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的实施
时间:2022-06-06 08:38:08
导语: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的实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取得了较大进展,当前,我国建筑排水设计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建筑排水工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建筑的排水管道衔接处存在漏水现象,为建筑的使用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排水系统的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建筑排水管道的实际问题,在排水管道的设计中没有根据排水管道所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排水管道的设计,使得排水管道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破坏。还有的排水管道的设计者对排水管道施工原材料的设计不够科学,没有将适合排水管道建设的原材料选择到排水管道施工方案中,使得排水管道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很容易出现管道衔接处渗水的现象。建筑排水管道的主体结构大多在建筑墙体内部,一旦发生渗漏,难以进行修缮,因此,建筑排水管道的设计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在施工前做好科学的设计,将给建筑的使用者造成巨大的麻烦。
1.2给水系统的设计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技术系统的供水压力往往超出了建筑所需的供水压力,这使得建筑给水系统消耗了大量电力资源,供水压力过大很容易造成集水管道因不堪压力而导致渗漏,而我国很多建筑在建设时,人们还不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在建筑积水系统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很多建筑的给水系统管道使用的是质量较差的材质,一旦给水系统管道出现渗漏,将会有大量的水资源被白白消耗。
2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理念的实施
2.1科学设置建筑给水压力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前,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团队的工作人员要对建筑给排水管道的具体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建筑给排水管道所处的具体环境,对容易造成破坏的给排水管道,在设置供水压力时,要采取较为保守的方案。首先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者要参考世界先进国家的给排水系统压力数据,对我国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供水压力进行设置,使供水压力在保证将水资源充分供给建筑使用者的情况下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造成供水管道的渗漏,保证水资源的节约。在排水系统方面,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者要对排水管道进行压力试验,在建筑排水管道的入口处设置减压阀,保证建筑排水的压力不会对建筑排水管道造成较大冲击,保证建筑排水管道的压力在可承受范围内。
2.2选择新型能源和热水加工设备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建筑都应经采用了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高科技器械可以充分吸收太阳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水资源进行加热,这种新型加热方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电力资源也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要充分后考虑新型能源的使用,为太阳能热水器等具有节能减排效用的设备预留充足的空间,在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在气候非常寒冷的地区,要进行必要的防冻处置,避免严寒气候对新型能源设备的破坏。新型能源设备的使用者要对新型能源设备的具体原理具备一定认识,例如太阳能热水器的换热器会使热水的流通速度大幅度下降,热水会因为储存的管道中而损失较大的热量,新型能源的使用者要充分认识到太阳能热水器的这一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供水压力的因素,合理调节水流速度,更大程度上节约热水资源。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者要对建筑使用者的用水习惯进行了解,如果建筑使用者习惯在较为分散的区域使用热水,设计者要在更加多少地区设置水资源加热装置,避免热水资源在很长的管道中造成热量损耗,保证热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3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纳的水资源节约方式,将建筑物内已经使用过的水资源再次利用,已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在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建筑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需要,为水资源循环利用设备预留充足的空间,例如,洗菜洗衣的污水可以用来冲厕所,因此在建筑内部卫生局的给排水管道设计中,要为收集洗菜洗衣污水的水箱预留位置,建筑给排水管道要尽可能绕过水箱的位置,给水箱极其配套设施预留较大的空间,为水箱的安装者和水箱的使用者提供方便。据国家权威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引进新型水资源循环系统,可以节约商业区四分之三的水资源,可以节约居民区三分之一的水资源,因此,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对国家的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建筑给排水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日益稀缺的自然环境资源,都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节能减排事业,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节约,对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刚 单位:沈阳华新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上一篇: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 下一篇: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优化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