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比较的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22 10:58:21

导语:基于区域比较的产业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于区域比较的产业发展研究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与相关城市的比较

(一)省内城市比较ZOH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居浙江省第1位,但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仅居浙江省第3位,不及偕州和温州,且与排名第4位的宁波差距不断缩小。ZOH年,杭州、宁波、温州三地纳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数分别为1260家、1261家和965家,宁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总体而言,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在浙江省的发展优势地位在不断的弱化。2006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9%,相对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21.4%的比重,高出7.6个百分点。2011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6.71%,虽较浙江省23.52%的平均水平仍高3.19个百分点,优势较2006年减少4.41个百分点。浅析其中的因素:2006年之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平台调整期,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却稳中走强,杭州的领先优势明显削弱。20H年,浙江省各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纷纷加大力度,将其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增势强于杭州,差距继续缩小。ZOH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虽回升增长20.8%,但较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2.8%的增幅,仍低2个百分点。从相关行业看,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含汽车整车制造,杭州基数较低)增幅高于浙江省外,其他行业增幅均低于浙江省;其中,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三大行业分别较浙江省低2.6、4.6和2.1个百分点。(二)省际城市比较杭州与深圳、广州、青岛、武汉、南京、无锡、宁波、成都等8个城市(按各城市所在省的高新技术236产业统计口径)相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处于中游水平,与深圳、广州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也落后于青岛、无锡等城市,总量居杭州之后的宁波、武汉等城市与杭州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010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同比增长率在这9个城市中居第6位,宁波、无锡增速较快,南京、成都则出现负增长。青岛、武汉、广州、杭州、深圳的增长速度相差不多。以杭州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长速度来看,与青岛、广州、无锡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同时,浙江省的宁波2010年的增速是45.18%,一下子拉近了与杭州的距离。2010年,深圳、青岛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显著领先,超过50%,杭州、宁波则较低,均不足30%。从比较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所在省区采用的统计目录有一定关系,同处浙江的杭州、宁波都偏低(浙江省2010年高新技术产值为11668亿元,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的原因分析

(一)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不足,拉低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增长近年来,杭州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作用弱化。一是部分龙头企业产能大幅萎缩。摩托罗拉、东信移动、东芝信息、UT斯达康等4家企业工业总产值从2006年695.35亿元缩减至2011年的101.98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0.17%降到0.83%,占当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从35.08%降到3.12%,拉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约9个百分点。二是新的百亿元级大企业没有出现。目前,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中,只有1家企业年销售产值达到百亿以上,而2006年有3家(摩托罗拉、东信移动、东芝信息),年销售产值50亿一100亿元的企业7家,较2006年仅增加3家。而数量多达59.13%的企业年销售产值在亿元以下。大企业数量不足,减弱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运行稳定性和引领作用。三是大项目招引不够。近年来,杭州制造业领域的大项目招引没有新的突破,没有新的全球行业领先企业、著名企业落户。而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突出的省市,很大程度得益于大企业、大项目的强力推进。比如成都、重庆等地引进了一批制造业的大企业,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补充了新生力量。(二)杭州传统工业总量大,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杭州是传统工业强市,ZOH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2062.2亿元。杭州支柱产业以纺织化纤、丝绸女装、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传统产业为主,经历金融危机洗礼之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杭产家电产业逆势而上,娃哈哈保持快速增长,进一步巩固中国饮料业的龙头企业,纺织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同时,支撑杭州县区工业发展的块状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比如萧山的化纤纺织、余杭的家纺,传统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突出。如萧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为717.74亿元,占该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巧.52%,但其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7.23%,拉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约4个百分点。(三)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发展存在更多的要素制约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是依靠自有科技力量以及自身创业型资本积累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虽然市场竞争能力很强,但也存在国家支持不足,自身资金、人才积累难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容易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等间题。与苏州等周边城市相比,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外资份额相对较低,ZOH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37.28%,而民营成份相对较高,其中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30.28%。两区、五县(市)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高达45.17%。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的高科技、高风险的特征,使得私营企业在扩大再生产上相对更加谨慎,做强做大的要素制约也更为明显。相比之下,苏南地区以引进和承接国外资本和技术转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由于接受境外大企业生产转移和辐射,要素集聚较快,总量扩张迅速川。(四)整体成套和集成化能力弱,产业特点没有充分体现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成套化和集成化能力偏弱。杭州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如海康威视、杭氧、杭叉、杭汽轮等。但从总体上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产品成套能力比较薄弱。以装备制造业为例,目前杭州单机或成套设备制造总量约占26%;零部件制造和机电基础件制造总量约占74%,其中汽车产业最为典型。杭州汽车零部件业基础坚实,生产几乎涵盖了汽车部件的各个方面,ZOH年工业总产值达999.33亿元,占浙江省的42.8%;但整车制造业起步较晚,整体发展尚处初期。ZoH年,杭州拥有整车制造企业12家,工业总产值52.65亿元,虽同比增长1.8倍,但仅占浙江省的8.5%。(五)国家级园区空间日趋饱和,新的发展大平台有待进一步拓展从国内外经验看,园区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主平台。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达40%以上的江苏,主要得益于各类颇具特色的开发区和园区的强有力支撑。江苏省的开发区和园区建设注重产业链整合,标准高、层次细、配置强,相互联系和支持,围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上中下游企业密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吸铁石”,吸引了包括明基、罗技、华硕、飞利浦、摩托罗拉等世界著名的500强信息技术企业人户,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较快提升。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早,在浙江省具有一定优势地位。但近年来,园区建设推进步伐相对周边趋缓,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吸引和配置能力有所减弱,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活力和扩张动力欠强。目前,杭州仅高新、下沙两个区块形成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但是空间趋于饱和,发展空间有限。其它区、县(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虽各有特色,但多由市场环境自发形成,具有典型的“块状经济”特征,尚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得各区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较为薄弱,产业链不同程度的存在缺位现象,集聚和辐射能力相对赢弱。大江东新城和城238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等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六)浙江省统计范围较窄,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不属于统计范畴当前,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范围限于工业,统计范围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此杭州10大重点扶持产业中的很大一部分企业未在统计之列。杭州的“软件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是非常有优势的产业,但是均不在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目录之中,也就没有纳人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截至2010年底,杭州有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高企1361家,纳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仅为464家(2010年销售产值总计为1271.02亿元),尚有927家(2010年销售产值为1375.14亿元)未在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之内。这就是说,杭州1361家认定的国家重点扶持领域高企,超2/3的企业和50%以上的工业销售产值是没有统计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总的原因是这部分高企对应的行业代码未在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目录范围内。例如,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高企中工业销售产值排名第1位、第2位的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198亿元)、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154亿元)均没有列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因为属于汽配行业也未列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内。浙大网新、中控科技集团等属于服务业企业也未列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据统计,2010年杭州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高企中工业销售产值2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1家,有8家未列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

加快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在贯彻落实好杭州市自主创新“1+10”政策体系基础上,结合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十大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贯彻落实《杭州市十大重点扶持产业规划》《关于推进杭州重点扶持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引进大院名校研发机构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对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科技成果引进转化、高新产品应用示范和研发平台建设予以大力支持,为高新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进一步发挥创投、产投基金和市创投服务中心的作用,整合科技银行、担保公司、区县市政府资源,推广风险池基金模式,加大订单保、基金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力度,有效解决高新企业的融资难「5」。切实落实高企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二)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发展积极发挥各区、县(市)的积极性,统一思想认识,把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壮大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6」,深人挖掘,扩大增量。鼓励各区、县(市)积极培育、扶持、认定区、县(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梯次培育的原则,从区县级高企、市级高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企、国家火炬重点高企逐级培育,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高企群体。同时大力实施“青蓝计划”、“雏鹰计划”、“521计划”,重点引进一批领军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选拔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扶持一批团队式创业项目,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创业指导、中介服务等方式,降低其创业门槛,加速成长,力争五年内从中培育20家左右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150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后备梯队。同时,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链式培育体系,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三)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一是突出重点,加强对世界500强,央企以及具有创新项目的海外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资源投人力度,加强对投资规模大,工业产出大,发展潜力大的制造业项目招引力度,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带动性的大项目「7」。设立政府背景的产业投资基金,以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性要素投人为纽带,带动大项目、大企业,向杭州集聚。二是优化结构,对各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区、县(市)产业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并与招商引资考核、工业经济考核及综合考评挂钩。三是细化高新园区的准人标准,进一步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对符合产业导向和准人要求的高新项目予以倾斜「8」。(四)建议省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工作建议和推动浙江省统计局和浙江省科技厅,参考江苏省、山东等省的做法,及时对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目录进行修订,以便更好地体现浙江省和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本文作者:施勇峰工作单位: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