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24 11:05:14
导语: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与日俱增,而财税激励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研究了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上,以安徽省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梳理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提出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丰富财税激励政策的方式、提高财税激励政策的普惠性和适应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税激励政策;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成效研究
1引言与文献综述
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提升产业层次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些财税激励政策通过不断调节并优化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提高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当前,许多学者对财税激励政策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王长君(2017)研究了112家高技术上市公司2012-2015年的面板数据,发现财税激励政策对于公司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查梓琰和李怡瑶(2017)以广东省为例的研究中,也同样支持财政措施和税收措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该研究也提出二者在促进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马玉琪(2017)以中关村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了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差异,并指出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财税激励政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且侧重点也有差异。从空间效应的视角出发,陈程(2016)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税收补贴对其是空间负效应,而财政补贴则相反;张同斌和高铁梅(2012)的研究中也表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增长,财政政策效果是要优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具体分析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成效影响。
2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2.1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经营能力主要取决于创新研发能力。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效应,这就使得企业产出的效益在某种程度上是少于社会收益的,这种外部性特点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可能陷研发困境。此时,实行财税激励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摆脱这种困境。具体来说,财税激励政策诸如财政补贴给企业带来的一定的现金流入,作为企业的营业外收入,这种现金流入能够及时的冲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短期内能够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出利润,保证企业能够进行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低税”的保障,长期的低税负的环境,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提升企业生存环境的活性,企业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部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发展。
2.2有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其主要产出和经营效果取决于该产业的创新研发。而其研发需要专业性、高层次人才,需要先进、高端的机器设备等。这些都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投入,而研发资金投入在短期内往往不能实现收益,技术研发和创新也需要一个周期,从研发、测试、改进到应用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企业自身发展的阶段、研发团队的研究能力、外部大环境等,这些都可能使研发的过程和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投资时,企业必须面临和承担一定的风险,由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当研发投入资金过大、周期过长、风险过高时,决策者处于考量,很有可能作出放弃研发投入的决定。所以,财税激励政策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也能够在客观上提高其研发的积极性,保持创新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避免陷入决策困境。
3财税激励政策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为了研究财税激励政策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选取如下指标: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用IG表示)来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用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值(用EF表示)来代表财政支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选取税收收入与GDP的比值(用TG表示)表示税收负担。研究对象为安徽省,研究时段为2012-2016年,数据来源为:《安徽统计年鉴》、《2017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可知:2012-2016年IG值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15.2%增加到2016年的17.0%,表明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是逐年向好;从2012-2016年EF值也在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2.4%增加到2016年的4.7%,表示安徽省地方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是越来越大;而2012-2015年TG值逐年小幅度上升,在2016年稍微有所回落,表明2012年-2015年税收负担逐年增加,2016年税收负担有所减轻。在财税激励政策的影响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
4财税激励政策对影响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逐渐受到重视,我国也开始不断实行各项财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各项财税激励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首先,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支持力度有限。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补贴总额数不断增加,且绝对数字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平均数仍然不足。截至2016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30798个,平均到每个企业的相对数额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与中小型企业来说,受到优惠的力度就更为有限。其次,财税激励政策手段较为单一。目前,我国的财政激励措施多为政府补贴的形式,而缺乏政府采购以及风险投资等方式,这不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税收优惠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我国主要是通过税收直接优惠措施,例如减免税费的方式,给予高新技术产业以支持,但是忽视了间接激励措施的使用,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一些行为,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财税激励政策设置的门槛过高。在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下,为保证真实有效,我国对于可以享受财税激励政策的企业设置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和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部分企业冒用财税激励政策导致的资金浪费,可以更加针对性的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扶持。但是,这也会不可避免的使许多原本需要财税激励政策的企业得不到支持,同样也增加了企业为了获得财税激励政策的申报成本,导致财税激励政策的普惠性不高。最后,在财税激励政策的对象方面。目前,我国财税激励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企业,而忽视了一些机构和高校的研究机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财税激励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研发成果,忽视研发前期,中期这样的阶段性过程。也就是说当前财税激励政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这与技术研发的过程不相适应。
5对策与建议
财税激励政策在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既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利于其技术创新。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中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比重,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同时,扩大财税激励政策的覆盖范围,让更多需要财税激励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享受到资金补贴。政府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盘活社会闲置资金,多渠道创新财税激励政策的资金投入方式。另一方面,完善国家财税优惠的政策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制度保障,调动其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丰富财税激励政策的方式。在实行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增加政府购买力度,以加大政府采购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要结合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的方式、程序以及监管等,并合理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用于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数额,并向一些中小型企业进行政策倾斜,通过扩大需求的方式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另外,丰富税收激励政策的手段,对于行业或领域的创新有突出贡献的高新技术人才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此吸引高技术人才。
第三,提高财税激励政策的普惠性。分阶段对财税激励政策的申报门槛进行调整,逐步放宽限制条件,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优惠,特别是成长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优化企业进行财税激励政策的申报审批流程,尽可能的为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空间。
第四,提高财税激励政策的适应性。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一些科研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的密切联系,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另外,财税激励政策应主动适应企业的研发过程,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周期性的特点,加大对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补贴和支持,同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在研发成果应用时,通过财税激励政策鼓励产品进入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平竺,王志扬.财税政策激励对企业研发支出影响探讨[J].税收经济研究,2017,22(03):84-88.
[2]查梓琰,李怡瑶.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29-32.
[3]马玉琪,扈瑞鹏,赵彦云.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广义倾向得分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02):143-149.
[4]王长君.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技术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7.
[5]张同斌,高铁梅.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研究,2012,47(05):58-70.
作者:蒋成龙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 上一篇:如何做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 下一篇:乡村振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