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管理的措施建议
时间:2022-05-16 11:32:03
导语:高校知识管理的措施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理论分析
1.1相关理论溯源
1.1.1创新的要素与传播
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他阐明了创新的基本概念,认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造就创新型经济的必由之路。厄特巴克在其《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指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缪尔赛此后在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关于创新的传统理论说明了:创新活动实际上就是新的知识经验通过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发生改变,再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体制的方式传播与应用的过程,支撑创新活动的要素至少包括了创新知识、生产资料、传播媒介、应用渠道和社会系统等,这些要素能否形成创新产品应用到市场中并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是判断创新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1.1.2创新的网络与协同
“协同学”作为一门学科发源于自组织的基础理论,是指系统中各独立要素之间竞争与协同促使系统自发生成新的结构,由于与外界交互影响,直接导致系统涨落,协同运动的结果是干扰各自独立的元素,系统实际状态偏离平均值形成涨落,当系统从一个稳态发展到另一个稳态时,协同竞争使小涨落迅速放大为巨涨落[2]。创新网络是描述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种机构所组成的网络组织形式的概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3]对“协同创新网络”(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s,COIN)的定义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网络包括了工作网络、社会网络、知识网络、战略网络、学习网络和创新网络六种合作形式,实现这些网络稳固互连的“胶水”是合作者之间的共同目标和相互信任。可见,创新活动的实现除了要有各种基本要素外,还要有联系起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可以促进创新知识的有效流动和扩散,体系结构的健壮与否直接决定了创新活动的成败与优劣,这也正是协同创新的魅力所在。
1.1.3创新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指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造等过程,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变市场的变化[4]。知识管理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提供了必须的管理基础,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内部管理的热点和重点。张瑞红[5]基于凯洛格学习力4P评估模型,从Purpose(目的)、Person(人)、Process(过程)、Performance(结果)四个维度提出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并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就是从创新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等维度对创新知识的整合利用进行研究。
1.2协同创新的涵义及分类
由上可知,协同创新是一种在创新活动的实现过程中,参与创新的各类成员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共享知识、技术、人才或信息等资源要素,从而加快创新资源的融汇与创新知识的扩散,并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促进的一种合作机制。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成员间具有分散共生、自由组合、互利合作、复杂互联、目标一致等特征。协同创新与知识的集结、传播、演变、耗散、循环等环节有关,是推动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推动创新效益的网络结构。根据不同研究角度,协同创新有不同的分类形式:按要素类别,可以分为主体协同、环节协同、资源协同和制度协同;按创新活动的主导力量区别,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高校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按实现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前者主要取决于组织内要素的互动,后者主要取决于产业集群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按协同作用的实施节点区别可以分为技术协同、产业协同、资本协同和政策协同等。虽然分类方式各异,但协同创新的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更加合理地加速创新资源的配置以高效完成创新全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所主导的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虽然产品形式在变,但学习始终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只有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新知识、利用新知识并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且,创新的驱动力也从原来依靠技术拉动的单一维度,过渡到由技术、市场、价值等多维度驱动的阶段,全球分工的逐步细微,特别是互联网所导致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更是使得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变得复杂和高效。高校作为创新知识重要发源地的角色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已经得到凸显。由于知识可以在跨国界、跨地域的条件下通过共享、购买、转移等方式获取,所以协同创新网络将会对高校知识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协同创新需要高校知识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和创新人才等资源的优势,促成新知识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需要高校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保障新知识的有效扩散,通过产学研等方式与企业实现互利合作,确保高校作为知识管理系统核心的同时也能作为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吞吐的重要节点。
1.4运行机制分析
协同创新作为一个知识传播的重要网络媒介,已成为高校知识空间和市场应用空间的重要沟通渠道,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知识应用通道和需求反馈通道两种(如图1)。知识应用通道,是指高校的技术、知识产权成果通过交易的形式直接授予合作方,或是采取与合作方共同开发的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拥有对研发成果的使用权限。该通道与高校知识空间中的知识产生、共享、交流、存取、打包等动作有关。需求反馈通道,是指企业等机构根据自身实际而对高校提出知识需求的“清单”,通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科技高新园区孵化等机制对高校的研发提出要求,并对高校的研发成果进行检验的过程。该通道与高校知识空间中的知识产生、共享、更新、交流等动作有关。借助协同创新网络,高校的知识空间可以更加便捷地过渡到市场应用空间,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的主动配置,而知识管理的实施成果也可以通过需求反馈通道得到验证,并及时更新创新知识源。这些合作动力源自创新人才的流动,源自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实施,也源自各个园区内的基本设施和创新精神文化的共同支撑。
2国外先进地区的实例分析
为更直接地了解协同创新网络和高校知识管理的工作机制,本文尝试对国外创新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得出若干合作模式,作为以上理论研究的实证,也作为国内高校的经验启示。
2.1美国硅谷高校的集群式知识支撑
美国旧金山硅谷地区因其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而闻名于世,硅谷拥有大大小小超过1万家电子工业公司,知名的英特尔、摩托罗拉、苹果等知名企业都发源于当地。早期无线电和军事技术使得硅谷具备了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后期许多高校与当地的企业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再加上许多风投公司对初创型企业的大力支持,使得硅谷成就了全球IT产业的神话。在硅谷的众多创新资源中,高校的知识支撑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硅谷中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北理工大学、圣塔克拉拉大学、圣何塞大学等8所大学、9所专科学校和33所技工学校,这些学校拥有实力强大的电子信息和工程等专业学科,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被誉为全球微电子专业最顶尖学府,也是硅谷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该校所产生的微电子学科专业知识可直接影响全球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进程。斯坦福大学则形成一套先进的自主创新、创业、创富的办学理念[6],坚持“学术-技术-生产力”的学以致用理念和教育精神,强调知识循环不应该仅仅是学习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利用知识去创业发展并提高社会生产力。硅谷的大学集群与园区内各类企业结成紧密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对高校土地基建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许多学校在早期向企业低价提高土地、办公设施、咨询服务、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一些企业尽快成长;在研发活动的增长方面,成功的企业反过来为高校带来了市场信息、研发需求甚至是直接的研究经费。这就使得整个大学校园的知识管理系统得到满负荷运转,知识的应用与反馈通道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在合作双方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和创业者成为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有力推动了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
2.2韩国高校对大型企业的P2P知识输送
韩国在朝鲜战争后兴起了许多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得益于该国的科技政策扶持,也得益于国内发展迅速的高校系统,许多高校直接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点对点(P2P)式的知识输送成为大型企业发展的助推器。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和浦项工业大学的合作是最好的例子[7]。韩国是世界上第六大钢铁生产国,目前具备年产5000万吨条钢的生产能力,这一生产能力主要得益于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hangIronandSteelCo.Ltd,以下简称浦项钢铁)的贡献。韩国浦项工业大学(Poh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以下简称浦项工大)成立于1986年,从建立时间上来讲并不具备优势,但却是一所充满活力的精品型大学,也是该国最早成立的以研究为中心的大学,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进行最尖端的科学研究,服务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浦项钢铁和浦项工大的互利合作基于点对点式的合作关系。在研究经费合作方面,浦项工大每年都会得到浦项钢铁一笔可观的研发费用支持。2004年浦项工大获得来自浦项钢铁的研发经费支持约占本校经费来源的19%,这一比例逐年上升,到2008年已经增至26%,这使得浦项工大拥有了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资金优势。在大型仪器共享方面,双方实现了重大设施的紧密衔接。浦项工大拥有70多个研究单位和全国唯一的“加速度实验室”,这些基础研究设施部分是由浦项钢铁资助建立的,实验室建成后又成为了浦项钢铁的知识创新平台。这种基于重大实验设备共享的机制使得浦项工大在赢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对浦项钢铁形成了知识反哺,为企业在应用研究领域赢得了许多效益,如利用加速器设施,浦项钢铁查找出液化天然气船舶用钢铁受到压力就容易断裂的原因,该研究成果为韩国制铁技术领先全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浦项工大的教职人员还参与到浦项钢铁的创新体系中,为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将源头技术的知识成果带到企业,保证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2.3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全景式”知识服务
“教学工厂”理念是由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这一理念来自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希望最大程度地缩小高校和企业的知识交流半径,将企业实际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实现“全景式”的企业化学习氛围,是一种将制造工艺、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从高校知识管理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则是实现知识的产生、共享、交流多个环节同步发生的教育模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实现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又能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8]。在教学环境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把工厂目前使用的先进的机器设备装进实验室,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投入巨资来保证教学所用的设备能够与企业和市场完全同步,甚至更加超前。例如,该校在工商管理系设立了传媒教学企业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学生超市,为保健护理科学系提供了X光透视仪,为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提供了医药制造设备、食品酿造设备以及裕廊化工科技中心实训基地等,尽全力为学生研发项目、体验工作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争取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培养起专业化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9]。在教师队伍招聘上,学校为保持与企业的紧密接轨,要求部分教师要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以便通过这些教师带来最新鲜的工作经验,也为学校带来更多合作项目。在教师培训上,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教师专能开发系统,通过实施教职员技能转型计划,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实行轮换制,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保证了企业项目开发的连续性。由以上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分析可见,双方要实现高效合理的合作模式,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共同的合作理念,高校出于对知识的应用必须找到企业作为实施地,而企业为了更新技术经验就必须及时获取知识源,外部的知识源有助于企业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获得新知识,两者的交集就在于知识的管理和配置;其次是长效的合作机制,双方要基于稳固和长久的合作机制,在磨合中改进、在交流中提升,才能为协同创新的两个主体谋划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再次是良好的合作环境,借助研发投入、固定资产等要素,对协同创新构成有力支撑,才能不断扩大双方的合作前景。因此,从高校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实现对接,主动向市场前倾,为知识的传播应用寻找路径,并及时对知识进行打包、和更新,以满足高速的市场变化需求;同时,还要在高校内外为合作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满足企业对知识源的各种需求。
3结论及建议
上文针对协同创新的内涵、机制,并结合高校的角色定位,借助知识管理这一理论工具,从知识产生空间、应用空间和应用通道等维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炼出若干校企合作机制。回看广东高校的产学研工作,我们在知识应用效率、合作物理半径和体制机制健全等方面与国外尚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更加全面地利用高校的有限资源,与各类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度合作,才能为全省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服务支撑。建议如下:
(1)引导高校科研部门尽量向市场前倾,主动联系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工作,确保与企业达成有效的知识输送通道机制。定期与企业研发机构或高新园区的孵化器、加速器等机构合作,积极融入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为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和初创型企业等“创新洼地”输送知识。
(2)搭建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平台,构建完备的知识输送和反馈通道机制。在高校网站开辟专区进行各学科专业知识成果的集中展示,方便企业以“超市购买”的方式了解高校的知识成果,并能与高校沟通交流,方便企业提出需求,也有利于提升高校知识更新的频率。
(3)向企业研发机构或工程中心派驻教师,鼓励和支持教师转化与推广科研成果,对成功推广技术成果的教职人员除了根据省内现有政策加以奖励外,再由学校有关部门给予补贴,并保证外派教师正常晋升职称。
(4)理顺合作盈利模式,为校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供保障。为院系和企业提供“菜单式”的合同样本,对校内的技术合同实行统一化管理,理清知识产权成果的归属关系,理清双方的收益比例关系,为教职员工适当分担创业风险。
(5)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孵化的公共服务,通过毕业生紧密联系学校和地方企业。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为学生提供有关创业基金、企业孵化等信息咨询服务,并定期邀请在孵化器内成功创业的企业代表回校为高年级毕业生提供实践辅导,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实战经验,也为省内公共服务提供新的经验模式。
作者:王亚南1刘毅2工作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2.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上一篇:知识管理个人竞争力提升思考
- 下一篇:图书馆知识管理竞争力的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