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共享技术创新论文

时间:2022-07-17 10:42:47

导语:社会网络共享技术创新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网络共享技术创新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定义

社会网络的定义:罗家德认为社会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它包涵了人际关系和网络的结构特征对社会中的现象解释。总的来说社会网络是企业与网络内其他各成员(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部门及其他中介组织)所形成的各种资源和关系的集合。它包括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层面。知识共享的定义:员工个人的知识(显性和隐性)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被企业内其他成员共同分享,进而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财产。这个过程包含了个人与个人的知识交流,知识在个人,组织和网络内的循环流动过程。技术创新的定义: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工艺、原材料、市场和组织的创新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拥有专业知识的员工、管理系统的技能、技术系统及企业价值观。

二、社会网络、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维度的划分

社会网络维度的划分:Burt于1982年提出“关系-位置”网络分析模型:结合了分析的方法和分析的对象提出了位置分析和关系分析方法。它主要研究对象是:网络成员处于网络中的关系及其强度、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本文也采用关系位置法将社会网络分为网络结构、关系强度两个方面。网络结构包括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和网络的范围(尹享邑,2009;王霄云,2005)。关系强度具体包含了连接稳定性,互动频率和互惠性(Gr-naovetter,1990)。知识共享维度的划分:当前对知识共享的测量有两种常规方法,一种是倾向从知识存在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享程度来衡量知识共享的水平。第二种主要是从知识的传播形式,包括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提供来衡量知识共享的程度。本文选择第二种形式,即从知识的搜索和知识的转移两个方面考虑知识共享。技术创新的维度划分:通常情况下,国外学者用专利使用数量与专利的应用情况来衡量创新绩效。如David-son&Mcfetridge(1987)以技术取得的范围、速度来衡量创新能力。Hage-doom&Cloodt(2003)用R&D投入、申请和引用专利的数量和新产品数量来衡量创新绩效。国内学者张方华(2006)从创新效率这一角度考虑,用新产品开发速度、年创新产品数、创新产品的成功率、每年申请的专利数、新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这五个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本文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层面考虑。

三、社会网络、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主流方向主要从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两个方面来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从网络结构方面来看,主要从网络中心度,网络范围,网络密度来考察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企业如果在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越多,则企业在整个信息网络传输中占据的地位越有利,企业能够更多的了解技术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技术决策,所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就会占据较大的优势。Powell(1996)认为网络中心度的高低与企业和其他团体单位合作技术开发程度、市场信息的流动速度呈正相关,最终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另外,绝大本分研究(Bauxn,Calabrese&Silverman,2000;彭新敏,2009)认为,网络范围越大,意味着获得的关系资源越丰富,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方法获得知识,形成一种创新规模效应。在网络密度方面,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认为企业能与更多的组织成员产生联系则企业的网络密度会更大,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随着联结强度的增强,企业间的信任感提高,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互利,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从以上观点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网络的中心性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社会网络的范围与技术创新能力成正相关;社会网络的密度与技术创新能力成正相关。从网络关系方面来看,主要是通过研究关系强度、关系质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认为关系强度越强,越能加深与其他合作组织的情感和信任,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在技术创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网络关系强度包括网络各个节点之间交流的时长、感情的密切程度、认识程度和互惠性,网络的关系强度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彭新敏(2009)认为比较强的社会关系,有利于高质量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扩散,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比较强的社会关系是信任和互利的基础,可以规范合作伙伴行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社会网络关系的联结稳定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网络关系的互动频率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社会网络关系的互惠性性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网络和知识共享的关系

主要从网络结构与网络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网络中心性方面来看,根据前文涉及的结构洞理论,在较为松散的网络结构中,容易产生较多的结构洞。网络中处于“桥”的一方能够获得更新更广泛的信息,能够促进新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不断双向流动,进而能够促进网络内部的知识共享。中心性对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被很多人研究过,如Hansen(2002),Perry-Smith&Shaller(2003)等。一般认为,较高的网络中心性的个体往往在组织中有较高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可以支配其他的员工,促使他愿意知识共享。由于中心性较高的个人或团体具有核心的地位,其他成员或组织对其知识能否共享的期望也很大,中心性较高的个人或团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会努力实现与大家知识共享的愿望,最终促进了网络中的知识共享。例如Perry-Smith&Shaller团队中越是处于核心位置的个人就越能掌握越多资源,知识共享的效果也越明显。从网络密度来看,蔡铂、聂鸣认为密集的网络加深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方便了隐性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交流,促进信息和知识在企业之间的流动,有助于企业的知识共享。谢鸿明等(2009)认为,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团队获取外部知识,网络内部的知识交流也更充分。朱丽亚(2009)的研究表明,在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知识发送端的网络中心度促进知识的发送,网络密度促进接收端知识的接受,而网络范围可以促进接收端知识的吸收。从网络范围来看,Reagans认为随着网络范围的扩大,网络成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源,进而有了显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机会,促进知识共享。在社会网络中,作为网络一个节点的企业如果能够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就可以控制更多的相关资源,获取其他成员提供的知识和技术;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中心性较高的企业也会努力实现与大家知识共享的愿望,最终促进了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同时,企业不仅仅要与高校、科研院所、银行、中介组织建立联系,还要扩大与供应商、大型客户和其他企业的相互联系,尽可能的挖掘出潜在的关系,从而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得和分享渠道,促进网络成员的知识共享。因此网络的结构和知识共享有如下关系,社会网络的结构(中心性、网络范围、密度)与知识共享(知识搜索、知识转移)成正相关关系。从网络关系的角度来说,格兰诺维特将关系分为强弱两种,两种关系在知识的搜素和转移中作用相异。NooteBoom对美德两国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企业合作机制稳定性越高则网络成员之间有信任感越强,从高有利于知识共享。一些研究表明企业联系的稳定性、关系的互惠性和联系频率的增加可以使企业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增强彼此的互信,推动网络内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分享,增强知识共享的意愿。因此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之间存在下面的的关系,社会网络的关系(联结稳定性、互动频率、互惠性)与知识共享(知识搜索、知识转移)成正相关关系。

(三)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知识和经验,知识共享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减少学习中的各种障碍。Henson和Mors(2005)从知识共享的过程出发,将知识共享分为三个过程:是否共享的决策、知识转移和知识搜索。是否共享的决策就是决定是否向组织外部吸收新的知识;知识搜索是指组织内成员寻找所需要的知识的过程;知识转移当找到了所需要的创新知识后,把知识吸收整合为组织内部的知识同时应用于实践中。主流研究者普遍认为,知识的获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极端重要(如Yli-Renko,Antio&Sapienza,2001)。Yli-Renko(2001)认为与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得到知识,这些技术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够为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持(Yli-Renko,2001)。Wu&Tsai(2005)提出知识转移作为知识共享的重要方式,可以营造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氛围,有利于企业的学习。Tsai认为知识转移能提供给成员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显著刺激知识的再创造和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知识转移可以将新产品开发需要的知识转移给所需要的成员。知识共享可以帮助企业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发送者将知识流转移到技术创新的团队中,增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知识存量。在社会网络中,企业间的交流和企业内部的交流共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转换。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技术创新失误,增加知识存量,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网络关系方面,Inkpen和Tsang认为网络关系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企业可以更好的吸收和研发新技术,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研究也发现了知识共享在网络关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如余红剑研究新创企业时发现,新创型企业与合作组织之间的良好网络关系能够增进双方之间的知识共享意愿,提高企业的学习与整合应用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左惟和李丽研究酒店连锁企业时,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探讨了网络关系、认知维度与企业内部组织间知识共享对知识资本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在网络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中知识共享产生中介作用。网络结构方面,Ahuja发现网络成员的联系强度越大,知识在网络内部的扩散程度越大,网络成员越容易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了知识整合能力,促进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产出。Paruchuri认为企业在网络中心的位置可以改变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国内的李随成和高攀认为网络中心性与知识获取机会成正相关。位置中心较大的成员能够缩短知识搜寻和获得的时间,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从而促进了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陈伟和杨早立从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的视角探讨了网络的结构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互关系。因此得出如下结论:知识共享在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中有中介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社会网络的结构(包括网络中心性、网络范围、网络密度)与技术创新存在正面相关关系,且知识共享具有中介作用;社会网络的关系(包括联结稳定性、互动频率、互惠性)与技术创新存在正面相关关系,且知识共享具有中介作用。根据以上的结论,可以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网络结构方面:企业要占据更多的结构洞,使企业的网络中心性更高,具体来说就是提高企业知名度,与更多的企业合作,提供给其他企业更多帮助,充当网络中介的作用,保证本企业在网络成员中的威望和地位;网络关系方面:加强与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其他企业的联系的次数,保持较长久的联系,且相互交流时尽可能的提供安全可靠且对方所需要的信息,要促进网络成员建立互惠互利的交流环境,避免企业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现象。知识共享层面要建立知识共享网络,促进企业集体学习,增强企业的知识搜索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

作者:杨飞飞 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