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时间:2022-11-27 09:01:53

导语: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院于2017年11月正式实施FMEA模式,应用于新生儿picc风险管理。本研究在实施前与实施后各随机抽取45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实施前(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的新生儿列入A组,实施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的新生儿列入B组。其中,A组男24例,女21例;出生体质量0.91~3.45kg,平均(2.31±0.12)kg;自然分娩22例,剖宫产23例。B组男24例,女21例;出生体质量0.91~3.45kg,平均(2.29±0.19)kg;自然分娩23例,剖宫产22例。两组患儿性别、出生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风险管理方法。A组患儿采用常规的风险管理,即科室制定风险防范制度,护理人员进行穿刺并定期更换接头、定期巡视等。B组患儿采用FMEA介入风险管理,其具体内容:①建立FMEA制度。由6~12名护理人员组成FMEA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将PICC全流程的各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因素(即失效模式)进行罗列,绘制成图表,随后将每个失效模式的风险数值(RPN)计算出来,提取分值>125分的失效模式,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②合理评估患者。如果对新生儿的病情、呼吸时间、凝血时间以及肘部置管长度测量评估失当,则有可能提升PICC置入难度或引发出血、呼吸暂停等情况。因此,应对护士的独立评估能力与穿刺技术进行统一培训,护理人员必须明白PICC置管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穿刺静脉选择原则,了解肘部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始自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侧胸锁关节)等,并通过测试后才可正式进入工作;③严格无菌操作。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加之处于疾病状态,因此对外界的致病原极为易感,如果PICC的操作缺乏规范,则可能引发感染。因此PICC的全操作流程应严格贯彻无菌化,如取下的接头内含有血迹等污染物时应予以更换接头;对导管、连接器、穿刺点应进行至少3遍消毒;敷料不服帖、渗血时应第一时间进行更换,撕开后再次予以消毒液涂抹等;④改善人力资源。应加强护理人员巡视密度,避免新生儿在进行PICC时的体动、脱管现象,同时排班上将年资较短的护士与资深护士进行合理搭配,提升每个时间段对突发情况的应急能力,对于患儿的病情异变第一时间予以有效干预。在交接班时,护士应详细填写交接班表,同时当面口头告知接班同事今日患者的情况以及额外注意事项。正式交接班前,护士应查看一遍患儿的敷料是否完整,若有不服帖的情况应先予以更换。1.3观察指标。通过计算每项失效模式的风险数值(RPN)与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来评估风险管理的价值。其中,RPN=事件发生的频率(Occ)×严重程度(Sev)×检测等级(Det)[3],RPN数值范围为1~1000,1表示绝对最好,1000表示绝对最差,>125分则表示需要立刻予以改进,其数值的大小与失效模式的严重程度成正比[4]。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RPN值比较B组的主要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PICC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PICC进行过程中,B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通过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的一种给药方式,该法可令导管直达大静脉,进而避免手臂静脉直接接触药物。PICC需要进行长期输液,但新生儿具有无自主意识、好动、血管细小、血液黏稠度高的特点,因此护理难度较大,更需要风险管理的介入以加强PICC置管及维护的效果。本研究中A组采用的常规风险管理可以维持PICC治疗的有效进行,但由于其对风险缺乏全面的整理与评估,因此不能提取出主要风险并进行调整,同时不利于护理人员提高防风险意识[5],进而导致护理执行不到位,提高各环节的风险数值。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主要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采用的FMEA可以通过科学的公式计算出风险的客观指数[6],继而科学有效的提炼出风险项目并对其进行风险排序,有效指导护理人员展开相关问题的调整工作,同时也帮助护理人员对风险内容进行梳理,大幅度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令风险变得更易发掘、预防、影响程度更低。具体管理措施中,合理评估患儿可以提升穿刺质量,防止管路脱落[7]或穿刺部位不佳导致血管组织受损、药液渗漏等情况,为长期的置管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患儿反复穿刺;对护理人员的定期技能培训使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对已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学习临床上最新的方法与理论,既提高了护理水平也更进一步保障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让患儿可以得到更优质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则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外界致病原引发的感染,避免患儿病情加重,保证其恢复情况朝持续良好方向发展;改善人力资源是搭配不同年资护士的排班,既能提升年资较低护士的综合能力又能提升每个班次的总体抗风险水平[8],让患儿在任何时间段都能获得充足的关注与严密的监测。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PICC不良事件发生率(2.22%)显著低于A组(1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FMEA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可以有效对风险项目进行预判、评估,进而对工作的调整做出指导,提升了新生儿生活品质的同时也降低了不良事件风险,是一种保障患儿生命健康安全与促进医患关系的良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淑花.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控制PICC相关性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5):977-979.

[2]李力,曾从容,杨春雪,等.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风险管理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3):7-9.

[3]周健慈,朱成楚.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8):2117-2119.

[4]吴丽芬,刘恋,胡德英.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法在儿童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28):3524-3526.

[5]周芳,张春华,王梅新,等.失效模式—效果分析法在PICC置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34-37.

[6]吴艳华,钱多.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PICC导管维护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全科护理,2017,15(34):4252.

[7]吕澜,姚颖,李丽,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PICC置管化疗所致深静脉血栓[J].护理学杂志,2017,32(13):35-38.

[8]范本芳,翁卫群,王煦,等.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PICC堵管发生率[J].护理学杂志,2017,32(18):68-70.

作者:陈炎英 程奇 卓瑞燕 陈凌琳 林春 单位: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五科