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及措施
时间:2022-08-21 02:55:20
导语: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及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网络化的运营技术并不成熟,并且网络化运营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确保交通安全,提供运输效率,在网络化运营当中就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化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来促进轨道网络化交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1、居民需求的大幅度提升。居民需求的大幅度提升给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干线,是世界上公认的低能源环保设施,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所以人们在出行前首选就是轨道交通,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居民对轨道交通准时、安全等要求逐渐提高,这就给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同时就居民需求网上也增加了轨道交通的运输量,给城市交通的网络化运营带来了新的机遇。2、规划客流预测不足。规划客流预测不足给运营服务带来了众多的障碍,在进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之前,首先应对国道路线进行规划,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过程当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客流量的预测不足,客流量的预测往往超出实际的客流量,这种预测偏差不利于相关工作人员制定相关的运营目标,进而给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服务带来挑战,另外,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也会影响轨道交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3、网络化运营转型期的特征给运营管理体系带来挑战。网络化轨道交通的转型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网络运营对轨道交通的区域管理范围逐渐扩大,交通路线相较于以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路线已经从市中心扩大到城市周边一些不发达的地区,这就给相关工作人员的运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不满足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的管理要求,传统运营模式相关工作人员都有各自的分工,例如,有相关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车务,有的专门负责维修,传统的运营模式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较低,但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相应的工作人员还不能一时间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还不具有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知识水平,对现在的网络化运营的经营状况还不能做出及时的判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化运营管理的质量,阻碍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1]。
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对策
1、创新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机制体制。首先要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目标,促使区域运行中心加强对车务维修、故障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分摊现在网络运营的压力,进而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最后,创新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机制体制也要对维修体制进行完善,对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出现的状况可以进行及时的解决,在人力资源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要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团队,进而实现网脱落运营维修技术的精准化[2]。2、夯实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管理基础。首先要健全公司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使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工作可以有章可循,实现网络运营的自主管理。另外,夯实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的管理基础也要注意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在网络化运营管理中可以对公司的新老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制度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业务技能,进而满足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对人才的需求。3、筹划网络运营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对轨道交通客流量进行准确的预测,在预测是要以单线轨道交通为预测基础,然后对未开通的网络化客流量进行预测。其次,在做好网络化客流量的预测工作之后,要对运营的组织进行创新,在运营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运输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做好轨道交通的规划工作。最后,要对轨道交通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定期对这些轨道交通的基础设备进行维修,以此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
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对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符合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单线运营理念,对轨道交通进行创新运营管理,将信息技术等加入到城市的轨道交通中,更新交通运用体制。但是在轨道交通中也会面临着诸多挑战,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创新轨道交通的机制体制、夯实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管理基础以及筹划网络运营能力等措施,解决现阶段网络运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促进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陈明利,翟怀远,许葭,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7(7):1-4.
[2]谢林.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9):1438-1438.
[3]毛保华,张政,陈志杰,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组织技术研究评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7(6):155-163.
作者:冯娜 郝菊香 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 上一篇: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下一篇:高速铁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