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浅析

时间:2022-03-02 09:52:31

导语: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浅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浅析

1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所处的设计教学环境中,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与之有很大的出入,我们更倾向于把工业设计称为产品设计,在这个观念下,我国高校,尤其对于最近才把工业设计纳入专业教育的院校来说,更侧重于产品形态、外观方面的形式设计。这样就导致在形式设计观念的影响下,将设计看成是对产品所有属性的装饰和美化,这种对对象认知的局限就使得设计的目的发生了偏差。市场的竞争关系,设计与产品效益和利润之间的关联性被弱化了。这样产生的影响就是设计被认为是技术和生产的附庸,增加商品效益的因素大都与技术和成本有关,这样企业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产生这种局面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观念受艺术设计的影响比较大,没有结合工业设计的观念开展教育,再加上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只强调改变设计风格样式的技巧。将文化附加给设计,突出强调文化元素的形式。设计过程也大都与实际生产脱节。这种循环使得从教师到学生的培养都遵循同一模式,即从学校到学校,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设计师不会从产品到商品的观念去考虑设计,也不会用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去思考产品的发展前途。大多的设计都是设计师在自我的“世界”中独自欣赏,偏离市场规律。反过来设计对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会削弱,这样社会对于设计的需要也就显得不是很迫切。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所涉及的基础学科非常复杂。而在我的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期间,对实际项目成品生产涉及的实践经验基本上是零的接触,设计与技术不能很好地配套,也就无法提供完善的设计服务。教学与实际生产项目的脱节,导致教育理论不能指导与帮助生产,使得教育的目的失去意义,这就造成了学生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还必须在实践中重新摸索与学习。这样使得教育的目的与效率大大打了折扣。

2设计教育要回归实践

设计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工业设计的发展与经济、技术的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要实现设计与经济、技术之间的良性循环,设计的价值就应该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体现出来,设计是一种手段,是产品每个因素连接的途径,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越多,设计结果的价值就会越大,造型、颜色是我们接触设计最直观的感受,但它们绝不是设计的主体。工业设计的艺术情结往往使得设计教学重视形式的美观,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的存在。产品设计的目的是生产商品化,商品审美的主体是社会,是消费者。社会需要的是能为人们提供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产品,企业需要的则是这些产品的商品化,商品化程度也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变成商品的过程才是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只有美观的形式,对生产技术的忽视,这样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真正的工业设计师应该是了解所做设计的生产流程的。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的设计教育,应该是一种产学结合的理论加实践模式,在学校学习有关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应该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对设计的对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多方位的对工业设计进行了解,这样作出的设计就会使各个因素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化的体现设计的价值,这种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过程,是现在这种教育模式难以解决的。要使学生具备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发展与改变,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它是基础教学与实际生产练习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与企业相结合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让学生在老师与企业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与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每个阶段对于设计的不同要求,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目的。陈文龙先生把产品设计开发归纳为三个阶段:问题概念化、概念视觉化、设计产品化。这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目前的教育模式把主要侧重点放在了问题概念化和概念视觉化这个两个方面,而设计的商品化才是工业设计追求的最终目的,其他两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现在大多数高校中对于问题概念化和概念视觉化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积累的目的是融会贯通。设计的视觉化只是产品开发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已经大大提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设计的本质往往被我们的快速浏览与信息的时刻变化所隐藏了,企业把这种感官信息看成了设计的本质,造型设计被企业看成了是工业发展的救世主,最主要的生产制造反而被弱化了。这就在设计师与生产制造人员、决策人员之间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围墙,这也是设计商品化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的矛盾。设计的具体化是设计师的主要任务,设计美感是设计的一部分,这种美感其实应该是一种大众的美感,不是设计师自己的美感,同样设计过程也不是一个人能设计的,要经过市场调查、设计原样的探讨、模具的开发制作等过程,由于每个阶段之间的关联性,设计的结果能否被工程人员所应用,对于实践的诸多因素有没有考虑其中,设计是否对于生产有指导意义,对设计师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是我们的教育需要解决的。对设计师而言,设计的商品化是他们的最主要目的,日本国际设计中心总经理林一雄曾说过一句话“:卖不出去的产品不能成为工业设计。”只有了解设计的过程与需要,明确设计的目的,了解商品化的过程,才能达到设计过程与生产需要的统一,使设计的价值体现出来,使刚从校门中走出的设计师尽快适应设计的需求,适应社会。要促进由学校到企业的教学模式尽快形成,也需要社会的重视,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3结语

信息化的今天,一些事物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工业设计也是如此。工业设计的教育改革是教育适应变化的现实需要。与重视实践能力的高职高专相比,系统的观念教育是本科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而工业设计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两种教育要求的综合体现。面对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的设计的全球化国际化趋势,设计教育也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检验设计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学校是培养设计师的摇篮,肩负着向社会提供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自觉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以推动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这是当前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者:梁健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机电工程系工业设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