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教学探讨论文
时间:2022-04-27 05:49:00
导语:医学教育教学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法制逐步健全,患者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随之增加,医院对医学生接触病人的限制也越来越多,使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下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障,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医学教育的要求,而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时代要求建立一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特征,既适应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需要,同时又能避免医学教育在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数十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一直沿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医学专门人才,对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制的逐步健全使医学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面临诸多问题,务必与时俱进、大力改革、勇于创新,否则将严重影响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我国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1法制的逐步健全,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遭遇尴尬
医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双重特性。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医者,性命之所悬;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因此,社会对于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远高于对其他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长期以来,通常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教学按医学基本知识结构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则师生与病人“面对面”。依靠这种传统模式曾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医学专门人才,其中不乏医学大师。过去,在社会崇尚医学、人们自我权益认知缺陷的年代,不少病人甘愿“献身医学”,成为师生临床实践教学的活“供体”,任凭师生实践。然而,随着社会进步,法制逐步健全,人们自我权益认知不断完善、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甘愿成为师生临床实践教学活“供体”的患者愈来愈少。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一步加大了对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其“举证倒置”使医疗纠纷大增,医患矛盾尖锐,因此医院惟恐被病人抓住“侵权”把柄而对医学生接触病人的限制越来越多,以致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障,学生最基本的诊疗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妇科常规检查、助产、外科手术,等等)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寻求一种既能适应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要求、又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医学教育教学新模式,迫在眉睫。
2创造型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彰显弊端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其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从创造性思维全过程来看,它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部分。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当然也就无创造性的成果[1]。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一直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学生学习过程成了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界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消化、吸收、应用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育教学传统模式突出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却使其发散思维受到束缚,想象力越来越枯萎,主动性难以发挥,极大地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学教育,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仍“统治”着多种专业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结果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医学类专业也在其列。
在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下,设定的理论课,教师就得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满堂灌”,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给予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机会甚少;如果在早、中期阶段,即便允许教师灵活机动,教学设计有意诱发学生发散思维,或学生在“传递-接受”知识过程中萌发发散思维,但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阶段性),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类似房屋建筑的“备料”阶段)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的知识有限,且已获取的各学科知识之间缺少实质性联系,而课堂以外又无自主快捷获取完整医学知识的必要环境和条件,结果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此外,医学知识本身严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已成定论的、多为经典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容易使学生迷信,形成思维定势,总想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而且正向思维和集中思维较多,而发散思维较少。可见,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务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创立一种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新模式。
3建立教学新模式,适应当代医学专门人才培养需要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人才培养采用的两种主要教育教学模式。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则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些优点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无可替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J.Piaget)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也有明显缺点:“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2]两种教育教学模式各有利弊。
3.1建立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以上述两种教育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为基础,使之具有“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特征,并根据学科特点及临床实践教学实际加以优化,弥补医院因回避引起法律纠纷而设置的限制给临床实践教学留下的遗憾,以便创造型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对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要实现两者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则需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等特性和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以及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递迅速、不受时空限制、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优势。
3.2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内容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现行模式为基础的复合模式。在其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包括:
3.2.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内容、顺序、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即教学应达到的结果)依据各分枝学科知识在整个医学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与地位或每一个知识单元在其分枝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作用而确定;“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顺序”依据教学内容中各知识单元的层次与逻辑关系确定;“教学的起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
3.2.2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进程”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所设计,其教学活动始终指向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常用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即通过支架即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又称情景性教学、实例性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即将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事实事件中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又称随机通达教学,即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此外还有“自我反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选择是整个教学策略设计乃至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3.2.3教学环境与条件包括: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资源,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协作学习环境,等等。“教学环境与条件”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外因。十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普及以及在各类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重视,使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具备较为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自建或/和通过Internet获得丰富的医学知识信息资源,也设计、开发出部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诸如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与“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简称“SP”)、影像专业PACS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实验室或教室通过网络亲身体验在放射科读片现场的环境)等,协作学习环境诸如课堂小组或班级讨论等设计也比较完善。然而,对于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尤其是满足最大限度地快捷、任意获取知识的要求来说,医学知识信息资源尚嫌不足,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医学知识网络。因此,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或完善是其教学设计的重点。这种必需的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应达到以下要求:从医学基础到医学临床的各学科,所有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都通过链接而成为完整医学知识信息网络中不同层次的“结”;从任何一个“结”(知识点)切入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结”间链接到达所有的“结”,从而获取需要的信息。如此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可以满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促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自我确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2.4教学效果评价其评价旨在确定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通过教师“主导”作用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应包括教学主管部门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学主管部门评价”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着眼,负责对专业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采取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笔试、专业技能面试等方式;“教师评价”应从学科或知识单元教学目标着眼,负责对班级整体及学生个体达到教学目标程度进行评价,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应从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意义建构的成效、协作学习中的作为等方面着眼,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采取教学班或学习小组评价、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等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修改或调整。
3.2.5强化练习措施针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发现的不足,设计配套方案,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直至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3.3新型模式给医学教育教学带来的新问题建立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同时避免医学教育在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但它将带来新的问题:①利用人为设计的脱离医院“现场”的“情景”(“情境创设”的学习环境)后,与病人“面对面”的机会少了,学生真切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少了,人际沟通能力锻炼也少了,这些都可能加大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跨度”,延长其踏上工作岗位必须经过的“过渡期”或“适应期”。②利用模型(包括模拟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如心肺听诊、助产、动静脉穿刺,等等),学生有可能因为感觉“失真”而难以准确掌握其要领。③利用“标准化病人”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很有限,且没有真实体征;“标准化病人”模仿的是“典型”病症,而临床所遇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因此,无论“标准化病人”模仿如何逼真,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的效果仍无法与真正的病人相比。④“标准化病人”资源有限,短期内很难满足临床实践教学需要;“模拟人”的使用需要高额经费作支撑,将增加教育教学成本。为此特别提示:在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对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创设的教学情境、经过训练而成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环境与条件,不要过分依赖;临床实践教学仍应尽可能地深入临床第一线,主动争取病人配合,在与病人"面对面"中完成。
4结语
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亟待建立一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能避免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应用奠定的基础,为建立这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15.
[2]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5.
- 上一篇:医学生三基训练质量论文
- 下一篇:医学课堂基本检查研究论文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