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全员预算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22 10:18:15

导语:医院全员预算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院全员预算管理论文

一、医院预算管理现状

1.观念错误

多数医院认为预算是财务人员的事情,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预算作为医院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不但要有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而且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2.预算与实际脱节

多数医院的财务预算与决算相差较大,原因是将预算作为必须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任务,没有与医院实际工作相结合,甚至很多医院的预算是财务人员突击“编”出来的。

3.重收入轻成本

很多医院的预算注重收入增长,忽视收入结构和成本控制。

4.没有与奖惩挂钩

责任不清,没有奖惩,缺乏约束力,是当前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考核的管理都是无效管理,没有奖惩的预算只能是一张废纸。

二、全员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是关于医院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总体预测,既是一种管理工具,也是系统的管理方法,通过合理分配医院的人、财、物等资源,协助医院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并与相应的绩效考核挂钩,确保战略目标的完成。其编制、执行与调整涉及医院所有部门及主要人员。预算管理有计划、控制和评价的职能,是通过预算的形式将医院的经营活动与内部控制制度衔接起来的一种机制。全员预算管理是指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管理,大家共同参与预算指标的制定、执行、考核,共同接受经营成果的奖惩。全员预算管理有四个主要特点:全员参与———上到院长,下到一般职工,每个人都有预算指标;全面预算———全部收支指标及相关管理指标都分解到科室或部门,明确责任人;全程控制———对全部的预算指标进行动态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全指标考核———将全部预算指标装订成册,作为全员预算管理考核细则,年终兑现奖惩。全员预算管理是经济工作的总抓手,是医院奋斗目标的具体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平台,是协调各个部门的重要手段,是控制日常经济活动的工具,是优化二次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是年终业绩考核的标准。通过全员预算管理,可以逐步弥补医院经营管理的短板。

三、全员预算管理的实践

1.预算设计预算设计是全员预算管理的起点,良好的预算设计对预算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算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与医院发展规划相衔接。医院预算涉及固定资产及学科建设投入、收入增幅、收入结构、成本控制等,必须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

(2)与医院管理思路相衔接。全员预算管理是动态的管理平台,不能局限于财务管理,要根据医院管理的需要,把各种管理要素融入其中,把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纳入其中,补齐管理短板,提升管理水平。

(3)广而告之。预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修改,各个部门都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对预算管理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但要个人服从组织,部门服从整体,通过“讨价还价”加深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预算编制

(1)收入预算。主要针对临床医技科室,基础增长率为5%,即每个科室的收入预算指标必须保证5%的增长率,同时考虑工作量、设备投入、床位变化以及科主任发展欲望,最后确定科室收入预算指标。严禁依靠提高收费水平或乱收费增加收入,原则上要求收入与工作量同步增长。

(2)支出预算。支出预算管理重点是变动成本中的可控成本,管理对象主要是职能科室和后勤管理部门,主要控制三类支出:人员经费支出、非医疗性支出、预算外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全部人员经费支出控制在总收入的30%以内。每月以总收入的30%作为人员经费发放上限,倒推绩效工资应发总额。非医疗性支出:是指与工作量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如维修费、差旅费、培训费、办公费、接待费等。对其实行定量、定向、定人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授权管理模式。非医疗性支出预算直接分解到科室、部门,由科主任或分管院领导自行掌控,放权又不失控。预算外支出:预算外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过多,说明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管理优秀的医院,预算外支出仅限于特殊情况。因此,应尽量减少预算外支出。预算外支出按项目管理,大额支出须社会中介参与审核。

(3)结余预算。根据上年结余、工作量变化、收入增长等确定科室结余。医院总的收支结余原则上控制在5%以内。

(4)工作量预算。结合上年工作量、新业务开展情况、服务半径、辖区人口及宣传力度等要素,确定科室工作量预算指标,原则上科室工作量增幅不低于5%。

(5)管理指标预算。管理指标关系到医院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医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重点。管理指标的确定必须带有强制性,单靠协商很难做到,包括药占比、耗材收入占比、平均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患者自负率。以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为例,2013年,药品费和卫生材料费占总支出的比例为57.24%,药品收入和卫生材料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8.01%。医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物化劳动收入比例如此之高,显然不合理。这些不合理是某些管理指标偏高造成的。所以,优化管理指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

(6)设备购置预算。以医院投资计划为预算上限,按照投资决策流程确定具体项目。每年年初确定年度设备采购计划,具体流程:科室上报拟采购设备寅设备科审核、汇总寅资产办测算投资回收期寅专题会研究寅形成年度设备采购计划。除特殊设备,一般以投资回收期为决策依据,回收期短的优先购买。

3.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按月通报预算进度。将年度预算分解到每月并公开通报预算进度。按月通报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醒作用,对预算责任人提醒预算完成进度、与年度目标的距离;二是奖惩作用,公示本身就是一种奖惩。通过通报,促使科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因此,通报是预算调控的基本手段。二是按季度分析预算完成情况。医院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预算责任人进行预算完成情况说明,分析预算完成不好的原因,必要时全院会诊,提出整改措施。因此,季度分析是预算调控的关键手段。三是调整预算指标。预算一旦确定原则上不予调整。当出现医疗收费(含药品)价格大幅调整、床位或专业设置调整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重大因素时,经预算管理委员会研究可以适当调整预算指标。因此,调整预算指标是预算调控的补充手段。

4.预算考核

(1)收支结余。收支结余按上年完成数、本年预算数、本年实际完成数考核并确定奖惩。

(2)管理指标。药占比、耗材收入占比、平均住院天数、患者自负率四项指标按预算定额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当月奖金挂钩。

(3)非医疗性支出。所在科室的非医疗性支出的考核与奖惩直接与科室预算定额挂钩;面向全院行使管理职能的专项费用由相应职能科室控制,比如对外宣传费的控制科室是宣传中心,设备维修费的控制科室是设备科,超支部分按管理责任大小,由专题会研究奖惩措施。非医疗性支出考核目的是提高职能科室的管理意识,不要盲目审批,要科学、合理使用预算经费。同时,职能部门要提高预算意识,编制下年度预算的过程,就是对下年度工作思考和安排的过程。所以,真正的预算是自己给自己安排、设计、规划工作,财务部门只是负责汇总。

(4)预算外支出。预算外的大额支出按项目预算管理,超支按一定比例处罚。本项考核的目的是尽量减少预算外支出,提前把工作考虑全面,避免随意性。必须安排的大额预算外支出,要严格遵循预算管理和审计制度。

四、全员预算管理的注意事项

1.树立权威性

全员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关键看执行力度,如果仅仅作为一份文件存档,不会产生任何管理效益;如果将“全员预算管理”打造成医院的内部“宪法”,违法必究,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2.预算内容与考核要有可操作性

全员预算管理的力度与广度要与单位实际相结合,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要积极稳妥,把可操作性放在首要位置。

3.明确责任人

预算是对未来的规划,要明确“将来板子打在谁身上”,没有责任人的奖惩是盲目的,集体奖惩不痛不痒,预算执行力度会大打折扣。

4.与奖惩挂钩

没有奖惩的管理一定是无效的管理,责权利不会得到真正的落实。奖惩是最好的总结,今年的奖惩是为了明年预算指标的改进和提高。

五、体会

1.提升了医院战略管理水平

通过全员预算管理,将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分解到年度计划、科室计划,使预算执行与医院战略目标同步,有利于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全员预算管理,将财务管理与医院经营管理融为一体,赋予管理实实在在的价值,财务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成为医院经济工作的总抓手。

2.转变医院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载体

转变医院经济增长方式是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大课题。对此,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设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和标准,通过全员预算管理分步实施。

3.便于考核

缺乏有效考核一直是医院管理的短板,赏罚不明的医院一定存在管理漏洞。在全员预算管理体系中,明确了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期限,让考核奖惩问题变得简单、易行。

4.实现了科学授权与分权

全员预算管理将责权利有效结合在一起,按照预算任务授权,按照预算责任分权,分而不离,放而不乱,成为控制日常经济活动的工具。

5.实现了全员参与管理

原来医院发展是院长的事,现在通过任务预算变成大家的事;原来院长被动控制支出,现在各个部门主动控制支出,节约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原来职工不关心预算指标,现在预算指标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作者:王兴玲韩涛单位: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