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策略探析

时间:2022-04-08 02:54:16

导语: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策略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策略探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立足于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当前教师知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ECI理论对基于互联网背景的知识管理新模式进行架构设计,并在资源、数据、平台、管理制度、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管理保障措施,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互联网;保障措施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角色从传统知识的教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1]。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展,运用互联网平台、技术和手段有效地获取知识、管理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并传播知识,适应教学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知识管理内涵

教师知识可看作一种由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作用组成的知识网络系统,它包含三种基本知识类型,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2]。与基础教育教师不同,高校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除了以文字、图表、公式或软件工具等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应包含发现和定义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态度、把握科研动态前沿的能力等难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描述的隐性知识。前者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而后者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目前,教学环境及教育对象均存在多样性的特点,为适应情境变化及个体差异,高校教师需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来处理错综复杂的知识[3],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即教师知识管理。教师知识管理具体是指教师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学情境中的教学知识进行不断学习、积累、交流、分享,并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与交流平台,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处理、整合、分享与创新,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有机转换,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使技术知识创新的主动过程[4]。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促进教师对知识的吸收、转化、分享与更新,协助教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在组织结构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明确知识管理实施的目标、模式并建立后续的管理体系[5],从而激发教师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使知识管理理念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平台利用方面,为促进高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与融合,需要打造知识资源库及共享平台,将易于编码、容易表达和复制的显性知识进行优化重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存储,同时,还应注重知识资源库的更新及维护。在技能提升方面,教师要熟悉并合理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工具,提高技术知识的利用效率,通过知识迁移与转化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从教学环境方面来讲,应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高校教师间进行知识交流、分享与传递,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二、教师知识管理模式问题分析

随着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潜在的知识量呈几何级数扩增,如何高效地获取知识,并通过转化、分享以及传递来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已成为教师知识管理的重点。目前,教师知识管理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获取途径单一。高校教师在进入教师行业之前,多数就读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部分教师仅通过短期岗前教育培训途径获取教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多聚焦于常规教材与考试大纲,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课上、课外的知识拓展学习与实践,缺乏掌握和传递科研动态前沿信息的能力。此外,高校和教师过分注重考核结果,致使传统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及工具性。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仅是为了指导学生应试而获取知识,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带有一定功利性,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局限性较强,获取途径单一。2.知识转化效率低下。知识转化即通过分类、组合、协调等方法,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转化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形态的变迁。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快,且呈现零碎化、片面化特点。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若不能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则会导致知识错综复杂、凌乱无序,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个人知识网络。在知识整理过程中,教师缺乏合理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系统化储存,单纯依靠自身的记忆,则会造成知识的遗漏和浪费,并且不利于知识的及时查找和运用。同时,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的技术经验,无法及时使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将其隐性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其他教师或组织可共享的显性资源,导致知识转化效率低下。3.知识共享平台不健全。教师知识共享,即通过各种交流平台与传播途径,将个体知识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彼此间的知识共享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与转化,完善个人知识体系。在当前的知识管理模式下,缺少互动共享平台是制约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时间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课间时段。某些以知识交流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在很多时候仅仅是流于表面、走个过场,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交流需求,导致其他教师无法对知识和经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分享与学习。部分高校虽然建有校园交流平台,但管理与维护力度不足,未能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与相关技术处理,同样无法满足教师对资源共享的需求。4.知识反思意识欠缺。部分教师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容易忽视知识反思的重要性,仅依赖于已形成的教学习惯及经验,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或讲义进行授课,日常知识管理也只是流于表面上知识量的增加,缺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和梳理。反思创新是知识管理乃至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片面注重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积累和灌输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肩负着知识传递的重任,需要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将新获取的知识与已知知识通过反思的方式有效融合,从而形成更加科学的知识结构。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教学范围的扩增及网络的日益发展,反思的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网络平台及工具层出不穷,教师知识反思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目前出现的各种教育质量问题,体现出教育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矛盾,而教师思维与实践方式的僵固则是潜藏在其背后的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知识管理模式设计

SECI理论是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是对个人和组织创造性行为提供支持的成功模型[6],用以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换的四个过程———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四者间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7]。在SECI视角下,按照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显隐性状态的不同,将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教师知识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1.社会化———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传递和转化的过程,侧重于个体对知识进行分享、获取和积累。隐性知识的获取对提升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课程、在线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平台日渐普及,教师可以高效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直接进行检索,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观摩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视频课、在线直播课、文献资料、科研报告等,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实践等方式吸收隐性知识。同时,教师之间可以基于所获取的网络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利用网络交互工具针对教学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等进行交流讨论,并观察他人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及借鉴获取宝贵的隐性知识。2.外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外化是通过对隐性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后采用文字、图表、模型或影像资料等使其显化的过程。知识在经过获取后,还需对其进行分解、转化,以归纳出其中的价值。近年来,在传统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更强交互性的新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离散知识的结构化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或应用已有的网络模型,对各类知识按层次划分,对知识片段进行有序化整理,以便查阅、提取和维护。并使用电子数据表、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工具来进行数据分解和分析,创建知识地图,清晰地了解知识分布情况,找出其内在联系,完成知识的表征形象化、直观化,实现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3.组合化———显性知识间的交流与整合。组合化是对现有的不同显性知识进行重新架构并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通过获取与转化得到大量的显性知识后,资源需要通过交流的形式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换和创新。在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各高校可共同建立具有强交互性的电子信息库来促进知识共享,实现显性知识之间的传递整合。在此平台上,各高校优质教师均可入驻,并根据各自的领域进行分类,同一领域的教师可对专业性的教学知识经验及科研成果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信息共享和融合,通过不同维度的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加有助于教师自我完善及资源效能的发挥。同时,为教师建立个人电子信息库提供条件,有利于个人知识维护和改良,推动教学科研的信息系统化,更好地促进知识间的交流和整合。4.内化———通过显性知识的应用获取新的隐性知识。内化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应用与实践的过程,旨在从现有的显性知识中获取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只有通过有效的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上。高校教师可以将学术研讨、科研训练、科学实验等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将显性知识中获取的理论性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思考形成规范标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隐性知识,并转化为教学技能和经验内化于个人知识体系。慕课等网络授课平台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在网上完成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反馈总结。通过创建网络讨论组,随时进行线上交流,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方便学生提供教学反馈,并有助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有指向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及经验借鉴,从显性知识中总结并获取新的隐性知识,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螺旋式转化,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将知识管理与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进行有效整合,不但能挖掘出潜藏的数字信息价值,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升个人价值,增强个人竞争力,为教师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

四、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知识管理的保障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合理地运用互联网为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1.资源系统化:进行多维度信息整合。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对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资源库,为高校教师的知识获取及信息存档提供方便。具体可分为资源整合及信息整合两个层面:资源整合是指将网站资源进行整合,对不同教学领域的知识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专业的数据资源库,有助于教师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信息整合是指将互联网虚拟社区成员的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个人的电子档案,记录其教学成果及科研经历等,方便随时查看。2.决策数据化:开发利用多种资源管理工具。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种类数量繁杂的知识数据,要充分利用现代的各种技术手段和产品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和转化,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水平。开发和引进实现个人知识资源管理功能的工具软件,如能够进行编辑、分类、添加注释等功能的信息组织管理工具、思维导图工具、RSS阅读工具和互动交流平台等,以及知识地图、数据挖掘系统、模糊系统及各种统计软件等电子技术工具,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为问题探析、信息传递、经验交流等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网络途径,提高知识利用率,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促进更加便捷的共享交流,实现个人知识系统的有效管理和应用。3.平台规范化: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力度。教研平台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完善与教育环境相适应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措施,更有助于发挥平台在高校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教研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要充分利用技术完善软件建设,还要加强提升硬件设施服务,为网络平台的规范运行建立合理的制度。网络平台以资源共享与交流为目的,具有动态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学校应进行相应的平台维护与更新,保证网络平台的时效性[8]。高校应以专业教师及网络技术人员为核心,组成系统的网络管理维护队伍,负责针对平台建设及应用问题进行答疑、推送信息及更新资源等任务。同时,网络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应坚持实用性原则,加强资源配置率,建立与教学环境相符的信息化知识管理新模式。4.管理网络化:建立合理化网络评价—反馈—管理体系。高校学生作为知识传递环节中的信息接收者,其评价与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知识运用水平的高低。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许多学生怯于对教师进行评价或提出意见,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网络化评价系统,鼓励师生在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在线匿名评价及反馈的方式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同时运用系统提供的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加以改进,从而更加规范合理地进行知识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运用效率。5.发展自主化:提升教师自我发展与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管理对于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并在教研管理过程和各项管理活动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9],提高教师自主知识管理意识和能力。学校不但要为教师进行各项知识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如进行相应软硬件设施改造,提供进修经费、材料和软件购置费等,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在教师知识创新及知识分享等方面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教师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个体知识在学校内部和教师之间的自由流动、转化和融合。同时,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需要提升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学习,不断吸收外来经验,构建系统化的个人知识网络。另外,教师要敢于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以突破已有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熟悉并加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把握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切实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与效率。在教育不断创新与改进的今天,高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愈发重视,但部分高校和教师还未深刻领会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相应的措施和激励机制。为了适应知识型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新思维、新技术、新理念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要立足知识管理层面,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进行开放性学习与知识管理,构建起完善的教师知识库,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此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保持高校的持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伊淑霞,张勇,曾雪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17-119.

[2]闫志明,李美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知识新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58-63.

[3]崔革.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6-108.

[4]高佳.论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C]//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2012:175-178.

[5]贾波.刍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隐性知识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0-81,89.

[6]马南南.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对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1):39-40.

[7]王立峰,杜玉波.SECI视角下PLE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9):82-87,128.

[8]杨丹丹,甘露,周玫.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及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5(7):106-108.

[9]陈列,赵虹元,靳玉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9(4):38-40.

作者:单娴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