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论文10篇
时间:2022-08-17 03:23:47
导语: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国企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参与程度低
正确认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国企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科研人员更多关注科研任务的完成,忽略科研项目资源的有效安排和配置,不能将承担的科研任务与预算相结合,甚至片面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控制其经费支出,这种错误观念导致预算编制对付,预算管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全面预算管理与业务活动脱节,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层皮
预算编制仅仅是对以往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增量或减量预算,并没有与未来科研任务的支出匹配,也未考虑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根据未来的经营活动与业务计划做出预测。全面预算与业务活动脱节,导致预算目标合理性和精准性不足,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层皮,预算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预算执行缺乏有效控制手段,预算管控信息化水平低
预算管理重编制,轻执行,预算下达后,缺乏有效的手段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预算执行情况无法实时查询,跟踪,体现在事后监督,结果考核,而过程控制较少。
二、完善科研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组织体系,完善预算责任网络
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和保证。首先要自上而下建立总理办公会、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归口管理部门与业务单位等相应的预算管理机构。其次在领导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预算管理氛围,这样才能使员工更接受这种管理体系,并有一个相应的正确认识。最后要明确各预算层级的管理职责,建立业务预算归口管理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协同,高效配合的预算管控模式,人人肩上有责任,使预算管理理念深入到每位员工。
(二)搭建业财一体化预算编报体系,提高预算编报质量
预算编制必须以业务活动为基础,以科研项目计划、横向业务计划和年度综合计划为依据,形成业务预算,业务预算包括业务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具体资源数量,如场地、材料、设备、交通工具、人员工时等。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业务量与费用标准编制财务预算。财务预算以业务预算为基础,因此搭建业务一体化的预算编报体系,有利于建立业务活动与全面预算的衔接,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
(三)建立以成本费用为核心的预算管控模式
国企科研单位在集团内部的功能定位主要以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为主,应建立以成本费用为核心的预算管控模式。在预算编制环节,依据业务动因建立成本、费用取费标准,如此预算单位根据业务量的预计以及取费标准,合理计算成本费用消耗。在预算控制环节,针对不同的费用类型制定不同的控制策略。区分可控成本、相对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执行总额控制,可控成本中对于业务招待、公务出国、公务用车等实行单向控制,达到“有预算不一定支出,但无预算一定不能支出的效果,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预算过程控制。在预算考核环节,对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对于成本节约予以奖励,强化降本增效的经营意识。
(四)动态优化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完善预算考核评价方式
及时调整内部预算绩效考核指标,激励和引导预算责任单位的考核完成取向,使内部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与科研企业的预算目标、未来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在考评方式上,考核结果与过程要并重,在预算执行过程实时监控,建立预算预警系统,关注执行差异,及时查明原因,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预算,增强预算灵活性与实用性,提高预算执行力;考核结果要严格,提高预算考核的刚性。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评价指标与方式是保障预算执行落地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企科研单位通过建立以成本费用为管控核心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业务预算归口管理机制,推动归口管理部门协同参与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预算责任网络,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融合,增强了企业管理的集约调控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作者:吴大菲 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第二篇:科研单位预算管理研究
精细化就是要精益求精,通过多次推敲以提高效率。“精”就是要按照高要求、高标准的要求,反复琢磨,发现处理问题的最完美方法;“细”就是要掌握事物存在的必要规律,注重追求细节,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化”就是指过程或者程度,不是短暂的时间点,而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过程。
一、科研单位实行预算精细化的必要性
相对于国家对科研成果转化需求来讲,我国科研单位财力资源欠缺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与其他预算管理方式相比,在科研单位实行预算精细化,对资金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可有效促进科研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通常来讲,财务预算工作不仅应与科研单位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而且要与科研单位实际的财力物力状况相一致,这就要我们基于精细化的视角对科研单位预算管理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强预算对科研各个项目财务活动的宏观把控。另一方面,通过实行预算精细化,为科研经费支出提供一定的依据,使经费资源得有有效分配与利用,进而完善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科研资金的作用,并将其投入到重点科研项目去,这样做更符合科研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规划。
二、科研单位预算管理现有的问题
(一)缺少精细化意识
预算管理离开人的制定与执行就成为一个空壳,所以必须强化科研单位人员精细化意识。一方面预算意识在科研人员的思维里面是很少的,他们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己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导致了各个部门之间遇到问题不能及时的沟通,造成了数据不真实,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另一方面科研单位中精细化的意识不能很好的贯穿在预算管理的整个工程,这和咱们中国文化中图省事,耍小聪明相联系。然而每个人小的偏差,最后会造成的预算大的偏失。
(二)编制方法不合理
在科研单位中,大部分单位都没有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而是使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指对每一个项目收支从零分析,确定真正的需要,最后确定预算的一种编制方法。增量预算是以上个会计年度的收支为基础,考虑当年收入支出的增减变化,最终来确定预算的收支。在学术上,大家虽然对于增量预算编制方法在理论上进行了大量地批判,但是由于零基预算的编制工作量相对较大,增量预算的易操作,使得增量预算方法在科研单位推行更为普遍。
(三)定额标准难确定
制定预算标准的方法一般有经验评估法、统计方法等等,所谓经验评估法是指根据财务专家的经验确定预算定额的方法。实际工作中只能根据经验分析和判断制定预算定额。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预算编制数据较粗略,专家不是实际工作的参与者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所谓统计方法,是以科研单位前几年的财务数据为根本,并依据类似科研单位的数据共同确立的预算定额。这种预算定额方法的最大缺陷是以前的历史数据中设定有些不合理的并不能剔除。这样使得一些本不合理的费用继续加大,造成资金浪费。
三、科研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树立精细化的意识
领导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是精细化意识的推广的必要条件,领导在工作中坚持从细节入手。科研单位可以通过开办专题会议、讲座;学习精细化管理书籍等,利用科研单位本身特有的学习氛围的优势和科研人员普遍高素质、高学历,营造精细化管理的学习氛围,树立预算精细化的财务文化。这一系列的文化建设会逐步改变科研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工作方法,按照精细化自觉要求自己。
(二)进一步完善编制方法
基于对科研单位实际运行状况的综合考虑,在科研单位的预算中要想实行零基预算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对科研单位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将多种预算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运用零基预算,并结合其他预算方式,例如滚动预算及弹性预算等。如果预算的计量单位为月度或者季度,则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滚动预算方式;如果预算的计量单位为年度,则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零基预算方式,对各项预算金额及其重要性进行全面分析,并将预算支出认真排序;如果预算的计量单位为几个年度,则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弹性预算方式。
(三)定额标准的确定
编制预算时,人员支出按有关政策、标准和编制人数等编列。这部分预算定额确定较为简单,定额标准的难确定关键在于公用支出。公用支出分为科研公用支出与行政公用支出两类。科研公用支出按照各个科研部门承担科研项目的大小和重要性来确定。行政公用经费支出,参考同类科研单位的预算支出,按照以前的实际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情况和以后工作的发展重点,采用指标量化管理方法,确定行政公用支出定额标准。行政公用经费包括公务接待费,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公务接待费,首先根据财务制度按各个级别人员标准进行接待,严禁各种理由的超规格、超标准接待。其次对公务接待报销单据严格要求,每次报报销不仅要有发票,也要附有人员来客接单函和饮食餐单,公务卡刷卡POS单据等,以严格的制度来控制公款吃喝的情况;最后要把各个科研部门、、各类项目的公务接待制度范标准、预算,实际支出总额等通过在单位某种媒介中(如QQ群,单位报刊等)公布,实现大众的监督。水电费根据人数和建筑面积的不同,计算出人均水电费计划内使用标准,对于计划外用水电的费用,使用单位要对此做出说明,对于不合理原因的超额水电支出有相对应的惩罚制度。这些定额标准的确定如果靠财务部门自己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靠相关归口管理部门共同完成的。
四、总结
预算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管理工程。我们要认识到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任务,防止精细化预算改革成为口头革命。
作者:张敏 孙喜坤 王红军 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第三篇: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纵向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或横向科研项目委托单位根据申报的预算划拨经费,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依据预算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审计和验收。做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起点,如何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跨平台项目预算科目不一致
我国现有的四十余个机构管理着近百个中央财政科技专项,同时各省、地市还承担着相应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于科研管理部门不同,各自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申报要求也不尽相同。由上表看出,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的国家自然基金和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社科基金经费预算科目都包括差旅费、会议费、设备费等主要项目。不同之处在于,以工科为主的自然基金倾向材料费、试验费;以文科为主的社科基金倾向资料费、印刷费等项目;而省属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精细程度就有所降低。
2、预算明细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相脱节
现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申报为例,将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建立对应关系,虽然进行了大致的对应分类,但仍存在由于科研人员个人理解偏差,导致的某个经费预算科目对应错误的会计核算科目的不规范预算申报。如,办公设备购置费不应填至“设备费”而应填至“其他支出”;硒鼓、碳粉、U盘等办公用品不应填至“材料费”而应填至“其他支出”;自驾车出差产生的油费不应填至“燃料动力费”而应填至“差旅费”;以主办者身份发起会议产生的相关费用不应填至“差旅费”而应填至“会议费”;参加会议并因此产生的交通费和会议费不应填至“会议费”而应填至“差旅费”。正是由于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不一致,导致经费预算明细科目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脱节,科研人员在申报时所做的预算不够准确规范,也增加了财务部门对科研人员进行预算指导的难度。
3、经费预算与项目支出相脱节
预算是科研经费支出与经费审计时的依据,课题负责人往往只重视课题经费的申报,把经费预算申报做为争取更多经费支持的手段。科技处注重项目的申报、合同的管理、项目的结题,而财务处侧重于经费支出的核算。预算下达后,科研管理部门都没有进一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管控,也没有及时地将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直到结题时才发现实际支出与预算明细不一致。在支出核算环节,会计人员也无法将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进行无缝对接,只能针对经费支出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但无法对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
4、科研经费预算调整不规范
可能导致支出情况与预算不一致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来自课题组内部技术因素,譬如因研究成果与预期差异较大,导致支出变动与预算不符。另一方面是来源于外部,由于近年来科研经费管理问题频出,国家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陆续出台多个文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以上级管理部门文件精神为依据,审核发现已经发生的经费支出不合规,并要求课题组限期整改,政策口径缩紧直接导致在此期间涉及的科研项目存在预算调整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科研管理部门对于纵向科研经费预算调整较为谨慎,而横向科研经费的预算调整就缺乏规范的审批管理流程,经常是结题时才发现项目负责人擅自变更经费支出,没有履行规范的预算调整审批流程。
二、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改进措施
1、各平台预算科目口径趋同
每个主管部门管理着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又有不同的预算申报口径。其实从财务核算角度,不管预算内容是什么,在进行账务处理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会计核算的会计明细科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国发﹝2014﹞64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对项目申报、立项和预算安排、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进行信息管理。所以,如果科研项目的上级管理部门将经费预算申报科目设置为统一格式,就可以避免科研人员跨平台预算申报的繁琐,缓解预算申报的压力,增强经费数据的可比性。
2、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趋同
经济支出科目是会计核算的落脚点,也是经费管理的着力点。所以以会计核算科目为基础设立统一的预算申报模板,细化经费预算内容,有利于减少预算执行时的差异度。不仅便于科研人员更加规范的申报预算,同时也便于预算实施进度和经费支出控制的无缝衔接,增强预算控制的约束性。
3、强化预算管控预警功能
科研经费预算还应具备预警反馈功能,在现行财务软件辅助账中增设“项目预算管理”模块。一方面,可以对劳务费、招待费等重点明细科目进行限额控制。财务人员上账时,根据预算明细在辅助账里对相应科目进行支出限额的设置。在实际支出时,项目负责人如果某个科目支出金额超过预算限额设置,账务系统就弹出“预算超支,无法正常报销”的对话框。另一方面,针对周期长的科研项目,对科研经费拨款实行分段动态管理,以解决项目支出和项目实施进度脱节的问题。科技处应根据科研项目申报的预期进度,将项目进度分为几个阶段,财务部门根据项目进度对项目经费支出实行分段预算额度控制,每个阶段的经费支出金额都必须控制在预算限额内,便于科研管理部门实时、便捷地进行经费信息的有效共享与监控。
作者:何其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财务处
第四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人员预算观念淡薄。长期以来大多数科研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争取科研经费上,普遍存在“重申报,轻预算”现象,科研人员预算管理意识比较淡薄。科研人员没有认识到预算编制对项目执行、验收的重要意义,往往根据以往经验以及项目任务书的要求编制项目预算,预算随意性较大,甚至存在多报、虚报预算现象,缺乏从科研项目实际需要出发,导致预算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预决算偏差过大,使得预算管理相应的战略指导作用很难发挥。
2.预算协调沟通不顺畅。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主要由科技管理部门、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负责,由于三者之间沟通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有效的配合、沟通和协作,造成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不顺畅。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中期检查、验收及奖励申报等工作,很少关注经费使用情况;研发部门注重的是科研项目如何成功申报及组织实施,以及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也不太关心经费使用情况;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收支核算,由于对项目的运作过程缺乏了解,很难按照项目进度控制支出,往往造成预算执行不合理。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编制的预算随意性大,导致预算执行困难,使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预算编制不科学。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工作,由于大部分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由项目负责人承担,财务人员基本不参与编制工作,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准确的专业财务分析。有的科研单位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要求科研人员提高科研项目的预算总额,使得项目预算缺乏真实性,导致预算执行困难。此外,科研人员往往注重项目任务的完成,对项目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预算编制方法与业务活动不对应,导致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降低,预算对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4.预算执行率偏低。近年来,许多科研单位出现科研经费花不完,有预算没办法花的怪现象,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率偏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导致项目经费申请的随意性较大,甚至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存在多报、虚报预算的现象,造成预算执行困难,最终导致预算执行率偏低;二是随着国家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科研项目决算的审计力度,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逐步建立健全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控制措施,堵塞了一些财务漏洞,使得科研项目的有些预算明细不能按照原来预计随意支付,从而造成科研经费的大量结余,导致预算执行率偏低。
5.预算监督与考核不到位。目前许多科研单位还没有建立预算管理监督及考核制度,有的即使建立相关制度,还存在考核职责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标准缺乏规范化及监管缺失等现象,使得预算管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既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也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成效监督和奖惩制度,以致科研单位不能及时准确掌握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更做不到预算管理风险预警,一方面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展,同时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预算工作的积极性。
二、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化。预算管理贯穿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研发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每位员工都要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增强预算管理的参与意识。一方面,科研单位要加强预算管理的领导工作,制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办法,实行职责分工,明确科研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财务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健全奖惩机制,切实发挥预算管理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要加大预算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从思想认识、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加强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确保预算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化。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实现预算管理的协调化。科研单位要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工作,一方面要明确科技管理部门、研发部门及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使得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作。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宏观管理,协助财务部门掌握经费来源及特点;研发部门负责提供科研项目计划和进度的资料,严格按照项目预算进行支出,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会计核算工作,依据相关财经制度及项目进度进行支出,确保各项支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部门、研发部门及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内部预算管理信息平台,以便各部门及时反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预算管理的协调化。
3.改善预算编制流程和方法,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标准化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科研单位要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流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预算编制流程,真正实现预算编制的流程化。通过高效细致的标准化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控制风险。此外,科研单位要不断改进预算编制方法,由于科研项目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测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科研单位可以考虑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滚动预算编制的时间是不断延伸的,预算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提高项目预算管理的精准性,便于部门加强预算管理。滚动预算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预算编制上的盲目性,避免出现项目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从而降低预决算偏差过大发生的概率。
4.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实现预算管理的动态化。科研单位要借助现代信息系统技术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融合,实现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分析以及决算报告出具的自动化功能。财务部门要定期对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项目实施差异度分析,进而实现有效监督和控制。当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偏离预算的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需要及时向项目承担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反馈和预警提示,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实现预算管理的动态化。
5.加强预算考核与监督,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化。预算考核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处于关键环节,通过预算考核,可以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科研单位内部,要结合预算全过程管理的考评,综合分析考评结果,制定预算执行完成标准,依据相应标准明确预算执行完成情况,对预算执行好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积极发挥预算监督职能,通过实行定期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向项目负责人反馈预算执行结果及项目结余情况,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进度进行合理的项目支出。同时,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科研项目开支审批制度和报销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严格按照项目预算和进度进行项目支出,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
作者:杨二宝 单位: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第四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研究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企业在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研发活动过程中可以支配的资源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事前编制预算、事中过程控制、事后业绩评价等一系列财务管理行为,对科研项目预算从编制、执行到最终考评全过程进行筹划和监督控制,最终实现研发目的一种管理方法。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为对象,其预算管理必须与研发活动自身特点相联系。较传统预算管理而言,研发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出发,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次,研发活动本身是针对未知领域、未解决问题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整个研发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对其预算管理必须是动态性的,将分析、调整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以增强对其不确定性的适应。再次,研发活动比生产活动更难于掌握,其特有的技术复杂性、管理复杂性及环境复杂性决定了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也相对复杂。
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全员参与意识尚未有效建立。科研单位对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项目承担部门在从事预算编制时缺乏对科研项目整体性的把握,存在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的安排预算支出的现象。很多科研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与管理尚未建成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机制,项目承担部门与财务、物资、发展等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不充分,项目承担部门在不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与预算编制要求、不熟悉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方式的前提下,盲目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的执行在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衔接。这样编制出的预算相对片面,往往不具有可行性,这也是导致今后预算执行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项目承担部门在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缺乏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的合理分类,执行过程中往往对财务入账造成困难,影响项目验收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的预算要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出,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保证。
三、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高度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树立全过程闭环管理意识,建立组织机构。项目预算管理是一项由项目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同管理与全程监控的闭环系统工程。建议成立基于科研项目的临时专项小组,小组成员由项目承担部门、物资、发展、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他们既是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责人员,又兼具科研专项小组管理人员身份。在预算编制前提早对小组成员进行科研预算管理专业培训,使小组成员人人重视预算的编制,并从编制阶段就实质性地参与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来,为日后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分工、配合做好事先的铺垫与事前谋划工作,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责,真正将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参与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人员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严谨的沟通,对各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支出科目与预算的对应关系等一些列问题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和后续可执行性,保证科研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率。健全与完善项目预算从编制到考核的一系列制度。科研单位对项目管理的依据是国家通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企业内部制订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通用国家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严格执行,对内部项目管理制度和相关涉及的内控制度要不断健全完善,并根据出现的新环境、新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确保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实施到验收全过程都受相关财务制度约束,变财务管理由过去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支出管理是项目经费管理的核心环节,要建立科研经费支出的动态费用总额控制和动态预警机制,有效控制不符合财务规定的费用报销行为。要特别重视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审批制度的建立,制度中对预算调整范围、条件和审批流程应做出的明确规定,以确保预算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效制约预算随意调整的现象。
作者:崔洁 单位:国网冀北电科院
第五篇: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探讨
一、新预算法对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预算编制内容的完整性
1.所有收支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我国自2011年起已全面取消了预算外收支,原预算外收入全部上缴国库,纳入预算管理。新预算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界定了四本预算的功能定位、编制原则及相互关系,建立了全口径预算体系,提高了预算的完整性,促进预算管理由碎片化向统筹化方向转变,真正实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
2.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打破了以往单一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将促进预算安排由收入约束性向收入预期性转变,从而更加符合预算收支安排的需要。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建立要求科研事业单位改变“以收定支”的单一预算方式,不仅要准确测算预算年度的收支计划,还要合理预计中长期的收支规划,从而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全面性。
3.突出预算与政策结合,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要求部门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实行中期财政规划将有效提升预算的统筹能力和可持续性,促进预算审核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这就要求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要从单一财务预算向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相结合转变,实现预算收支安排与单位发展规划的实质性融合。
(二)增进预算编制方式的科学性
1.健全预算标准体系。新预算法强调要按照预算支出标准编制预算。以预算支出标准作为支出预算安排的测算依据和约束条件,将有效杜绝预算支出的随意性,促进预算编制向规范化、精准化方向迈进。
2.细化预算支出分类。新预算法规定要严格按照政府收支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决算,决算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新预算法对于预决算细化编制的要求,使得以经验估计为主的粗放式预算编制模式难以为继,科研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必须在科学测算、精细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并要充分利用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手段,实现预决算的口径衔接,从而有效减少和控制预决算差异率。
(三)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规范性
1.硬化预算支出约束。新预算法强调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明确规定经人大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预算支出要严格按照预算用途、预算科目和规定程序执行。这就需要科研事业单位改变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的观念,全面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和预算执行的规范化程度,在预算编制环节,做到预算早编细编、收入应编尽编、支出准编全编;在预算执行环节,坚持无预算不支出,超预算不支出,进而从源头上解决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的问题。
2.规范国库收付管理。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自2001年我国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来,国库管理制度日益健全,资金覆盖范围愈加广泛。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公务卡结算管理、国库动态监控管理等改革持续深入,科研事业单位要主动适应改革要求,严格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促进预算收支公开透明,保障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3.严格政府采购管理。新预算要求预算支出涉及政府采购的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政府采购情况列入预决算公开范围。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共同构成了引领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三驾马车,是规范财政支出的重要工具。为切实增强财政支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加快建立政府采购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机制,完善政府采购预算,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4.加强结转结余管理。新预算法要求积极盘活存量资金,明确规定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结转结余情况列入决算审查的重点内容。由于科研项目资金下达较迟、实施周期较长,科研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结转结余规模较大的问题,在当前严控结转结余的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必须把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作为预算管理的重点内容,努力压减结转结余规模,切实规范结转结余管理。
(四)提升预算资金支出的有效性
新预算法确立了“讲求绩效”的预算原则,并将之贯穿到预算编制、审查、执行及决算等各个环节。绩效管理突破了“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局限,是公共财政框架下实现对预算资金支出问责问效的有效方式。随着绩效管理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大,科研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切实改进资金管理,提高支出效益。
(五)增强预算监督审查的严肃性
新预算法勾勒了预算监督审查的体系框架,形成了人大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部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为一体的全方位预算监督体系,加大了问责力度,强化了责任追究。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内控意识淡薄,监督检查弱化的问题,随着预决算审计监督的常态化、全面化、严格化,科研事业单位必须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加强监督检查,着力提升预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六)加大预算经济活动的公开性
新预算法确立了预决算公开的制度框架,对于公开的内容、时间、主体等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明确要求部门预决算、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政府采购情况等内容都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随着预决算公开的要求不断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必须牢固树立透明预算、阳光理财的观念,积极稳妥推进预决算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切实规范理财行为。
二、新预算法下加强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1.全员预算。全员预算是指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的全员参与。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闭门造车的预算模式已不能适应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针对科研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预算参与度低、执行力弱的实际,一方面要加强预算政策宣传,形成人人懂预算、人人参与预算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完善预算组织体系,将预算管理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全员参与、全员监督、全员考核的体制机制。
2.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指预算编制范围应涵盖所有收支。一是要加强收支统筹管理,将单位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盘子统筹安排;二是要建立资产管理、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机制,在编制预算时,不仅要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还要同步编制资产配置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及中期财务规划。
3.全程预算。全程预算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预算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预算编制这一环节,而是应该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监督与评价等全过程进行流程化管理[1]。科研事业单位只有建立健全编制精细、执行严格、控制有力、监督到位、检查问效的全过程预算管理体系,才能真正确保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二)细化预算编制,改进预算编制方式
1.完善预算编制流程。一是要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明确预算编制、审核、上报、批复的职责权限和管理流程,确保预算编制程序规范。二是要前移预算编制关口,要提早谋划预算编制工作,提前制定中期财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提前开展项目规划论证及政府采购预算等工作,从而提高预算编制及执行效率。
2.细化预算编制内容。一是要严格基本支出标准,严格按照人员、公用、资产等支出定额和限额标准,精细计算各项支出,确保支出有标准、支出有依据;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公”经费等行政运行支出只减不增。二是要细化项目支出预算,完善项目内容、资金用途、支出标准,使项目预算更加具体化,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
3.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一是要采取零基预算法。年度预算要结合各类收支增减因素,根据财力可能和支出需要、支出政策、支出标准重新测算,尤其是项目预算要摒弃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模式,预算安排的重点要由只关注增长转向更注重绩效。零基预算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解决资金“固化”问题,从而增强预算单位的成本控制能力和预算调控能力。二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构建完善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机构、人员、工资、资产等基础信息管理,确保预算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建立各项收支测算的政策依据库和数据信息库,并制定统一的预算编报模板,实现预算的规范化、标准化编报,提高预算编审的质量和效率。
(三)硬化预算约束,完善预算执行体系
1.构建多维会计核算体系。要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的精细化水平,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分别按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设置会计科目,并按资金来源、项目性质设置核算项目,以此构建一个涵盖科目、项目及部门的多维会计核算体系,从而满足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及财务查询等多重需求。
2.严格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一是要优化国库支付方式,严格控制国库现金支付,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管理,着力提升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二是要强化国库支付对账,及时做好国库支付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对账工作,确保支付与核算相一致。
3.强化预算执行分析控制。一是要健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预算批复后,要及时编制单位内部细化执行预算,对预算进行细化分解和批复下达,明确各部门的预算指标、预算执行方案和管理责任,建立支出与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切实做到预算资金“谁使用,谁负责”。二是要完善预算执行查询系统。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查询系统,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全程监控,从而增强预算执行的主动性和时效性。三是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控制,定期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及时纠正预算执行偏差,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力。四是要加强预算支出审核控制。明确各项支出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支出用途,加强授权审批控制、支出审核控制,切实硬化预算约束。
4.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一是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明确采购职责、采购范围、采购方式、采购流程、采购档案管理等内容。二是要健全政府采购组织,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及专家组成的政府采购小组,具体负责政府采购的组织实施。三是要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加强对采购需求、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实施的流程控制和衔接,实现政府采购各环节的相互制衡。
5.建立存量资金清理机制。一是建立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全面清查单位存量资金规模及构成等情况,摸清存量资金家底,分析存量资金成因,定期分类清理现有存量资金,严格控制新增存量资金。二是建立结转结余与预算编制结合机制。对于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的项目适当核减预算;对于跨年度项目编制分年度预算;对于没有特定用途的结余资金应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三是建立结余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健全结余资金管理制度,加大结余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明确资金统筹使用的方式方法,确保结余资金使用规范有效。
6.加强决算数据分析评价。要转变“重预算、轻决算”的观念,提高决算编制质量,注重决算分析利用,通过预、决算的对比分析,查找预算编制的不足之处和预算执行的薄弱环节,从而为改进预算编制和执行提供依据。
(四)量化目标考核,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一是要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构建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二是要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结合科研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三是要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相挂钩,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五)优化管理流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预算编制、批复、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业务的主要环节嵌入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预算管理流程,制定完善预算业务内部控制框架,明确预算业务的组织机制、工作流程、风险节点、防控措施及责任主体等,并以预算执行业务为中心,将单位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工程管理、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衔接,以此形成内部控制多方面的有效互动[2]。
(六)深化预算公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一是要完善预决算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公开内容,严格公开审批,拓宽公开渠道,提高公开水平,实现预决算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二是要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除做好新预算法要求的预决算、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和使用情况、政府采购情况公开外,还应不断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主动把重大项目执行管理情况及预算执行、审议、调整、绩效等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切实增强预算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三、结语
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持续深化,科研事业单位应当树立全面预算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并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快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融相促,从而有效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作者:张腾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第六篇:农业科研单位项目预算管理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了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完善经费监管措施,纠正科研项目多头立项与分散管理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公开、透明、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国家实施了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范科研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强化资金支出的过程监控,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执行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当前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措施,供参考。
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预算执行发生的变化
(一)账户管理方式
国家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前,农业科研单位可设立多个存款帐户,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统一收归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单位原有设立的多个存款帐户被取消,财政部门则为每个预算单位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一般情况下“零余额账户”禁止向本单位的基本户划拨资金。科研项目立项后,财政部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向项目承担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下达预算经费指标额度,当发生实际支出时,通过“零余额账户”垫支后,由银行从国库单一账户中清算收回垫支的资金。
(二)资金拨付方式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财政专项资金通过层层批复后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有较大的资金使用权。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部门根据批复的项目经费预算额度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向项目承担单位的“零余额帐户”下达经费使用计划和额度指标,项目承担单位经费支出需严格按照预算科目及额度通过“零余额帐户”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其中,差旅费、会议费、出国考察费三个科目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超过3个科目经费预算的总和,其他科目之间不允许调剂使用。
(三)结余资金管理方式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前,科研项目经费结余资金可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使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项目净结余资金由财政部门次年统筹安排使用,“零余额账户”年终不留余额。而对尚未完成的项目结余资金,则由财政部门逐一审核后,根据项目结余资金额度,次年返还给项目承担单位继续使用。由此可见,从预算执行的角度,国库集中支付比以往实拨资金管理要求更加硬性。
(四)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有效提升
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制度,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和监管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是一个大型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各相关部门通过该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项目承担单位通过系统接受财政专项预算指标,审核本单位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等,财政部门通过系统进行网络审核,银行通过系统进行网络确认后才能正常使用项目专项资金。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项目承担单位每一笔专项资金的支出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并保留痕迹。实施公务卡制度是国家专门针对游离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外的现金管理,通过采用公务卡刷卡消费,以减少公务支出中直接采用现金结算存在的弊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财务监督的有效性,因此,实施公务卡制度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二、当前农业科研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经费争取而轻项目预算管理的思想,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强调通过管理制度来规范支出,而对项目预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足。当前农业科研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领导重视不够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需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目前农业科研单位比较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而对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与执行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在理解上带有片面性,导致项目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可操作性差,甚至出现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一是项目预算编制缺乏财务人员的专业指导。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主要由项目人员(或项目组)编制,由于科研人员比较熟悉专业工作,财务知识还比较欠缺,因此,造成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甚至有些项目经费预算编制采用先确定项目总额再分解细化的预算编制模式,盲目编制设备费、材料费和劳务费等科目支出,往往与实际研究工作相脱节。二是项目预算编制论证不充分。农业科研项目往往具有周期长、季节性强和复杂性等特点,而科研项目预算申报时间往往比较仓促,因此,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准确估算整个农业研究全过程的经费需求。三是多渠道重复申报预算。随着国家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性资金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科研人员争取项目的渠道也大大增加,为争取更多的资金,难免出现重复和雷同申报现象,项目审批部门之间还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就为科研人员就相同研究内容向不同部门重复申请经费创造了条件。
(三)预算执行不到位
一是科管部门与财务部门未能及时沟通,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得不到有效监管。科管部门侧重于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管理,而财务部门侧重于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的收支管理,两部门间没有及时沟通与协调,很容易出现“监管真空”现象。二是项目预算执行缓慢。财政部门要求预算执行要与进度要求同步,而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研究周期跨年度与财政年度不匹配,而且预算支出中涉及设备、工程等招投标手续繁琐,进展缓慢。一些预算单位受管理因素影响,经费支出无法按批复范围执行,造成了预算执行缓慢的现象,项目资金余额被注销,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项目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认识不足有关。
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应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是保证项目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要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算执行的总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摒弃过去的错误观念和旧思维模式,转变以往片面重视项目立项,而忽视对项目预算的管理,改变以往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主支配,造成项目预算执行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状况。因此,农业科研单位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项目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与配合,项目预算执行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二)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可操作性
一是发挥财务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中的指导作用。财务人员应加强财务数据分析,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和预测信息系统,为科学编制预算提供依据。在编制财政科研专项预算支出时,应发挥财会人员的指导作用,确保既不违反预算管理规定,又能兼顾各种类型的项目管理需要,科技人员应摒弃“重争取,轻支出”的传统观念,在项目预算申报时就要考虑“能争取到项目、经费能花得出去、项目经得起审计考验”。有条件的农业科研单位可在科管部门或财务部门中设置专岗,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做到科学编制预算。二是提高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立项、预算编制、经费核算以及项目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作用,极力扭转以前忽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状况。建立完善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配套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确保科研人员合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做到有章可循,同时也调动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预算监督,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财政性资金的收支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控,提高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促使财政性资金管理更加刚性,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财务部门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设置的支付流程,加强预算执行事前及事中的监督,适时与批复预算进行审核对比,层层把关,对于超预算和不符合预算科目支出要求的款项不予报销,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对预算执行缓慢的项目应及时提前关注,并将信息反馈给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督促相关负责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避免因额度结余被财政收回,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结束语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性资金的管理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规范了科研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强化对科研专项资金支出的过程监控,提高项目资金预算执行透明度。因此,农业科研单位应科学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强化预算监督,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要加强单位内部协调管理与配合,为提高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力保驾护航。
作者:郑丽萍 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第七篇: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科技事业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年均增长率达20.9%[1]。科研经费是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关键内容。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手段则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科研项目以预算为目标而开展的内部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调整、监督和评价等环节。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是增强科研单位科技力量的基本保证。我国科技发展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较晚,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体制尚不够健全,各级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和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各方面不足,给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制约。基于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改进对策,进而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质量和效率,加速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体制建设。
一、我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科研项目立项申报过程中,项目课题组成员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编制经费预算,粗略地将项目总经费划分到各个单项,没有充分考虑到所需经费与科研项目研究内容的相关性及必要性,有些课题组甚至安排缺乏预算经验的在读研究生独立完成预算表的编制工作。由于部分人员对国家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财经政策方面了解不充分、不透彻,且在财务成本管理知识上存在欠缺,编制预算时缺乏全方位考虑,经常出现各种实际问题,如会议费、差旅费等预算支出超出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标准。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经费预算不足或无法支出等问题,导致科研经费使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困难。
(二)预算经费拨付时间和执行进度滞后
通常,科研单位从申报项目预算到预算批复的周期较长,其中涉及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等系列过程,科研项目存在审核周期长、经费拨付时间晚、项目执行期缩短、经费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以某市市级财政专项项目为例,该地区科研单位通常在上一年九至十一月份编制和上报项目经费预算,在下一年三月人大批准后,科研人员才能拿到项目经费。由于我国财政专项科研经费通常采取年度管理的模式,而此类项目经费结余不再结转下一年度使用,导致项目的实际执行期只有九个月,严重影响了经费的正常使用和项目执行效果。此外,受申报和批准时间滞后的影响,一些纵向课题的经费预算编制时间同样相对滞后。例如,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上一年八月份征集项目申请书,在下一年二月份公布项目批准名单,自六月份才开展经费的拨付,这使得经费使用相比于项目实施滞后了近半年时间,往往项目研究的前期工作已开展,部分科研支出已发生,造成收入与支出的不配比,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启动和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也潜在地增加了科研经费挪用等违规行为的滋生。
(三)经费预算执行混乱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以后,科研人员对项目支出缺乏合理规划,或受到市场及国家政策标准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项目结题时往往还有大量经费未支,造成项目经费结余较多;有些支出随意性较大,调账现象频繁;有些超预算范围支出,更有甚者违规挪用科研经费等。另外,科研项目外部协作费管理混乱,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各类科研项目经常涉及测试化验加工等外协费用,该费用以技术服务或加工合同等形式进入协作单位后,通常被纳入横向课题来管理,而横向课题相对于纵向课题而言管理较松散,支出随意性较大,监督较弱,造成了项目总预算支出结构的不合理。
(四)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不统一,会计核算困难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复杂多样,国家、地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以及基金委在内的拨款单位对各自负责管理的科研项目都制定了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不同科研项目在经费管理中对预算科目的设置亦存在着显著差异。表一列举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某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预算科目设置。从表一可以看出,三种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总科目数分别为11、8、6,在科目名称及其子科目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科研经费预算使用的科目与科研单位会计核算使用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也存在着差异。科研单位预算支出的经济分类科目主要反映单位各项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这些科目与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科目设置没有完全对接,给财务项目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带来困难,往往一套会计核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要对应多套科研项目预算科目,导致在分析填制各类科研项目决算报表时财务数据提取的口径不一致。
(五)经费预算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
随着我国科研经费的逐年增加,不少科研人员把科研经费当作“唐僧肉”,想方设法中饱私囊。科技部“国科发财〔2014〕200号”文件对四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典型问题进行了网上通报,其中涵盖了使用大量假发票列支科研经费、提供虚假财务资料、挪用科研经费以及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不规范等系列问题。一起起活生生的科研腐败案例客观反映了我国在科研经费监督和管理方面的缺失。国内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监管通常涉及内部和外部两大监管方面。大部分科研单位不够健全的经费管理内控制度直接导致了其内部监管的乏力。外部监管主要以科研主管部门监督检查、财务审计为主。然而,外部监管往往体现出事后监控和形式审计的局限性,造成外部监管的约束力极为有限。此外,众多科研项目对项目的产出和效益进行了重点关注和考核,例如在申报阶段就被要求附带填报绩效目标申报表等材料,但对经费预算仍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指标管理体系,严重制约了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进而间接影响了项目的实际产出和效益。
二、国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优秀经验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比我国早很多年,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经验。美国的科研项目经费从申请、分配、使用到绩效评估等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体制。科研项目经费审核和拨款彼此独立,较大程度上保证了经费分配和项目评审过程中的规范、公开、公正。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美国的科研机构以项目合同制为主要经费管理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将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必需的费用都详细明确的列入预算,一旦项目申请被审查通过,预算编制就成为科研项目使用过程中经费支出的依据,项目执行必须严格遵照预算。美国科研机构采用“政府宏观监督+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机构内部监督+审计部门事后监督”的四级监管体系,监管对象涵盖了科研经费的分配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监督内容包括科研经费的分配、使用及使用效果的监督和评估分析,从而保证了对科研经费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管。德国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从编制审定到执行均在严格的约束机制下进行,一旦经费核定,便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不允许超预算范围和标准使用项目资金。如果有超预算开支情况,责任人将被罢免或追究刑事责任。德国科研机构的财务部门还要求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披露相关科研项目会计信息,以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评价。韩国自2001年起开始推行信用卡制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信用卡制实行以后,对科研项目中产生的所有经费支出均采用信用卡结算,科研人员的每一笔支出明细将在网络数据库上留下记录。借助金融机构数据库系统,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监管机构、科研人员可以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登录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以便于实时准确的了解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结构、支出金额和支出进度。
三、加强我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
制定合理、有效的项目预算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基础。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应由项目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计划及编制,单位内部科研、财务部门应发挥其专业知识对预算严格把关,并给予指导,使预算既符合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国家政策及财务制度的要求。由于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且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阶段的各方面条件与执行阶段往往会发生一定变化,受科研工作本身的制约和市场条件、国家政策标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涉及跨年度的科研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应灵活设置预算调整,执行单位可以在提交项目年度总结报告时,一并提交剩余阶段经费预算的调整说明和后续研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从而既保证预算的合理性、严肃性,又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进而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
(二)推进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的统一性及其与会计核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衔接性
为了规范经费预算管理,保证预算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建议统一同类性质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尽可能采用相同的经费预算科目设置。在其统一之后,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衔接,一种是发挥辅助账的作用,在会计核算中设置项目辅助核算,将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录入辅助核算项,从而当每一笔项目支出时,财务记账既选择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还要选择辅助项“项目+预算科目”。例如,表二给出了973计划中某A项目预算科目和用友U8财务账套科目的衔接情况。显然,在分析填制该项目决算报表时只需从项目辅助账中获取各预算科目的财务数据,迅速填制决算报表。另一种是从记账摘要处列明具体支出对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科目,在获取项目决算数据时,从摘要处汇总各类预算科目的支出金额。
(三)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合理安排支出计划
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提高项目经费审核支付效率,缩短审核时间,提高资金拨付率,可以借鉴国外管理科研经费的成功经验,将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审批的资金分配分开管理。另一方面,项目执行单位尽早编制支出计划,财务部门定期跟进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按月、季、年向项目负责人报送支出执行进度及与预算执行对比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合理有序。
(四)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管理
规范科研经费支出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关键。项目经费预算一旦审核批复,应严格按照各类课题经费管理办法及预算要求执行经费支出。目前全国正推行财政预算公务卡结算方式,对除财政预算外的资金没有严格要求用公务卡结算,建议借鉴韩国科研经费管理信用卡制,所有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在不方便使用支票或银行转账的情况下,一律用公务卡结算,实时监控项目经费的支出结构和进度,从而保证项目资金的安全和防止滥用项目经费。同时,应加强科研项目外协经费的有效管理。当外协经费下达到协作单位后,协作单位科研及财务部门不应将其断然判定为横向科研经费,而应按照外协经费本源的性质对该项目进行管理,并应严格按照项目总预算计划来执行,做好经费支出的管理控制,定期向总承担单位报送经费支出执行安排及进度,并时刻准备接受审计部门的延伸审计。
(五)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和评价
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是科研项目经费安全运行的保障。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审计部门的作用,并强化多部门协同管理。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宏观调控监督;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跟踪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单位自身的科研管理和财务管理部门发挥内部监督作用,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培训,从预算的编制、执行等方面加强内部监督;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同监管作用,加强科研项目的阶段性审计及外延审计;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科研项目公告平台,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项目经费执行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很多国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引入了评价机制,不仅重视立项前的预算评价,还重视结题后的绩效评价。鉴于目前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评价流于形式,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经费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经费预算进行有效考核。
作者:程露 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第八篇: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一、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科研项目按照这一方面来进行划分。从资金的来源角度进行划分,科研项目可以分为横向科研项目和纵向科研项目,分别指在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申报范围之外,申请自主的科研项目以及包括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申报范围之内的,项目款由财政批复的科研项目。而两种科研项目的资金性质也不一样,横向科研项目的资金属于非财政拨款,纵向科研项目的资金属于财政拨款。在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费来源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助申请的经费、包括在部门预算内的经费以及来源于其他委托单位或部门的经费;二是注重时效性,不管是横向科研项目还是纵向科研项目,都要按照相关的管理方案进行计划考核;三是自主性不强,两种科研项目的经费并不是直接由研究人员掌管,而是受到部门预算的管理,在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中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四是具有不确定性,因为科研项目最主要的是要求创新,现在的时代对于创新的要求也提高了,科研项目具有更多的不决定因素。
二、当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各个项目有各个项目的管理制度和要求,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童谣也需要一个成熟的管理制度,来确定经费的使用方向和结构,明确各个开支项目之间的要求,把钱用到刀刃上,做到节约资金不浪费的原则。这些要求都对项目的研究过程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当前的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到这些要求,其制度并不健全。
2.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没有做到更精确的编制
好的经费预算能够促进项目的经费支出,能够约束项目经费的使用,能够达到很好的监督、决算和审计作用,因此,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在当前的事业单位的项目研究中,经费预算都是由项目的负责人主持,这些项目负责人都是科学工作领域的专家,但他们对经济问题可能就没有一个很好地把握,而且这些人员并不能充分认识到经济预算的重要性,也没有相关的经济学的知识做依据,很有可能就喜欢经验之谈,这样,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把握,这对于后期的科研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科研项目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科研技术并不像其他市场产品一样标有明确的价格,往往很难预算准确,而一个科研项目有可能因为当前的技术达不到要求,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资金预算工作。
3.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环节管理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的科研项目工作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管理的,小组管理的弊端目前已经能够初步的发现。因为项目资金的管理权全权交给了课题组长负责,缺乏相对的管理和监督。尽管事业单位为了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制定了一些财务管理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对于监督管理项目经费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可行性不强,环节缺失,内容缺失等弊端,对于项目经费的管理形同虚设。另外,项目组和单位里的相关经济人员的沟通并不强,单位财务人员缺乏对于项目实际情况的了解,往往不能很好地对项目经费预算工作提供支持,这些都可以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
4.财务人员对管理项目经费预算的认识不够充分
目前的科研工作中,单位财务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科研知识的了解,总会走进科研项目工作的经费管理与己无关的误区,使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工作游离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之外。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单位财务人员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科研小组也是事业单位的一部分,其财务工作同样也需要单位财务人员代为管理,而财务人员也缺乏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的意识。
三、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的措施
1.使预算编制提升操作性
一个好的,操作性强的项目预算编制的建立,必然需要以国家相关财政管理政策为依托,以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态势为保障,以科研项目工作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定出具体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预算编制,能够对编制范围、流程和标准做出具体的解释和说明,这样才能保证在科研过程中得到资金的有效支持,事业单位就更需要这样的操作性强的经费预算编制。一个操作性强的预算编制能够对科研项目工作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使科研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实行。
2.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共建预算编制制度
预算编制的建立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相连合,通过相关制度和知识的支持,以具体的科研项目内容为依托,加大相关工作人员和单位财务人员之间的联系,囊括科研项目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预算编制制度。事业单位可以聘请专家、顾问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科研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和对财务人员的科技知识培训,这样,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加紧密,各个成员的预算管理意识才能得到加强。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参加和把关的作用,在具体科研过程中也能对资金进行有效的跟踪,在项目完成之后进行有效的验收和评价。在进行经费预算的时候,财务部门要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对项目进行测算,要按照相关程序和标准进行物品的采购,注意项目中一些专用设备的使用,最终汇总,得到最终有效的预算规划,使预算切实可行。单位也可以通过聘请专家的监督评估,规避风险,调整预算,使预算编制的质量得到提高,更具可行性。
3.认真履行预算,促进项目经费管理
在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时,必须要考虑项目合同中的相关规定;项目组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也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在预算范围之内使用项目经费。财务部门要做的主要工作是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工作进程,审核项目经费开支情况,保证经费尽可能的减少,同时也要满足科研工作的具体需求量,控制科研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将预算同实际支出做比较,并及时进行预警。加强单位之中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经费管理工作更顺利的进行,科研小组要将相关材料递送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也要及时地把预算执行情况反映给科研小组和管理部门,这样的做法,能够使财务管理变得及时、有效和动态。
4.重建预算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
良好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以下能力,具有完整的核算成本的科学方法,具有真实反应科研成本的能力,具有有效评估成本效益的策略,而完善的绩效评价和预算评价机制,有利于单位在科研项目中全面监控科研的资金使用情况,有利于项目经费的有效、合理使用,避免资金浪费。考评机制要做到统筹兼顾、精确科学、突出重点这些方面,只有遮掩,才能保证考评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保证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只依靠单一部门的努力,各部门都要联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才能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唐新华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第九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探讨
受国家课题制管理的影响,资金预算已成为各个项目研究的课题,但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相关特点影响使目前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存在结构不合理、随意性较大,资金有效利用率待提高等问题。但经费在农业科研项目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能否得到更好地发展,能否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都需要科技手段与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为了使经费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1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科研人员对于财务及市场相对陌生
科研人员都是其相关领域的精英,但是大多科研人员对于市场和财务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情况相对较为陌生。这对于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是不利的。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对于项目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对预算的精准度有较高要求,而科研人员对市场和财务相关知识的不熟悉,会影响项目预算类别、预算金额的准确性。同时,国家对于农业资金项目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就加大了科研工作人员的难度。
1.2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农业科研相关的材料费、土地费及人工费用等,随季节和时间变化其价值变化较大,项目资金预算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就会出现某一项费用过高或者过低,造成富余资源的浪费和紧缺资源的不足。由于市场的不规范,资金使用中难以避免“虚假合同”“天价合同”等不公平交易的存在;同时,对于仪器设备的购买,其功能的设置存在浪费和闲置,这些情况的存在都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2资金预算管理对于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重要性
在申请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过程中,由于农业事业的发展主要会受到天气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在课题申报时,完全精确地申请农业科研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资金预算管理就发挥了其重要性,如何确保资金预算的合理性,确保每一项资金都有正常的使用范围,是科研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这关键因素中,让资金预算管理发挥其作用,使资金的支出合理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3加强管理的几种方法
3.1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农业科研具有其独有的特点,时间长、复杂程度高、突发事件多,因此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应该得到加强。在申报经费方面,应该严格执行专项申报、专款专用,避免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时出现资金没到位、延误科研时间的现象。同时,加强合同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发挥的作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在免除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的基础上,让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工作更加努力。此外,应该提高财务管理的管理效益,可以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主要作用,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规定,确保每一项资金的出入都有迹可循,都能够得到考证。在采取财务管理的方式上也不能过于死板,要根据实际需求适时调整相应方案,保证经费的及时有效供应,保障项目的正常进行。
3.2注重预算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在预算项目管理实施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严格遵守预算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并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分配原则来实行分工合作;2)加强对科研人员财务层面的培养,让科研人员对财务、预算相关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并在预算之前,安排科研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对预算有一个更为直接地认识;3)在沟通方面,应确保每一个部门之间都具有良性的沟通方式,确保每一笔经费的开支都公正公开;4)无论是申请还是报账都应该依据严格的程序进行控制,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层层批准,最后才能获得预算资金,这样确保了预算资金的流向以及其合理性。
3.3遵循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原则,加强项目预算的组织管理
在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农业科研的独有特点,所以在分配开支时应注意到轻重缓急,以达到资金调配的合理性,避免出现资金链断流,影响科研开展现象。此外,在资金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遵循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原则,确保每一项的项目支出都能够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对科研有一定的帮助。
4结语
针对当前农科研业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注重预算管理目标的实施、遵循项目支出管理原则以及加强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等方式。提高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案算管理的效率不仅对科研方面有一定的帮助,还能够促进农业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在这方面进行更为深刻地研究,使农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赵泓洋 李璐 邓汉眉 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第十篇: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概述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是企业为财务管理建立预计目标,通过日常的控制行为,达到预计目标,并通过预计目标对经营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全面预算管理以预计目标为指引,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筹调动,控制整个生产经营行为。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达成其战略目标,有助于企业的全面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由制定预算目标开始,结合企业的过去经营成绩和本期经营目标制订预算计划。通过现代的科学管理体系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根据预算目标开展经营活动。建立完整的考核机制,在年度终了对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整个预算管理形成循环机制,持续服务于企业的日常管理。预算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对资源进行最高效的整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够充分节约成本。同时,预算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量化评价指标,可以及时对经营活动进行价值评定,体现出经营结果,使信息更为直观,可以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足够细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可以明确责任分工,避免了部门间对责任义务的互相推诿。部门间各司其职,方便管理层的直接控制,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科研事业单位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概念,以预算管理来规范单位的日常活动,帮助科研单位完成内部的治理,实现监督与控制。科研单位应协调人员和机构设置,积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而采取高效处理措施。
二、科研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预算管理工作作为科研单位的主要管理工作,具有很好的统筹兼顾性质,需要单位全体员工的参与和了解。但大部分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尚未对预算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的认识,重视程度也不够。员工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只是采取应付差事、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制订预算计划,预算计划的制订不能结合单位的管理要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中,并未参照预算计划而采取控制措施。为了在期末的评价上有好的成绩,单位会在制订预算计划时采取比较保守的评价指标,使执行上更加灵活可操作。在执行中,会为了达到预算目标而改变既有工作计划,这都会造成预算目标的扭曲,效果只停留在文字层面而并未落实到单位的实际工作中。
(二)预算管理制度缺乏
预算管理的概念由企业引入到事业单位,在科研单位中尚属新生事物,各单位并未针对预算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对预算在编制过程中采取的指标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造成各单位的评价指标不一致,不利于单位间的互相比较。在预算执行中,部门间的责任义务并未明确分配,部门也未针对每项工作形成监督机制。在针对各项预算资金进行申请、审批、投入使用、汇报等工作上也没有普遍适用的严格标准。资金的明细科目少,会造成不同项目之间资金的相互挤占,专项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预算管理执行力差
科研单位和大部分事业单位一样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由上级部门下达任务,下级部门负责具体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员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会导致预算工作大打折扣。另外,为完成任务,科研单位的领导层会把预算管理工作统一分配给单位的财务部门,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来负责整个单位的预算管理。而财务管理人员与各部门间没有足够的沟通,使其他部门人员游离于预算管理工作之外,编制的预算计划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未在日常活动利用。预算工作部门符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不能及时发现单位在管理上的漏洞,也不利于管理者及时掌握单位的经营状况。
(四)机构设置不科学
科研单位在预算管理上的部门机构设置并未符合标准。有的单位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设置了预算管理部门,而部门人员都是通过临时方式从各部门抽调,只把名单上报到主管单位,但人员并未到位。有的单位虽建立了预算管理部门,但部门的人员皆由财务管理人员兼任,不符合事业单位的岗位间回避制度。这些在机构设置上的漏洞会导致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不能科学公正地反映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效果,部门间缺乏监督,预算管理部门的控制效果没有达到。
(五)信息沟通不及时
科研单位的工作主力都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上,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少,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交流的障碍会阻碍各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在预算计划编制之前,各部门不能将本部门的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向预算管理部门汇报,预算管理部门对全单位的经营细节不够了解,编制出来的预算计划不能达到部门的工作需求。另外,在预算计划的执行中,没有在计划通过后召开单位的预算管理会议,把预算计划向全单位员工进行宣讲与普及,使各部门对预算的规定并不了解。
三、科研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经费合理化使用的需要
科研单位的经费大部分都投入到科学技术的研究上,每一笔资金的投入都关乎着我国科学事业的成果。在科研单位内部建立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单位为每一个科研项目给予合理的资金投入,并实时监督项目的进行阶段和资金的投入效果。每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要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使资金的协调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限定。保证经费的合理化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科研单位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保证科研成果的需要
建立科学高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会根据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规划而制订预算计划。预算计划编制之前会经历各部门项目方案的汇总,本级领导的批准和上级单位的审核。经过层层把关后,形成一个符合单位本身发展需求也符合国家科研进程的需要的预算计划。预算计划执行的过程也是对我国科研事业目标落实的过程,严谨而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有助于科研成果的顺利研发,并能投入到科研事业中。
四、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意识
强化意识,科研单位要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并且形成长效机制。科研单位要由一把手带头加强预算管理意识,提高忧患意识,在单位内部构建预算管理环境。加强对科研单位一把手的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让单位的负责人可以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面了解。要实现开展对单位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可以分批分期进行,做到全员参与。预算部门间要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个责任人。由单位党组组织召开预算管理动员会议,启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建立预算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相关指标和流程的制定。要将制定好的预算管理制度印制成宣传册,分发给单位人员。保证人人参与、各司其职,将预算管理工作常态化,成为日常工作的主流。
(二)强化制度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关于科研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行业内的普适性参照标准,由各级主管部门负责本体系各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定期监督。科研单位应结合最新的预算管理规范,建立本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审批制度和授权制度,形成互相监督和牵制的管理模式。在预算的执行上,制定严格的标准,保证各部门坚决执行。
(三)细化预算编制
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一定要细化,一般要以项目为单位。预算管理指标要涵盖项目进行的全部流程,并且指标要下设明细标准。防止不同项目或同一项目不同板块间数据的混乱使用。根据重要程度,对每一个指标设置一定的权重,方便对整个项目进行打分。制订细化预算计划也利于部门或项目间责任的分工,让管理更为方便。
(四)建立信息平台
科研单位应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使预算管理制度指标可以适用于单位的各部门。科研单位应在年度初期召开部门领导会议,商讨本年度预算管理指标调整方案,沟通各部门年度重大工作情况,对单位整体工作进行预测。在各部门抽调代表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协调小组,负责传达内部工作部署。代表人员同时要为部门的预算管理落实情况负责。在日常工作中要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完善单位信息化建设。建立综合信息平台,要求各部门按时上报一定期间的工作数据,便于管理人员了解部门工作情况,并以此来指导以后的工作。
作者:赵玉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上一篇:中小企业预算管理论文6篇
- 下一篇:大学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