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点检定修分析
时间:2022-12-19 11:18:54
导语:工业企业点检定修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点检定修在工业企业是设备维修管理领域的延伸。不仅使维修结构清晰、职责明确、执行力强,也为加强设备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提供了有效保证。由于提升了维修职责与权限,使企业的生产与设备维修管理向扁平型企业管理模式发展,为企业管理机制的高效及管理响应的快速等,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工业企业;点检定修;意义与作用;工作效率
点检定修是根据预防性检修原则和设备点检结果,通过结合设备状态评估和适度预知性检修原则,可以确定设备检修内容、检修周期和检修工期,它是一种科学的检修策略和检修方式。在与状态检修与优化检修结合后,既可全过程对设备进行动态管理,有效防止设备的过维修和欠维修,提高设备可靠性,又可以减少和降低维修费用和维修工作量。在该体制中,点检人员处于设备管理核心地位,是设备管理的责任主体。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管理活动,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确保设备的可靠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冶金行业引入这一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国情与企业具体环境,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设备点检定修模式。目前以点检定修制的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把握好点检定修模式的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基于不同的企业状况、不同阶段及期望目标,维修队伍的组织构成等都会有所不同。职能划分是基于点检专业机构的设置基础之上,所以应立足与企业预定的职能进行规划和实施。(1)确立设备管理责任主体。引用点检定修管理方式,第一要点在于落实具体设备的管理责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明,管理是“盯”出来的。因而要管好设备,只有对具体设备进行分解管理,确立具体管理责任主体,就需要去落实这个“盯”的责任。只有这样设备才会有人去“盯”,而管理设备的责任者及工作业绩才有可能被“盯”上。(2)加强计划检修,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检修费用。通过采用科学方法找出设备异常状态和缺陷,及时发现隐患和采取对策,既利于把握设备状态,又可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极大提升检修计划的实施性和工作效率。又能以设备状态的把握为维修管理基础,真正体现出“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思想。(3)推动标准化、提升信息化。通过对点检管理工作的合理管控、作业结果的准确记录与总结分析等,一方面使得计划的规范化、操作的标准化等实现了有据可依。点检管理由于管理内容的精细,管理环节的多样性等,管理对基础信息归集与统计分析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使得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为物资采购、使用与检修费用预算的执行、统计等管理工作,提供实时的数据信息。(4)建设高素质的设备管理队伍。通过点检定修模式的实施,可以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强、懂管理、有责任的设备管理队伍,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独具的,是其能力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人文因素在内的一种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1991年,格兰特提出评价企业核心能力的4个判据:占用性、耐久性、转移性、复制性。占用性,是指企业内部某些战略资源不能归企业所有,而被某些个体据为己有的占有程度;耐久性,是指企业战略资产作为利润源的持久程度;转移性,是指企业核心能力和资源被买卖的难易程度;复制性,是企业核心能力和资源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难易程度。
2推行设备点检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改变
点检定修实际上是工业企业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提升与延伸,实质是将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在企业设备维修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职责明确、执行力强。可以一改以往设备管理中责任主体不具体、不清晰、不到位的情形,为加强设备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提供了可靠基础。同时由于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的提升,使企业的生产与设备维修管理向扁平型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发展,为企业管理机制的高效、管理响应的快速等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1)改变了传统的工作结构和业务流程。因为工业企业作为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采购和使用方,对物质资料的耐久性、转移性、复制性劣势等的关注度都较高。随着科技进步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硬件造成的市场竞争劣势也越来越明显,设备的相对性能劣化也越迅速。在这个特殊的市场与生产链里,它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深植于企业的人文资源、人文过程及其团队方法,存在于人才资源、企业文化与管理体系中。只有建立自身优秀的生产管理和组织体系,培养大量的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技术资源与人文过程的高度和谐,在强化信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使企业员工个体的独立占用性最低化,企业的市场竞争性资源继承性高,突出信息的共享度和可追溯性,竞争要素的转移性和复制性低,才能使企业在获得持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使工作结构和业务流程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使员工技能得到快速发展。员工技能从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从技术型提升为技术、管理复合型,以适应设备可靠性管理与企业低成本运营的需求。推行设备点检管理后可以看到,在设备点检制管理模式下,既实现了设备管理组织的专业化,工作的制度化,方法与内容的标准化,过程规范化,结果信息化,分析成果效益化;也可为企业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3推行点检定修管理的基本要素
为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按照设备技术水平、设备结构和发展趋势,推行点检定修管理模式,既能消除设备缺陷,提高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可用率,也可结合检修过程进行不断优化。(1)顶层设计。企业决策层必须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细致设计,并从上而下建立实施的理念和信心,这是实施具体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有极强的推动力投入到整项工作中去。(2)树立协作精神。企业所有部门、员工的协作精神是形成良好团队、共同促进、共同推进的思想基础;对企业需要形成设备运、修、管一体化的管理理念。(3)提高工作技能。不管是操作工,维修工还是设备工程师,都要努力提高工作技能,因为没有好的工作技能,全员参与将徒具形式,形存而神离。(4)培养核心力量形成经济、技术管理的复合能力。实施点检定修,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设备点检人员,并通过他们职能的发挥,来实现和展开技术服务与经济管理等工作。(5)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工作环境要从人际环境和操作环境两方面考虑。通过合理的机构调整和制度建设,建立和谐温馨的内部管理环境;通过5S(Seiri,Seiton,Seiso,Seiketsu,Shitsuke,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活动,改善员工现场操作环境,一方面提高工作环境的舒心度,提升现场工作兴趣及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设备事故发生。
4推行过程中需要防止的误区
任何管理理论都是基于实践,并对实践行为加以提炼与提升的结果,因而当宏观管理模式加以推广时,一定要体现本土化、微观化、实用性与成效性。对于重形式轻效用、赶时髦轻业绩,不经深入研究、细致分析,不结合企业本身实际环境与切实需求,草率引用的情形,往往会导致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并可能毁坏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与人际环境。(1)不研究自身资源与环境,照搬照抄带来的是效率低下。每一个企业的地域文化、人员配置都不尽相同,因而体现出的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新管理模式可调用的资源结构等也都各有差异。这一个性,导致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对组织构架设置时要合乎自身的特点,以利于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及管理效率最佳。避免由于不当的机构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工作扯皮和效率低下等。(2)定位不当带来的思想冲击。实施点检定修,必将对原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岗位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新管理模式的推行。调整引起的内部资源配置与人际环境改变,必将需要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加以适应,这一现象在老企业内推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力尤为明显。这里特别要关注点检员、检修人员在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定位,明确仅仅是工作岗位的不同,不存他们在企业中地位的差异。避免使用点检员是“设备主人”等权属关系的称谓或概念,这必将引起检修和其他岗位员工对企业责任认同的怀疑,避免对点检定修实施的成效造成较大冲击。(3)工作安排不当带来的顾此失彼。点检定修管理的推行,必将需要对岗位、人员、工作进行调整与编配,合理的工作范围界定与合理的工作量确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工作安排中既要突出岗位重点,又要合理人员的负荷。这就需要合理编配日常点检、专业点检、精密点检的工作范畴与工作负荷。避免专业点检人员过于围绕现场转而忽略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深入分析与计划优化等工作。要把握数据是为设备状态分析与优化检修策略服务的,避免围着数据采集转的怪现象,可以通过合理分工来加以改善。(4)职、权不对称带来的责任转移。点检定修模式,一定程度上在于专业点检人员对于设备管控权力的放大,体现设备管理是企业的重点。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要以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为中心,其他部门与设备管理部门之间积极配合,以稳定的生产运营为基础,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业绩。如果责权不明,一方面点检员承担着设备管理责任主体,而另一方面他们的正确抉择又得不到重视,到头来还需要承担工作的不良后果,发生他人的工作过失转稼至点检员身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点检定修包含的内容是设备点检和设备定修。设备点检是基础,设备定修是以点检工作对设备状态把握为支撑的维修管理模式。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定修内涵已不同于人们传统的计划检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建立在点检基础上的优化检修,内涵已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5结束语
实践证明,实施点检定修是工业企业较好的设备维修方式。将计划预修理制和以点检制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制相结合后,不仅使维修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效率更高,也使执行主体的职责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为检修策划提供更为科学的优化依据,科学调整大、小修实施项目和修理时机,在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达到优化检修模型,平衡各方面工作量,从根本上消除设备缺陷,提高设备技术性能和可用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目的。
作者:王永周 单位: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 上一篇: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研究
- 下一篇: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