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分析

时间:2022-11-04 11:29:24

导语:大学生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分析

摘要:基于“健康中国行动”战略,针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心理压力进行研究,通过剖析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从绿色健康环境营造、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做好压力管理心理调适,真正做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健康中国行动;压力管理;心理调适;健康促进

1健康中国行动概述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国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特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主要包含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等内容。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自身健康决策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希望能通过社会多方共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扩大服务覆盖面,到2030年,实现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0%,抑郁症患病率、焦虑障碍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等目标,促进全民健康,为人民谋幸福、谋健康。

2健康中国行动核心模块

2.1疾病预防。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健康中国行动旨在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的救治救助干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干预,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高防治能力,减少疾病发生,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2.2健康促进。凝聚各方力量,通过健康促进手段,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和规范化管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建设绿色安全健康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形成健康促进强大合力。同时,增强大众主动健康意识,提升个人心理健康素养,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提升公众幸福感。

3心理调适的功能

心理调适是指用心理技巧改变个体心理活动绝对强度,减低或加强心理力量,改变心理状态性质的过程。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心理调适则是通过运用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方面,采取直接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对个体进行积极的干预,改善个体所面临的挫折困境,使个体保持在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调适作为一种可以被学习、被锻炼的手段,它的功能主要有预防、恢复、激励3个方面。3.1预防功能。心理调适就像每天刷牙可以防止蛀牙一样,它对个体起到了很好地预防保护作用。预防功能的发挥需要个体及时觉察自己的状态,使个体产生“抗体”,形成自我防御体系。稳定的情绪是抵抗病原体侵入的有力屏障,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提升生命的承受能力。3.2恢复功能。心理调适可以帮助个体消除不愉快生活事件的刺激,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度过艰难的时光,让内心重获平衡,让生活重回正常轨道。恢复功能的发挥需要亲友的支持和陪伴,个体从家庭汲取温暖与力量,可以愈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给自己灌注希望,战胜挫折、战胜疾病,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奋斗方向。3.3激励功能。心理调适可以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激励个体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对社会做出贡献。激励功能的发挥需要个体面对真实的自己,发掘自身优良品质,给自己设定长远目标,并经常性地进行回顾总结,让目标更清晰、更细致,让生活更丰富、更健康,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4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承受或大或小的压力。压力可以催人奋进,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成熟,但当压力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崩溃。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进步。部分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心理压力增大无法缓解,情绪激动无处发泄,容易产生内分泌失调、失眠等症状,导致抑郁、焦躁等心理问题,并且会伴随染上诸如吸烟、酗酒等坏习惯,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健康中国行动,让人们掌握导致心理问题形成因素的识别与处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积极干预,做好压力管理,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消除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极其重要。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很多,成因复杂。比如个人因素(人格特质、意志能力等)、学习生活环境(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就业选择等)、人际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亲属关系等)、突发事件等等。心理素质强的大学生能够很好地面对并处理当前问题,化解当前困境。但当各种压力源同时出现,共同作用于某个体时,心理压力产生的落寞无助感将会几何级扩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处理时机不当或未进行心理调适,心理问题极有可能演变为心理疾病。

5关于大学生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的建议

压力与亚健康相关,不良的压力管理是亚健康发生的危险因素。面对问题事件,需要积极地、系统地、有效地开展心理干预,给予鼓励和信心,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减压,避免长期心理压力导致的不良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走出亚健康状态。5.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服务力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调适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提高思想重视,加强人文关怀,尽力尽责,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有效干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性、连贯性。当大学生面对现实困境时,需要多方协作,综合考虑他们自身、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不仅关心他们当前的学习状态和日常生活,解决燃眉之急,更要探寻压力产生的缘由,有针对性地做好前期基础调查工作,寻找行之有效的调适方法,并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工作。加强服务力度,避免出现因处理方式不得当,个体心理压力反而增加的情况。5.2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环境。一个积极向上、绿色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人的行为则是外显的,人的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与别人有效沟通的方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强凝聚力,有助于形成学习氛围浓厚向上、生活环境健康干净的校园环境。内部环境可以把握、改变,外部环境需要预测、适应。有了稳定的内部环境的保障,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由内而外、内外结合是很好的学习生活方式,应充分发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作用,了解学生的需要层级,提高内外部结合力,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通过积极组织各类校园心理情景剧、演讲比赛、户外拓展、志愿服务等活动,营造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信任的校园环境。5.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校-院-班-舍”四级网络体系作为支撑,定期组织老师、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参加业务培训,切实将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心理辅导长效机制、心理素质考评机制、学生谈心谈话制度等方案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好完整的学生成长档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成为他们忠实的听众,保护他们的隐私,提供真诚的帮助,做到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尤其要重视处理突发事件出现时学生的心理波动,比如台风、洪水、地震、疫情等意外突发事件,不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给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极易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心理健康队伍要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团队对学生进行积极干预,提供专业的帮助,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做到及时处置应对,及时疏导他们的思想情绪。5.4积极引导,增强个体自我调适能力。自我调适是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手段。大学生需要把握好自身的思想动态,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自我控制、自我修正,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要立足长远发展,注重正面引导,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改变他们的认知,正确归因,通过改变认知,改变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挫折观,正确认识压力,正确看待个人得失,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直面困难挫折。其次,要帮助他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心中的消极情绪,学会宽容,避免行事冲动、感情用事。再次,要帮助他们掌握常用自我调适实用方法和技术,比如运用自我暗示、换位思考、放松训练、冥想练习、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等手段进行自我减压,让自己的内心沉静下来,接受现实,悦纳自我,保持好心情。

6总结

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需要做到持之以恒、不断推进。积极开展心理辅导,营造健康和谐氛围,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手段,做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疗伤、自我调节,补充心理能量,绽放青春,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简介:耿重(1988-),男,籍贯:江苏泰兴,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晨光,苏玉菊.健康中国战略的法制建构——卫生法观念与体制更新[J].中国卫生法制,2018,26(04):1-11.

[2]姚宏文,石琦,李英华.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6,40(02):88-97.

[3]陈维嘉.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卫生健康观探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04):1-8.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陈洁瑜,安启元,陈泽伟等.大学生压力管理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07):579-582,593.

作者:耿重 袁华根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