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技术创新加速消除疟疾进程
时间:2022-09-26 10:33:11
导语:科技引领技术创新加速消除疟疾进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江苏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以来,在疟疾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和媒介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并建立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不仅为江苏省消除疟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阻断了本地疟疾的传播,还为全国乃至全球消除疟疾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疟疾;消除;科学研究;驱动力;江苏省
疟疾曾在江苏省广泛流行。20世纪60、70年代江苏省曾出现过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发病高峰年发病人数曾超过1000万,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88年全省实现无本地感染恶性疟病例,疟疾年发病率首次降至1/万以下;有效遏制了2000年前后部分地区出现的间日疟疫情回升和小暴发;到2009年,全省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降至195例,年疟疾发病率为0.026/万。2010年全国启动消除疟疾行动后,江苏省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将防控策略的核心从人群防治转向每个病例和疫点的监测与干预;并针对消除疟疾工作中传染源的及时发现、来源判定和及时阻断传播等3个关键环节,在实践中率先提出了消除疟疾“1⁃3⁃7”工作规范。自全省2011年报告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后,至今已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至2017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和设区市均通过了消除疟疾县级考核和市级评估,2018年将迎来以省为单位的消除疟疾评估。江苏省消除疟疾的历程,充分展示了科研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在消除疟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科学研判流行特征科学研判流行特征,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疟疾由控制走向消除,随着发病率的降低,疟疾流行特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江苏省对进入消除阶段后疟疾流行特征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准确研判,提出输入性疟疾是进入消除阶段后江苏省疟疾防控的重点,并发现导致输入性疟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投资及出国务工人员的增加,从而针对输入性疟疾的疫情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消除疟疾阶段不仅是疟疾防控目标的提升,而且意味着疟疾防治策略的重大转变,需要从以往传统的群众性防治运动到由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支撑的以消除传染源为核心的技术转变,其中监测与反应作为消除疟疾阶段的核心干预措施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的《2016-2030年全球疟疾技术战略》。WHO虽然就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出了部分指导性意见,但均较为宏观。为此,江苏省根据消除阶段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和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消除阶段疟疾防控策略措施调整与转变的迫切需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消除疟疾监测与反应“1⁃3⁃7”工作规范,随后在全国推广,对消除阶段的病例管理、疫点调查处置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有效指导,推动了我国消除疟疾进程,亦为其他国家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提供借鉴。目前,该策略已被WHO列入消除疟疾技术指南。
2建立敏感检测技术建立敏感检测技术,完善病原监测网络
消除疟疾的关键是发现每一例可能的传染源,予以及时治愈并阻断可能的传播。消除疟疾阶段除通过医疗机构的常规被动监测发现临床疟疾病例外,还需要加强主动病例侦查、病例追踪调查等。传统的显微镜镜检法对低原虫密度感染者容易漏检,这是我国消除疟疾阶段和消除后期监测的技术难点。江苏省先后开展了复式PCR、荧光定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18⁃19]等技术用于疟原虫检测的研究,探索适用于消除阶段疟原虫检测的高敏感性新技术和新方法。此外,围绕有望在基层推广应用的新技术—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江苏省开展了该产品用于输入性卵形疟检测的效果评估,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KAP)现状进行了调查,还探索了RDT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从而为进一步推广RDT技术的规范使用提供了实证依据。通过这些新技术、新策略和传统检测方法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更为敏感的病原监测网络,为及时发现传染源、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3开展病原生物学研究开展病原生物学研究,揭示输入性疟原虫生物学特征
进入消除疟疾阶段后,江苏省绝大部分疟疾病例为境外输入。要制订更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必须了解输入性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为此,江苏省建立了疟疾生物样本库,这不仅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疟疾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源。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在国际上率先对卵形疟原虫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还对间日疟原虫进行了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并开展了间日疟原虫基因多态性和群体遗传学研究。相关数据作为亚太消除疟疾网络(AsiaPacificMalariaEliminationNetwork,APMEN)间日疟原虫基因数据共享平台(VivaxGEN)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间日疟原虫基因溯源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此外,通过境外输入性病例开展抗疟药的敏感性监测,率先报道了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抗性很可能已经在非洲独立产生,并发现了可能与青蒿素抗性相关K13基因上的新突变位点(M579I),这是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研究的新突破。通过对非洲地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基因的监测,发现在非洲地区氯喹停用后其抗性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为我国科学合理使用抗疟药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全球抗疟药政策的制订提供了参考。
4开展媒介生物学研究开展媒介生物学研究,掌握本地传疟媒介特性
通过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虽然江苏省本地传播的疟疾病例实现了零报告,但传疟按蚊仍将长期存在。因此,江苏省对本地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消长规律等基本特性进行了长期监测,并对按蚊的生存影响因素及越冬机制等生物学特征开展系列研究;还重点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对中华按蚊在我国中部地区的传疟作用进行了重新认定。另外,还对中华按蚊杀虫剂抗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先后通过转录组分析技术对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的分子机理开展了研究,建立了新的中华按蚊杀虫剂抗性相关基因检测技术。这为疟疾消除及消除后的媒介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强有力的工具。
5结语
江苏省用实例证明,科技创新可以有力推动消除疟疾进程。包括科技部在内的13个部委局联合下发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等渠道支持消除疟疾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研究疟疾传播动力学、疟原虫抗性监测、间日疟根治以及开发新型有效的快速诊断试剂、病原追踪溯源技术等”。《“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也提出,要开展“疟疾病例追踪溯源、检测筛查、媒介和药物抗性监测以及输入性传染源传播风险评估等技术”的研究。因此,要如期实现和巩固我国消除疟疾的目标,必须持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江苏省相关疟疾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国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可为全球消除疟疾作出更大贡献。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中,疟疾控制合作项目是第六项“实施健康卫生行动”重要内容,在峰会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明确提出“中方将继续与非洲开展控制疟疾项目,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全球疟疾控制和消除目标”。因此,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全球消除疟疾进程,也将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华云,曹俊,王伟明,等.江苏省疟疾流行与控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6):503⁃506.
[2]曹俊,周水森,周华云,等.中国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消除阶段的目标策略和措施[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5):439⁃443.
[3]CaoJ,SturrockHJ,CotterC,etal.Communicatingandmonitor⁃ingsurveillanceandresponseactivitiesformalariaelimination:China's"1⁃3⁃7"strategy[J].PLoSMed,2014,11(5):e1001642.
[4]周华云,高琪,曹俊,等,江苏省消除疟疾历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4):.
[5]高琪.我国消除疟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4):347⁃349.
[6]LiuY,HsiangMS,ZhouH,etal.Malariainoverseaslaborersre⁃turningtoChina:ananalysisofimportedmalariainJiangsuProv⁃ince,2001⁃2011[J].MalarJ,2014,13:29.
[7]曹园园,王伟明,周华云,等.江苏省2014⁃2016年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2):218⁃221.
作者:汤林华
- 上一篇:虎头鞋造型设计艺术分析
- 下一篇:“社区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