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22:4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业发展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文
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经济结构分布不均衡,所以各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总量规模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总量规模位居前列的省区,大致呈两种发展模式。一是资源开发型。主要是河南、江西、云南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支柱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促进了产业发展;二是沿海加工型。主要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缺乏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省区,由于紧邻消费市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总量规模也位居国内前列。截至2007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区分别是:江苏(1910.1亿元)、河南(1745.8亿元)、山东(1597.7亿元)、广东(1576.6亿元)、浙江(1416.1亿元)、江西(1343.5亿元)、云南(1101.4亿元)、湖南(970.7亿元)、甘肃(799.3亿元)和内蒙古(750.0亿元)。然而通过对其中部分省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态势的分析,就可以探索出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浙江继续稳定发展尽管市场波动起伏,但浙江的有色金属工业继续稳定发展。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185.4亿元,主营业务收人为1389.3亿元,利润总额为41.9亿元,利税总额为68.7亿元,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铜加工的竞争优势比较突出。全省现有铜加工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余家,产能和产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多,是浙江省有色金属工业的支柱。主要特点有:一是总量规模大,产品种类较为齐全;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并呈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三是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经济结构较为合理。现有企业以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为主;四是一批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行业龙头雏形初步显现;
五是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浙江省现已经形成了电解铝及合金生产、铝材加工、再生回收等相对齐全的铝工业体系。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均居全国前列。浙江具有发展铝工业的良好产业环境,与铝工业密切相关的轻工、机械、房地产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浙江的汽车、摩托车及自行车配件、
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品生产规模大,需要为其提供高质量的铝锭及铝合金做原料。浙江铝制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对铝板带片产品的需求量大。其金属家具类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需要大量型材、管、棒等铝合金材料。房地产业需要铝合金门窗、装饰材、铝塑板、铝塑管等建筑型材和铝箔等产品。相关产业为浙江省发展铝工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大都市工业发展论文
一、几个关于工业的错误观点及回应
(一)工业等同于技术落后?
产业发展一般经历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到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发达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也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给有些人造成第二产业落后于第三产业的印象。但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然是研发活动最集中、创新最为活跃、生产率提高最快的部门。以美国为例,制造企业的R&D占到美国产业R&D的70%,雇用了63%的国内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且制造业平均每小时报酬比服务行业高22%;高技术工人平均能比其他领域工人多挣50%-100%,强大的制造业对于美国保持在知识生产和创新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必不可少(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President’sCouncilofAdvisors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1)。根据Jorgenson等(2005)对美国1980-2000年经济增长源泉的一项研究,在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快的产业基本上都是工业部门,贸易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于1%,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仅略有提高,而通信、其他私人服务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负增长。与大多数服务行业相比,新兴工业有三个优势:第一,这些行业的生产率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大都市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北京为例改进而迅速提高;第二,这些行业从技术角度来讲是最具活力的领域,一方面同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相联系,另一方面则同多媒体、设计、数字娱乐、医疗等发展最为迅速的服务业相联系;第三,这些行业对就业的贡献大于服务业。纽约、伦敦和芝加哥等国际大都市就因为逐渐降低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而错过了从一系列新兴产业中获益的机会(沙希德·优素福和锅岛郁,2012)。因此,我们不能一概地将工业等同于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在工业中也存在一些研发强度很高、技术水平很先进的部门。与发展软件、互联网等高技术服务业一样,发展高技术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也同样能符合北京的定位,同样能够发挥利用北京研发资源集中和人才丰富的优势。
(二)工业等同于占地多?
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业就是工厂、厂房,就是大进大出。由于占地大,在北京这种土地供应紧张的城市不适合发展工业。但事实上,工业并不必然意味着占地多,工业的“去工厂化”已经在发达国家发生,在我国的大都市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发达国家工业比重的下降与其说是“去工业化”,还不如说是“去工厂化”。尽管发达国家的工业和制造业比重在下降,但是其规模却在不断增长,中国仅仅是在2010年以来才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国家不是工业在消失,而是工厂在减少。一般而言,价值链各环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最优区位。例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活动通常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首创精神的科技人员,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良好的信息交流传递环境,以及获取资金的便利途径等;而生产技术比较稳定的产品加工装配环节则主要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低成本的生产场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具有的要素禀赋不同,因此其区位优势主要表现为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将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运输、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本的快速下降,价值链的垂直分解过程加快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发达国家将价值链的加工组装环节离岸外包(OffshoreOutsourcing)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将“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保留在国内,呈现出“去工厂化”的趋势。例如,尽管美国加州是世界IT产业的制高点,但是加州的电子产品制造基本上都是在美国本土之外完成的。随着以数字化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与新型材料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TheEconomist,2012),“创客运动”方兴未艾,制造业本身将像互联网一样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化,利用3D打印等功能强大的数字桌面制造工具,潜在创业者和发明家能够不仰仗大公司而自己动手完成产品的制造(安德森,2013),生产活动的去中心(工厂)化将进一步深入,借助3D打印机等工具,办公室、家都可以成为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土地稀缺的地区发展工业仍然是可能的,只是适合城市的工业是工业产业链的非工厂化环节而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非工厂化的工业环节的附加价值往往更高,因此发展这样的工业,不但能够占用更少的土地,而且能够具有更好的效益。例如,苹果公司虽然在美国没有工厂,但它是世界利润最高的电子制造企业②。据美国加州大学和雪城大学三位教授合写的论文《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路利润》一文分析,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自己独占58.5%的利润,原物料供应国占21.9%,屏幕、电子元件等主要供应商分得4.7%的利润,而中国大陆劳工只能从中拿到1.8%的利润。从发达国家特别是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的产业发展历程看,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按照产业链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重新布局,将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大规模生产活动向大都市区外围或其他地区转移,而把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和销售中心留在市中心。在广东成本快速上涨和“腾笼换鸟”政策的推动下,深圳的服装企业通过把大部分订单外包而将样板间、工作室和小批量生产的车间留在本地,反而在工厂雇佣工人锐减的同时实现了订单的增加(张焕等,2013)。北京也完全可以“把制造做虚”,重点发展总部、研发设计、营销等土地需求少、环境污染小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充分利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河北等地区的加工制造优势来发展壮大北京的工业。事实上,北京本地企业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小米手机采取轻资产运作模式,操作系统利用安卓来开发,硬件设备全球采购,生产加工组装等生产模块委托给第三方代工,从2010年4月成立到2012年底的两年多时间就创造了全年手机出货量719万台,销售收入126亿元的奇迹。以乐视为代表的北京软件和互联网企业也开始以轻资产、委托代工的模式推动北京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
二、工业发展对于大都市的意义
乡村工业发展制度分析论文
摘要:笔者旨在分析中国乡村工业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关联性,以增强对制度变迁因素重要性的认识。文章回顾了中国乡村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分析了廉价劳动力资源、农业剩余积累和市场环境等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制度变迁对中国乡村工业增长与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为中国乡村工业化乃至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可选择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乡村工业,农业剩余
一、乡村工业发展的奇迹
当今中国的乡村工业是由无数的乡镇、村组、农民联户或农户个体所兴办的乡村企业组成的。它的前身是1984年以前体制下的社队企业,随着体制的解体和家庭经营体制的确立,社队企业相应更名为乡镇企业。尽管经过20几年的演变,乡镇企业中已经很少有真正属于乡镇一级政府所有的企业,其中90%以上实为农村分布在村组以下的个体工商业户或私营企业,但人们还是将其约定俗成称之为“乡镇企业”,其实称之为“乡村企业”更为贴切。中国的乡村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猛发展是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工业化特殊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农业在经济中的份额逐渐被工业替代,社会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工业化这一历史过程需要有大多数国民的参与。然而回溯历史,从20世纪50-80年代,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及其内生的城乡二元体制,衍生出城乡户籍壁垒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却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隔离在工业化进程之外。一方面,政府将手中掌握的大部分资源有计划地集中配置在大中城市以建立城市工业体系,并由此促进了大中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农业发展不仅得不到外部支持,反而成为被动为城市工业提供农业剩余的部门,由此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缓和农业的衰退,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种制度安排虽然促进了中国工业体系和城市现代经济部门的形成,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在总体上的提升,但却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和刚性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构成了中国持续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瓶颈。令世人包括农民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是,乡村工业在近二十几年的迅猛崛起,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使中国农民找到了一条参与工业化的现实途径,这一以成千上万农民为主体所做出的自发的制度改变,被人们誉为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壮举。
第一,从数量增长方面看,乡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国家税收增长的主要力量。统计资料表明,从1978—1997年这段时间里,乡村企业的数量从150万户增加到2020万户。乡村企业创造的产值在整个农村总产值中的比重则上升的更为迅速,1978年乡村企业创造的产值仅占农村总产值的24%,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了79%。1978年乡村企业产值只占国内工业部门总产值的9%,大约20年后,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58%。乡村企业的总产值从1000亿元上升到10000亿元人民币仅用了7年时间,而全国社会总产值从1000亿元上升到10000亿元人民币却经历了31年时间。1985-1990年,第二和第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量为7090.9亿元,其中乡村企业提供的增量为2134.4亿元,其贡献率为30.1%,而1990—1994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2051.1亿元和11864.4亿元,乡村企业的贡献率则提高到53.8%。从增长的贡献率及变动的态势中可以看出,乡村工业以惊人的增长速度不仅成为农业社会总产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份额继续提高的态势,而且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乡村工业发展的贡献还表现在它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增量的主要来源。1985—1990年,国家税收净增773.2亿元,其中乡村企业净增166.9亿元,占全国税收净增的21.6%;1990—1994年,国家税收净增2042.1亿元,其中乡村企业净增803.59亿元,占全国税收净增的39.4%。事实上,乡村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上缴给国家的直接税收上,它还是中国制度外非规范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具典型调查表明,各种筹资、摊派、收费、捐款等名目繁多的制度外财政收入,约1/3--2/3来自于乡村企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企业的税收增长和国有企业不同,它是在必须按市价购买生产要素,并且得不到国家亏损补贴和低息贷款前提下的净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乡村工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底,全国乡村企业的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半,年平均增长11.5%。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30%,工业增加值的45%,出口的34%都来自乡村工业。
第二,从结构改善方面看,乡村工业发展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转换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令世界瞩目的工业化成就诱导下,中国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这种工业化模式力图在经济高度封闭条件下,以自力更生依靠内部积累的方式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尽快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依托、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因此,中国工业化一经起步就有向重工业倾斜的趋势。从1978年前“一五”至“五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的部门构成看,基本建设总投资近一半都被用于重工业建设,而用于轻工业的不足6%,由此导致了轻工业产品的严重不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农业大国,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显然是与其资源禀赋条件不相符的,从而违背了产业选择的比较优势。为此,在改革之初,中国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就是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产业结构,尽快弥补轻工业的断层,尽快将滞留在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并予以吸收。然而,许多国际国内的经验证明,产业成长存在着不可逆规律,当重工业一旦超过了轻工业就很难有回归趋势。为此,迫切需要在原有产业格局系统之外,形成新的发展主体,以承担消除结构缺陷的任务。令人惊奇的是,以轻工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异军突起,天然地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据统计,在1980—1988年期间,全国轻工业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增加的份额中,乡村工业的贡献率占32%。1988年主要消费品产量中,乡村工业提供的电风扇供给量占全国的45.5%,丝织品占68.7%,呢绒占52.1%。同时,劳动密集型的乡村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就业,全国农村在乡村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2000年以来,乡村企业就业人数年平均增加272.8万人,到2005年底,乡村企业职工总数达1.42亿人。乡村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产业结构更符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为矫正产业结构扭曲和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村饮水工业发展论文
1中国重工业与轻工业的结构组成
1.1重工业
重工业是工业经济的支撑,对生产科技改造及工业产业收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1.2轻工业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相比于重工业,轻工业生产规模及工作强度较低,主要向市场供应生活类手工产品。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轻工业对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是一种保障,借助工业生产体系满足了社会群体的产品需求,扩大了工业产业链的经营范围[1]。
2工业发展与农村饮水的矛盾
机械工业发展论文
1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1.1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稳步推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是促进机械工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成果逐渐运用到制造产业中,使得机械产品不断高技术化,因此高端装备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我国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之路是实现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当前呈现出稳步推进的态势。其一,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已取得一些创新成果,例如大型先进水堆核电专项已开始实施、大型铸锻件和核电配套泵阀国产化取得明显进展;其二,部分高端装备出口竞争力上升;其三,新能源设备的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大型直驱式风电设备配套所需的变频控制系统的建立,标志着这一关键技术已不在依赖他国。但同时,我国作为一个装备制造业的大国在技术水平上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粗放式制造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1.2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
首先,机械制造产业在资本结构调整上已初见成效,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大大提升了行业内生产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国有大型企业在市场中继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民营企业则表现出强有力的抗风险能力,其中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柳工、山河智能等一些机械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对机械工业的稳步发展功不可没。其次,在产品结构方面,新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全行业技术创新活动呈现活跃状态。随着资产结构的调整,高强度的投资带动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促使技术产品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
1.3进出口贸易逆差变顺差
涂料工业发展趋势论文
涂料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可缺少的配套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各种工业制品(如飞机、火箭、人造卫星、汽车、船舶、机械电子和轻工家电等)的装饰保护以及各类钢铁设施(如码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石油化工装备、输送管道、输变电塔和桥梁等)的防腐保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涂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涂料的消费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世界涂料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生产、消费现状
1997年世界涂料总产量约2200万乙价值600亿美元。产量分布见表1。
表11997年世界涂料产量分布
国家或地区产量/(万t)比例/%西欧620.828.2北美610.527.7亚大地区609.227.2拉美130.05.9东欧109.05.0中东54.52.5其它地区66.03.0合计2200100.0
钢铁工业发展论文
1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钢铁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不高,对环境的污染太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也为保持清洁的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只有保证环境不被破坏,资源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证资源的持续性,实现环境和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上,我们在努力的寻求一个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我们之所以难以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粗放经营时代,我们一味把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增长视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从而加速了瓶颈与制约因素的形成[1]。从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数据看,我国比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高出11%左右。钢铁工业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量占我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国9.2%,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SO2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7%[2]。以上数据说明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国虽然是钢铁生产大国,但也是我国的废物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总的来说,我国的钢铁工业还没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技术和废物处理技术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通过分析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规律和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我么可以看出,未来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短缺对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不利。从环境方面来,当今国内的自然环境受到多年粗放型钢铁工业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必将对钢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以保护人们共同的生活环境。从自然资源方面看,由于钢铁工业的发展,地球的铁矿石不断地减少。我国优质铁矿石存储量比较小,资源紧缺的现实对矿石、焦炭等钢铁业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钢铁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显然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方法,它是能同时加快钢铁工业发展,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根本方法,它应渗透于钢铁工业的各个环节。
2.1钢铁工业技术的创新
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工业过程中的原料消耗和损失,减弱对设备的自身的破坏,延长其使用寿命。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各生产中原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铁水、烧结矿等的消耗;提高能源系统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焦炭、电力、蒸汽、氧气、鼓风等二次能源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耗损或放散;减少生产中燃料、电、氧气、水等能源消耗;制定合理的方式回收生产过程中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3]。
人造板工业发展论文
摘要: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人造板工业发展结构材料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动态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人造板品种发展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欧洲,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正部分取代刨花板的市场。定向刨花板,特别是中密度纤维板,继续成为人造板强势产品,但二者的发展速度将下降。
与上年相比,欧洲2002年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达5790万立方米;俄罗斯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0.7%,达到470万立方米;北美人造板消费量增长4.7%,达到5960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是建筑业的需求增加。
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论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这一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对于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
石油和化工行业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自身的健康的发展?笔者拟就此谈一些想法。
1.加快西部石油和化工发展的有利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开发西部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这一地区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首先,国家为开发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西部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向西部开发转移的结果,取得的成绩也是巨大的,不仅提供了新的油气资源储备和增加了油、气的供应量,也积累了一流的勘探开发技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家。
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炼油、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化工原料的发展尽了很大努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目前,西部地区已拥有较大规模的炼油厂6个: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兰州、延安、格尔木。又拥有兰化公司、独山子石化总厂等以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兰化60万t/a乙烯工程也曾做过大量前期工作。这就为今后西部乙烯生产装置的改造和扩建积累了建设和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管理人才。
世界涂料工业发展论文
涂料是国民各部门不可缺少的配套材料,广泛于各类建筑物、各种制品(如飞机、火箭、人造卫星、汽车、船舶、机械和轻工家电等)的装饰保护以及各类钢铁设施(如码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石油化工装备、输送管道、输变电塔和桥梁等)的防腐保护。随着国民经济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涂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涂料的消费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世界涂料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生产、消费现状
1997年世界涂料总产量约2200万乙价值600亿美元。产量分布见表1。
表11997年世界涂料产量分布
国家或地区产量/(万t)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