库能为学科服务带来诸多积极效应(见图1)。第一,弥补高校间资源配置上的差距。将资源整合为一体,通过高校联合机制调用数据资源,缩小因为在学科服务上资金投入差异导致的学科服务建设质量差距,完成共享。第二,高度强化的大数据能力。完善了学科服务伴随的大量数据采集、转存、调用、分析、挖掘、整合等前期工作,并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用定性的方法去研究,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等,将衍生信息提供给用户。第三,可靠的数据备份功能。采用异地多中心、同地副中心等数据备份模式,加强数据安全防护。二级数据中心有效减少了单个数据中心繁忙的数据交互,有效防范了人为不确定性攻击带来的直接数据损失。高校自主建立的数据中心即相当于二级数据中心,它的数据从总数据中心调用,获取方只有通过联合监管层的授权,才能调用数据;除数据调用外,其他操作只能由数据中心向高校定向执行,高校如需获取更新后的数据仓库信息,需要向数据中心发起请求,数据中心授权后由监管部门同意才能更新高校数据中心数据[14]。3.5.2搭建学科服务云计算机制。如图2所示,高校学科服务采用云计算机制,构成高校云,由高校云构成学科服务云。首先由各个高校建立自己的云服务器,然后由高一级服务器组网,构成云计算。学科服务云计算实现对数据的分级、分类、分块处理,效率高,可靠性强。学科服务云计算的理念在于集中优势解决问题,例如,计算机院校对解决计算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较强,当面对计算机问题时系统会分配问题到计算机院校的处理机制中处理,而不是其他处理机制。各高校不用建设其他服务模块,只需建立针对于自身的高校云端,然后将建成云端与高校统筹机制下建立的学科服务云连接,便会实现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服务能力。对于用户,下达需求指令后,由云端来分析用户需求的最优化处理路径,将数据分类给不同的云端,分配数据时,不同模块数据优先分配给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云端同步加工,然后将加工好的数据传输给用户,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为实现数据共享,学科服务云端需与国际一流云端连接,增强信息的交互能力。3.6管理系统升级与创新。强大的管理能力是IT视域下高校学科服务不可或缺的,图3所示,未来学科服务管理平台主要以模块化集成构建为主。该管理系统特点在于能直接建立起沟通高校、高校图书馆、用户、数据中心的机制,打破现有管理体系沟通方式,将现有层级沟通交换的管理模式完美地融合到新型高校学科服务管理体系中,使之成为更方便于用户和工作人员的一站式管理系统,具有需求传递快、命令处理及时、交付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特点。该理念型管理系统主要聚集数据中心、高校管理平台、用户获取设备、信息传输于一体,完美结合物联网与互联网,加以大数据功能的修饰,以信息流的形式开展服务,用户通过简便的命令按钮就能获取基本的信息服务;同时该管理平台大幅度优化管理功能;为实现功能一体化,更多的繁琐工序放到了单独的结构上。因此未来学科服务管理平台仅相当于一个客户端,只是它拥有一部分后台处理器的功能,如数据转存、调用等。3.7聚焦安全体系创建与保障。IT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模式不断涌现,传统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防护已经不能适应新兴模式下快速发展的需求[15],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背景衍生的新型服务体系,催促信息安全走上了智能化、云端化的发展方向。学科服务需要提升信息安全技术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数据的安全使用需求,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推动学科服务向高效快捷与安全保障发展。3.7.1主要安全风险。⑴数学危机与软件危机:二者均严重影响学科服务平台开发的进程,数学危机易让高校学科服务逻辑崩溃,使高校学科服务失去理论保障;软件危机阻碍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开发进程,软件开发的速率远不及高校学科服务软件需求,导致学科服务平台革新优化受阻。⑵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主要包含4个方面。第一,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如网络入侵方式、计算机病毒传播、用户IP地址非法盗用,及邮箱安全等问题[16]。第二,云计算信息安全,主要表现在数据丢失与泄漏、账户服务和通信劫持、不安全的应用程序接口、没有正确运用云计算、透明度等问题[17]。第三,大数据信息安全,其中数据的存储、备份和恢复是大数据的主要安全问题。第四,物联网信息安全,如传感器本身、物体与承载网络之间的交互、承载网络之间的信息传输、物联网应用等安全问题[18]。3.7.2主要防范路径。信息安全的多元性特征,加剧了安全风险,不仅具有海量的既往数据,也会实时产生着巨大的信息流动和交互[19]。防范来自网络的安全损失,首先是强化学科服务平台自身防御能力,让学科服务体系与外部信息服务体系隔绝,避免信息跨层次流通,优化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使外界丧失随意攻击的可能性;2014年2月,中国政府宣布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20],这标志着网络安全在中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6年,中国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推广力度更强[21],推广次数也更为频繁,如此频繁地进行网络安全推广活动,将中国政府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推向新高度,这是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繁荣发展的契机,更是学科服务体系网络安全建设的机遇。
4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不断变革,学科服务亟需建立高校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弥补学科服务建设上因资源配置不充分带来的差距;加大开发力度,积极引进人才,用新兴科学技术去优化学科服务体系;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为上层建筑打下扎实基础;大力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高校应在IT视域下探索建立学科服务联同机制,划清权责,让当下学科服务的短板转化为助推学科建设的导向,使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成为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新的研究动力与研究方向。
作者:沈洋 刘应科 刘伟 单位:1.班颂德皇家师范大学 2.遵义医科大学
- 上一篇:船舶建造技术现状及管理方法
- 下一篇:工业创新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