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思考

时间:2022-03-16 10:40:48

导语: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思考

1.前言

工业革命的爆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将低效的传统手工业转变为更加快捷高效的机械化、批量化方式,这一突变使各行业、各工种得到了细分和进步,但也由于分工的细化导致了设计与生产相分离,也进一步加剧了实际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不断升级让人们逐渐意识到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设计在计划、协调、管理上的重要性[1-2]。由此,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工业与艺术的结合成为必然,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成立即标志着工业设计作为一门新学科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的兴起[3-4]。工业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而出现,其设计的最终目的和本质在人而不在产品本身[5]。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使得人们很快意识到未来市场将由设计所主导,而工业设计也将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很快将工业设计教育视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借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领域教育的投入。对中国而言,是从20世纪才开始起步,先是在艺术院校以产品设计或外观设计的方式得到呈现和发展,之后随着社会发展得以延伸至理工院校。显然,艺术院校与理工院校在培养思维、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各有所长。国内该学科是在工艺美术中演变出来的,所以在师资配备和教学理念上难以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而更倾向于艺术化。为了改善教学质量,近些年,许多院校在与国外优秀设计院校的交流中获得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工业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其需要学科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渗透,然而无法在教学内容上得以完美实现,学生发展空间受到抑制;第二,现存的技能训练方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符合市场变化的需求;第三,人类的需求和认知在不断变化,而市场需要迎合人们的变化,缺乏引领与创新作用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6-7]。我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工业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为中心。

2.探索实践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指导思想,结合我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主要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一办学理念。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立的工业设计系企图通过一个不断改进的改革实践,形成一个新型的“3位一体”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其课堂、竞赛、企业都将基于工作室的环境下,其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出色的动手能力,以及富有创造性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2.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培养方案的构架分五个课程群:人格与素养课程群;表达与理解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专业服务课程群;研究与探讨课程群,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工业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别及兴趣,在主要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设置“个人课程套餐”。(2)开展通识教育。为了加强工科类学生对艺术上的修养,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要求学生完成对相关艺术与文化方面规定学分的选修。2.2改革实践环节。将教学、实践、科技竞赛三者结合形成一套可靠的培养体系,并通过这个培养体系实现我们的实践教学的改革。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1)在工业设计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实践环节,使课堂不再乏味,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2)构造一个“工作室”将课堂实践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使多元化的环境不断促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其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更加灵活多变的训练模式,工业设计也结合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分别鼓励和帮扶工业设计的学生设立了以平面设计、制作为主的工作室,通过老师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极早将教学与实战相结合。(3)通过更新实践教学模式,增设与当下更贴近的设计实验项目,通过模型制作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开展和鼓励学生到实地工厂、企业、农村等进行学习,同时建立一个实践单位、教师、实践作品或内容为一体的考核机制。(4)创建新媒体网络课堂,更好的将网络资源与传统的纸质教材、事物教具等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构架。此外,从大一新生开始每年引导学生参与“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和省级比赛,构建“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平台,学科竞赛过程中体现出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继续对该专业的教育方式的探索。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指导教师和年轻教师参与学科竞赛的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了学习成果,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了最终的目的有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3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了适应当下激烈的竞争就业环境,我们在不断探索中总结了5条措施用以改善学生的就业能力。(1)不断保持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与社会、企业的沟通交流学习;(2)建立“工业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良好设计实践环境;(3)加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力度,双方形成开放式的办学模式;(4)严格管理好每一个社会实践中环节;(5)引入当前社会和企业在工业设计领域最关心的课题,让学生形成多个研究小组围绕该课题展开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如何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课程体系改革。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为小班授课,课堂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多元化。在培养方案中增大实践环节的比例,考虑招收对象的特殊性,增设大量的素描、摄影等实践环节。常规教学与认证培训互为补充,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均安排在大四的最后学期,然后由于学生因为要找工作、或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培训等原因,毕业设计的质量较难保证。因此,每年从大二、大三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占总人数35%左右),主要以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教师团队由3~5人组成,学生团队由8~10人组成。教师团队都是由在科研上较有建树,科研项目多,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教师先把任务提交给学生,让学习、讨论、实践完成设计任务,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在此期间学生还参与产品造型设计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各级重要比赛。

3.小结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于2013年恢复招生,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始终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搭建理论与实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教学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将始终落实到整个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一条主线: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着重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强调作为交叉学科的工业设计必须做到人文、艺术、技术的交融。(2)一个中心:坚持将产品设计作为中心,需要注重结构、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支持课程的合理安排,不断拓展视野兼顾其他相关的设计领域。(3)二个更新:在教学内容中必须体现出理论的更新和实践的更新,新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需突出时代的特点和学科的发展,实践上突出专业素养能力的培养。(4)四个结合:课内外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专业内容的教学与普通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16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7(4):30-36.

[2]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3):66-72.

[3]张雷生.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现状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3):30-40.

[4]宋芳,高树仁.后现代学校行政伦理的思想谱系与实践逻辑[J].教育评论,2017(3):3-6.

[5]徐高明.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内涵、动因及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7(1):38-43.

[6]刘海燕.向“学习范式”转型:本科教育的整体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48-54.

[7]余大品.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现状研究与思考———以《中国大学教学》为例[J].中国编辑,2017(85):36-39.

作者:邓星桥 张婉茂 何少妮 任了行 唐莉娟 刘斯俊 单位: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