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探索
时间:2022-06-20 03:02:15
导语: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节能减排能够促使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增长与资源以及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污染力度极其严重,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象,需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型,减少污染问题的出现。对此,需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降低资源、能源的使用力度,同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促使我国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
1.2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形势越来越严峻,致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对于石油、煤炭等燃料的使用量加大,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提升。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状,全人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不仅影响着粮食安全,同时还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甚至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此,实现节能减排极为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效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1.3节能减排是应对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实行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日益提升,加大了对重工业的重视程度,以至于能源消耗较为严重,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加,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同时加大对清洁、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力度,防止资源紧缺现象恶化,全面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科学发展。
2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强化法制化建设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保证制度不断健全,只有强化法制化建设,才能促使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当前,我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有了明确规定,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比如财政、投资、税收、市场准入等,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另外,《循环经济促进法》中还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明确关于减量化的具体要求、关于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同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2.2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为了促使循环经济得以发展,必须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不断调整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分工具体化、专业化,从而使社会效率大大提升。在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了解并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人们提供便利。同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实行有效的发展策略,促使产业得以升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另外,对于那些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的设备以及工艺技术需要及时淘汰与更新,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2.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还要适当的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传统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型。对于一些地区而言,由于经济较为落后,不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对此,在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通过将经济体制予以转变,实现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2.4加强教育,依靠全民参与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需要全体公民参与进来。首先,培养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用媒体开展宣传工作,使节能减排意识深入人心,其次,积极开展节能相关工程,比如节能改造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以此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进行。
2.5加强新能源开发,促进技术进步
通过加强新能源开发,促进技术进步,促使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开发新能源方面,需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比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这些能源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属于清洁型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还要对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研发新能源的使用模式,促使产业实现持续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对其重要性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转变发展思路,实施有效的发展手段,提升技术力量,从而全面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海云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经信局节能办
参考文献:
[1]刘玉.基于循环经济的天津冶金企业节能减排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刘鑫.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李娜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4]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韩珺.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解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173-176.
- 上一篇: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措施
- 下一篇: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