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论文:青海工业转型的途径思索

时间:2022-02-21 04:25:16

导语:工业转型论文:青海工业转型的途径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转型论文:青海工业转型的途径思索

本文作者:温浩工作单位:青海省投资集团公司

工业转型的内涵和条件

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具体讲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包括: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特征:即产业高附加值化,产业高技术化,产业高集约化,产业高加工度化。从产业基础看转型升级青海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化工、有色金属、钢铁、装备制造、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及轻工建材等产业规模。虽然产业规模还很小,基础也很薄弱,但仍然为今后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从资源和环境容量看:长期以来依靠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成本的工业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通过依托现有产业和二次资源化,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集聚,发展下游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现代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从政策环境看:一是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支持藏区发展政策的落实,国家将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和产业准入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将为工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支持。二是东部地区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产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有利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国家已经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青海发挥比较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和突破口

扩大基础产业规模,完善和优化产业基础2011年,在西部12省区中,青海经济总量仅排在西藏之前,居第十一位;GDP增速13.5%,居第七位。要在“十二五”末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靠这样的发展速度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扩大经济规模,是日益紧迫的任务。所以,省委省政府在“四个发展”中,把“跨越发展”放在第一个,因而,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和优化产业基础,就成为工业发展中最重大、最急迫的任务。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将达9000亿元,其中全部工业投资5000亿元。在5000亿元工业投资中,能源建设投资1500亿元,一般性工业投资(采掘业和制造业)3500亿元,占全省投资任务的38.9%,与东部地区相比,我们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相对比较小,这是由于我们的产业规模小,而且经过近年来严格项目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因此,在国家强调把发展速度压下来的大趋势下,立足青海实际,继续强调发展,靠增量投入来扩大产业规模,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基础上,确定努力实现“好中求快”的目标。总之,青海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依靠增量投入来扩大产业规模,依靠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投资结构,一是优化投资的方向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化,把更多的投资投向产业链延伸项目、产业链节点项目、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二是优化投资来源结构。就是进一步拓宽投资的来源渠道,由单纯的投资商投资、银行贷款、政府给予补助改为更多地以项目为依托,依靠资本市场来融资,更多地利用民间资本、金融资本、上市、基金、债券、金融租赁、信托、股权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来筹集建设资金。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企业一是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发挥人才、技术、资金、品牌等优势,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企业资本市场运作能力和水平。二是鼓励企业按照产业上下游关系,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开发的集约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三是加快引进优强企业。以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为依托,引进中央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大企业及战略投资者,引进优良资本和先进技术、人才,扩大企业和基础产业规模,加快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四是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壮大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一是用好用活国家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为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以产业配套协作为切入点,促进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专业型、服务型的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中小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四是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配套协作能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一是抓好重点领域用能管理。突出抓好化工、冶金等高载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完善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耗能设备在线监测、能源审计、合同能源管理等机制,提高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二是推进节能技术改造。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提高企业的节能水平。三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通过对工业废弃物的二次资源化,拓宽资源综合利用的领域。四是加强项目用能源头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加强合理用能的审核工作。五是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如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和奖惩制度等)。六是继续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青海省产业发展需要,对过度消耗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同时,按照产业发展重点,制定严格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坚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领域紧紧把握低碳、循环、生态、绿色的发展方向,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全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产业:扩大单晶硅、多晶硅生产规模,带动和构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的光伏产业链;抓好风能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开发大型风电机组,培育风能产业链;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推进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新材料产业:以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要方向,致力发展若干具有快速成长性的产业群,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盐湖化工产业: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大力发展盐湖综合利用和梯级开发,重点开发钾、钠、镁、氯、锂、硼、锶等盐湖资源系列产品,拓展盐湖化工产业群和产业链,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及钾盐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加快开发省内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强铝、镁、铜、铅、锌、镍等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配套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有色金属合金、管棒材、板带箔材、型材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加快黄金等贵金属开发,提升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煤化工产业:充分利用省内外煤炭资源,以煤炭清洁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煤化能源下游产品,积极推进煤制烯烃项目,建设大型焦炭生产基地和以煤化、能源、盐化、冶金相结合为特色的新型煤化产业基地。轻工纺织业:以优质矿泉水、沙棘、农畜产品开发等为重点,加快发展饮料和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加快特色纺织产业实现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集群化,建成集研发、加工、展销和原辅材料交易为一体的国际毛纺生产经营集散地。生物产业: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气候冷凉、资源丰富和无污染的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化制品、动植物种植利用产业和生态产品,构筑有鲜明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体系以及形成以特色生物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打造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三大生态品牌,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探索生态保护建设协调推进的路子。

工业转型升级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要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之上,就不能再走资源能源消耗型的粗放发展的老路,必须注重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和末端发展,就可以使同样多的资源实现多次增值,累加增值。注重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在青海,发展循环经济决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要做的事。青海的资源特点、自然和区位条件,以及青海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都要求我们在工业发展中必须注重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必须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而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注重产业协作和产业配套在以园区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区内外,就必须有与园区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协作产业或企业,为园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或服务,否则主导产业也不可能顺利发展。这种协作企业或配套企业通常产品品种比较多、但每一种的批量比较小,因而适合中小企业来做。通过发展协作产业和配套产业,不但能够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还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劳动力就业,更好地促进主导产业发展。注重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和人才是关键。青海省科研力量薄弱,高层次人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差。绝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无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就需要借助社会科技资源,就是“产学研”合作。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人员、资本和技术等多方面合作的“双赢”、“多赢”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使企业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达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